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经济学属于每一个普通人

  •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8日浏览次数:



经济学属于每一个普通人



问:拥有经济学思维,人人都想。如今看朋友圈,到处都充斥着经济问题。看破朋友圈谣言背后的经济真相,简直就是每日必须。前不久那个关于2019的段子大家都印象深刻:这可能是十年以来最差的年头,但又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年头。正在一片惆怅之时,股市突然闯进“闪电牛”。作为经济学家,你说到底该怎么认识经济大环境的波动,先谈谈这个2019?
张军: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谈到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政府在不断托底,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的回升,这造成目前就业压力很大。所以,李克强总理这次把就业放在最优先的位置,然后才是收入的增长。
其实,关于经济发展,大家首先应该想到中国是一个后来者,有一个追赶的阶段。我个人把中国改革40年的成功,看成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国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不是既有成功经验的复制,而是快速学习,中国是一个快速的学习者。
但中国也有自己的难处:随着与前沿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可以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个时候就面临一个转型,从一个学习者转变成为一个创新者。而创新,显然比学习要难得多。
现在,中国经济原有的一些激励机制有所调整,同时我们又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经济能够从那种追赶的模式当中走出来,有点迷盲。即使看准了一个方向,知道这个经济应该朝哪个方向转,但是还要看用什么力量来推动它。经济一旦失去了周期,一些市场出清就不能完全实现,受此阻碍,好的企业也一下出不来。现在经济发展不仅仅有外部冲击,还有结构性的转型,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经济学家也是密切关注的。
但是一个经济规律就是寒冬之后有春天。经济学家做了接近百年的研究,得出的少数几个结论之一就是:经济是有周期的。目前,我们城市化还没走完,中产阶级的规模还有巨大的空间。所以,没必要太悲观。
这次的股市我个人觉得首先跟我们目前货币政策本身的宽松有一点关系,包括海外离岸市场也有资金纷纷进来。其次就是科创板。股市在科创板上来之前先热起来,也是一个基本的氛围,科创板对这次行情的启动肯定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且,在每个投资者的心目当中,也会觉得:科创板要推出,股市肯定要好,这种心里预期在市场上也支配了很多人的投资行为。

问:这让人想起经济学当中的一个有效市场假说,一个非理性繁荣。

张军:对,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席勒两个人观点几乎是完全相反的,但是却在2013年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觉得他们两个人都对,都没有错,因为他们都讲了这个市场的一部分现象。法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所有关系到某一资产价值的信息都会即时反映在股价中,同时市场参与者都理性的,能就市场信息瞬息做出反应。因此,法玛认为,通过选股很难获得高于市场的收益,要想连续获得更加不可能,然而可以利用其他方法战胜市场,比如精细的交易策略、税收管理以及低额费用。
席勒则提出了“席勒市盈率”,即周期调整市盈率(CAPE,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 Earnings),将盈利和股价剔除通胀因素,用10年的平均盈利取代普通市盈率的过去一年盈利来计算,平滑经济周期对估值的影响。席勒的数据显示,美股的CAPE超过25倍就进入“非理性繁荣”的疯狂期。

问:经济学很有趣,他所有的议题都关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容易被人穷追猛打,特别烧脑?

张军:因为经济现象是无穷的,他会出现很多改变。可能明天我们谈同样一个话题,看到的东西偏偏跟今天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多变的世界。但是经济学是不变的,他最基本的看待经济现象的概念、框架是不变的。
记得张五常老先生常说:经济学所有东西都扔掉,但是有两样东西少不了,就是供给、需求。买和卖,是不能消灭的。只要有市场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经济学。经济学就是供给需求。我们讲股票市场,其实他也是一个供给需求。只是我们在任何市场都看不见这条需求线在哪里,但是我们学了经济学,脑子里就会有供给、需求的一个象限。所有那些影响股市外部、外生的东西都会让这个需求线改变、移动。而需求线一移动,我就可以解释很多市场的东西。
尽管现实当中没有一个市场我们能够找到这条线,它只是一个概念,但这个概念非常有用,这就是经济学厉害的地方。

你怎么教给大家呢?类似这样的经济学思维,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真的要习惯用经济学来思考问题其实不容易,思维更偏工具化,是一个方法论?

张军:也是一个看问题的视角。其实我时常在提醒自己,比如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那就是作为经济学家你谈这个问题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职业上,我们大家是有相对优势的,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视角看同一个问题,这样大家可以相互补充。我时常提醒自己:在任何场合,回答任何关于经济的问题,要表现出你是有训练的,你是经济学家的思维,这个不容易。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有一堂课讲到犯罪的问题,其实经济学在跟法律结合之前,法律本身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公正、正义的理念,但是经济学家一旦介入,他就首先考虑: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办法,跟你这个公平、正义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成本更小?社会占用资源最少?社会成本最低?这样就打开了一个脑洞:一件事情不是只有一个办法来处理,其实还有很多办法。

问:条条大道通罗马,经济学思维是通向罗马万千道路中的一条。它追求:在有限条件下的效率最大化。说起来,经济学家偏冷血?

张军: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学思维。实际上你要通过各个方面、各种角度的很多接触,才能了解经济学家发明的那些用于理解经济现象的各种概念。比如说“效率工资”这个概念,你了解了这个概念,你才会知道为什么有些公司愿意付给员工比市场上更高的工资,它的道理在哪里。
经济学的思维并不抽象,因为过去两百多年经济学家发明的一系列概念,都是我们人类的智慧结晶。有了概念,它会突然打开你的脑子,让你看问题的思路发散起来。所以我们说理论很复杂,但是概念很简单。就像技术发明一样,经济学家需要不断地发明概念。概念多,思路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多了。

问: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会教你一个终极答案,只能不断地问问问?

张军:对。即使像席勒这样的人,他认为股市的繁荣有狂妄的成分,但是他也没有办法预测。而且这个股市如果真的完全可以预测,就没劲了。

不过回归理性,让股市上造假的人越来越少,投资不要投到坑里,投有所值,还是必须的,这就要有更多的监管。

问:对,为什么市场上有些东西他不能用法律写清楚,而要用监管的办法,才能够防止一些行为和漏洞?

张军:如果法律可以写清楚那就不需要监管,所有东西都有法律,但是资本市场上发现能用法律写出来的这部分其实并不多,很多要靠行政的监管。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也有很多经济学家做这方面的研究。
另外,我们需要更多的机构投资者,要让这个市场不过于波动,不过于短视,就需要有更长期的资金进入。
市场回归理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有一个付学费的过程。市场,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东西。

问:说到这里,想起大众常常议论的一个话题:经济学家大多炒不好股票,你自己呢?

张军:的确,历史上很多经济学家去炒股,亏损惨重,甚至清盘的例子也不少,都很正常。
经济学家的理论是能更好地理解市场的波动和反复无常,但并等于他能预测。其实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十分理智,所以表现得略显保守。我自己很少进入投资市场,作为学者,我最大的约束是时间。
其实,我对投资不是很有兴趣,我更感兴趣的是研究和思考这个市场,偏学术方面。投资这个东西,你感兴趣也没用,不仅需要时间的付出,而且付出了也不一定有收获。但是一旦介入,就会分心,会影响我的学术研究。
当初周围很多人下海,他们在做到一定身价之后,都信誓旦旦跟我说:以后要回到学校再做研究,但至今没有一个回来。我估计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一劳永逸的投资,涨跌盈亏反反复复,脱离不开;一是学术脱离太久,也回不来。

问:那你怎么看待现在的股市和楼市?

张军:金融、地产都有一个从上升到减速,慢慢收敛到稳态,最后接近GDP的走势。
最近不是有人发现一个现象嘛:美国股市和楼市差不多都是三万亿的市值,1比1。但中国不一样,楼市市值比股市多了接近十倍。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概念,就会有一个判断:资本市场的潜力可能更大。

问:历史和逻辑都告诉我们,扭曲终究是要归位的。所以,我们确实需要有一个经济学思维。那到底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准备?或者有一些什么样的路径呢?

张军:包括我,其他很多经济学家,甚至非常资深的经济学家,他们都非常关心身边的所谓日常的一些事情。好比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样,经济学也是如此。那怕司空见惯的事情,很多经济学家也都抱着好奇的心。
张五常先生跟我讲过一个故事:他有一次到伦敦去看百老汇歌剧,他买票的时候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剧院的老板,你怎么定票价?不同的位置你怎么定价?你是先卖前排的位置还是先卖后排的位置?他很好奇。
我们现在都知道:开发商的一个新盘推出来,大部分肯定是把比较差的房子先拿出来卖掉,好理解。可是在剧院里面,他的这个座位到底是先卖前排的?还是先卖后排的?他没有答案。最后他了解下来:剧院是反过来的,剧院是先把好位置卖出。
他就用经济学的思维去解释:为什么他们倾向于把好位置先拿出来卖?他的分析是:位置好,票价贵。但是如果你先卖差的位置,那么假如前面好位置最后没有卖出去,那么以较低票价买入差位置的人,就会跑到好位置就坐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会存在机会主义的行为,一方面剧院的收入达不到最大化。所以,如果把前面的好位置优先卖掉,就会防止这样一个现象,能让整个座位的分配达到最合理,收入达到最大化。是不是很有意思?

要形成所谓经济学的思维,其实就是要加深对很多概念的理解,对司空见惯的事情还是要多问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很多现象的出现,它一定是有道理的。在这个基础之上,你再去想经济学会有一个怎样的解释,这样就比较容易在思维层面上慢慢掌握一些技巧。很有意思的是,经济学既要研究抽象的经济趋势,也要研究普通人具体细微的日常经济生活,而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只能来自活生生的生活实践,最终也是服务于人的生活。但有一个好玩的现象:大家常常抱怨经济学家一件事说了半天,似乎啥也没说,你来辩驳一下?

张军:记得张五常先生说过一句话:经济学除了解释现象以外,也没有多大用处了。但是我认为能解释现象,就是一个很大的用处啊!

所有个人都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周遭的一切都可以预测,希望相关社会科学能帮助他们,能预知未来。可惜社会科学做不到,这是个悖论。但这可能就是其魅力所在吧,因为做不到,才有了社会科学。所有的社会科学都有这个问题,离真理很远,甚至也不知道是否有真理,跟自然现象有很大区别。但人们抱着期待,社会科学因此持续发展。

来源:界面新闻
<section class="" data-role="paragraph" font-variant-numeric:normal;font-variant-east-asian:normal;letter-spacing:0.544px;line-height:25.6px;text-align:justify;border:0px none;overflow-wrap:break-word !important;" style="margin:0px;padding:0px;max-width:100%;box-sizing:border-box;color:#333333;font-family:-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