张军教授谈城市更新

  •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5日浏览次数:

近年来,“城市更新”的话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其“城市更新”不仅承载着城市空间重塑与功能升级的使命,更是探索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场域。4月14日,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建议,就上海市“城市更新”而言,未来的转型需以系统性规划为引领,突破零敲碎打的更新模式。

经过改造升级后的上海美罗城“水晶球”在夜晚亮起大屏

针对“城市更新”议题,上海市从政策层面持续探索与发力。在《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关于深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中,均从不同角度提到新经济赋能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向。

上海市的新经济赋能城市更新当前有哪些经验?未来又将如何推进?

“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的转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海市的城市更新项目主要由政府主导推进。然而,随着新经济赋能下城市治理理念的转变和实践的深入,上海开始注重推动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的规划、实施和治理过程。

学界认为,上海未来应将城市功能重心转向消费驱动,通过城市更新重新界定空间价值,推动商务楼宇向住宅、现代服务业及科创孵化载体等功能复合化转型,实现空间资源的二次配置。

4月14日,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未来的转型需以系统性规划为引领,突破零敲碎打的更新模式。

借鉴欧美城市经验,上海可探索将中心城区过剩或闲置商办空间转化为高品质租赁住宅,既满足年轻群体对中心区位与居住品质的双重需求,又避免无序扩张对土地资源的消耗。此举要求建立精准的数据评估体系,通过财务模型测算转型成本与收益,为市场主体提供可预期的投资回报。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作用,通过税收优惠、容积率奖励等工具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同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联动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形成专业服务链条,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更新生态。

“上海存量空间转型还需与城市空间战略协同推进。”张军建议道,“例如,可将老旧商务楼宇改造为垂直社区,融合居住、办公、商业、文化等功能,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立体化实现载体。这一过程既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城市发展模式的迭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从生产导向转向消费驱动,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唯有如此,上海方能在存量时代,通过‘城市更新’的模式释放空间价值新动能,真正实现新经济下的‘人民城市’建设理念。”


来源:中国城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