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教授出席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会议

  •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8日浏览次数:

 

2012年10月13-15日,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出席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 Conference on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会议。参与此次会议的还有来自NBER的Ann Harrison教授,耶鲁大学的Lorenzo Caliendo教授,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等以及来自华盛顿大学,密西根大学,Rochester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者。此次会议就中国比较优势与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金融制度,产业发展与政府的角色,技术进步,资源配置以及汇率等等时下热点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 

会议上,张军教授就中国经济当下增长速度放缓以及未来增长前景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只是一种短期现象。基于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大量的实证研究,张军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总体上是被夸大了的,在居民消费问题上也存在严重的低估。针对广泛引起人们担忧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中国比较优势丧失问题,他援引日本经济减速作为对照,认为相比于日本,中国拥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可以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区域转移来解决这些问题。 

接着,张军教授给出了他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一个发展模式跳到另一个更好的发展模式,而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对抗各种可能的经济冲击,这其中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等等。中国较大的经济规模,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成为可能,在中国内部如果可以建立起的“雁行模式”,那么就可以为这个进程提供很好的缓冲。另外,根据收敛原理,中国现在的人均收入与美国还相差很远,中国完全有潜力,借助于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基于此,中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根据经济发展理论,增长是一个长期问题,高度依赖于人均资本的提高和技术水平的进步。技术进步方面需要鼓励创新,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中国投资效率低下的质疑,张军教授通过对投资的研究发现,中国总体上并没有出现投资效率显著下降的证据,并且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资本还是不足。因此,加大投资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