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发表|自贸试验区与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一项大数据分析研究

  •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4日浏览次数:

近日,复旦大学文科一级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及合作者湖南大学成程副教授、诺丁汉大学商学院王一出助理教授(曾为张军教授指导的硕士)、清华大学田轩教授在《管理世界》发表论文《对外开放制度创新、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与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下面我们对文章内容作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从专利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到创新生态体系的不断优化。然而,中国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是否同步提升?如何通过政策设计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自贸试验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张军教授及合作者湖南大学成程副教授、诺丁汉大学商学院王一出助理教授(曾为张军教授指导的硕士)、清华大学田轩教授近日发表在《管理世界》的论文《对外开放制度创新、全球创新网络嵌入与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发现:自贸试验区通过多维度制度创新,显著提升了区内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国际影响力。本文基于1.6亿件全球专利大数据以及2010-2020年A股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地理数据,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实证研究,探索了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微观机制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首次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自贸试验区与企业创新的完整评估框架,为研究政策效能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工具和实证证据。聚焦创新质量,而非单纯的数量扩张,为正确评估中国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背景与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已成为提升各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然而,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显著提升,从专利数量到研发投入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在全球科技版图中,中国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专利的“量”是否能转化为“质”,以及中国企业在国际创新网络中所处的角色和地位,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和发展为中国科技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机遇。自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自贸试验区逐渐成为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企业可以通过税费优惠、融资便利、人才引进等制度创新获得支持,同时也能够更直接地嵌入全球创新网络,与国际科技力量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这不仅为中国科技企业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中国高质量科技成果的产出提供了现实可能。

然而,全球创新网络并非一片平坦的合作舞台。随着国际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企业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中国企业需要超越自身的组织边界,与国际科技力量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政策如何为企业提供助力,如何在开放的同时保护核心技术优势,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自贸试验区对贸易便利化、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忽略了它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潜力。尤其是自贸试验区对企业创新质量与国际影响力的具体作用机制,尚缺乏系统性和数据支持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从创新质量的视角,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探索自贸试验区政策如何通过促进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助力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学术理论,也为优化中国创新政策设计提供了实践依据。

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广泛且多样,力图通过全面且高精度的数据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研究框架,以探讨自贸试验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和国际影响力的作用。首先,研究选取了2010年至2020年间A股全部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这些数据涵盖了3472家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此外,通过多个权威数据库,包括国泰安数据库、CNRDS数据库、Orbis全球企业数据库和企查查,研究进一步收集了15.2万家控股子公司的详细信息,包括其注册地点、注册资本和经营信息。

在全球范围内,研究还利用了Orbis Intellectual Property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全球超过1.6亿条专利记录及其引用信息。研究从中提取了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及引用数据,重点关注这些专利的国际引用情况,以衡量创新质量与国际影响力。此外,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绘制了全国21个自贸试验区的67个片区边界,并结合企业的地理位置信息,准确判断企业是否位于自贸试验区内及其受到政策影响的时间点。

图2 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的分析识别图

本研究样本筛选剔除了金融类行业公司和财务异常的ST公司,并对连续变量进行了双侧1%的缩尾处理,以排除极端值的干扰。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样本数据集。为区分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影响,研究构建了核心解释变量,即企业是否位于自贸试验区的二元虚拟变量(FTZ)。此外,还进一步细化了政策影响的程度,采用了自贸试验区内子公司的数量和注册资本的对数值作为替代变量,测试企业受政策影响的异质性。

为度量科技创新受到的影响,本文在因变量的构建上,采用了三种核心指标来反映企业的创新绩效和国际影响力:

发明专利数量:以企业每年获得的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取对数)作为创新绩效的直接衡量。

 专利引用次数:以企业专利在下一年度被引用的总次数(取对数)衡量创新质量。

 专利的海外引用次数:以专利被海外引用的次数(取对数)衡量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本研究采用了多种严谨的计量经济学测度和回归方法,以全面解析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影响机制:

1.双重差分法(DID)

 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时间和地点具有明显的非同时性和地域性特征,为研究提供了准自然实验的背景。基于此,本文采用了时间加权固定效应(TWFE)的交叠双重差分方法(Staggered DID),以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区内外企业在创新绩效和国际影响力上的差异。

 2.地理断点回归(RDD)

 为进一步提高因果推断的准确性,研究通过地理断点回归方法(RDD),利用自贸试验区边界上企业的地理位置,对区内外企业的创新表现进行对比。该方法通过聚焦边界两侧的企业,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

 3.复杂网络分析法

 为测量企业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程度,研究基于全球专利数据,绘制了历年的全球合作创新网络。通过网络中的节点(企业或机构)和边(联合专利申请),计算了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变化,包括度数中心度(Degree)、中间中心度(BetDegree)和接近中心度(CloDegree)。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4.知识宽度与复杂性测度

 针对专利质量,研究创新性地采用知识宽度和复杂性测度,量化专利的原创性、通用性和突破性指标。这种方法能够直接反映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领先程度,避免了单纯以专利数量衡量创新质量的不足。

核心发现

基准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政策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和国际影响力。具体而言,自贸试验区政策显著提高了区内企业的发明专利数量、被引用次数及国际引用次数。与区外企业相比,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的创新产出更具原创性和突破性,专利的海外引用量平均提升6.3%,充分验证了政策促进高质量创新的效果。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结果、以及地理断点回归结果进一步支撑了基准发现。此外,本文还发现自贸区的创新促进作用更加集中地体现在国有企业、高竞争性行业以及海外业务较密集的企业,这与自贸试验区本身的政策性有关。

质量提升还是“眼球效应”?

那么,自贸试验区政策影响下的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增加究竟是源于真实的创新质量提升还是仅仅是“眼球效应”(即简单的通过区内企业的国际关注度增加而增加被引用概率)呢?为了度量创新的真实质量,本研究利用全球专利数据进行了多角度测度,包含总引用量(SumCite)、原创性指数(Originality,后引知识宽度)、通用性指数(Generality,前引知识宽度)。除此之外,考虑到科技创新是动态的,静态方法可能难以捕捉新专利与技术前沿的相对距离,和在技术体系中的相对位置。当某项专利具有突破性意义上的高质量创新时,可以打破旧技术族群的发展轨迹,后续的新专利会在该专利提供的技术规范和知识基础上再进行优化与改进,而不再沿用该专利之前的技术路径。因此,本文在收集了全球1.6亿专利引用数据的基础之上,参考Funk和Owen-Smith (2017) 逐年计算了每一个专利的加权突破性创新程度指数mCD。

基于此,本研究发现:一方面,与未受到自贸试验区政策影响的专利相比,自贸试验区政策开始后区内企业申请专利的原创性、通用性与突破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专利的创新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另一方面,专利-年度层面的检验发现,如果仅仅考察企业在受自贸试验区政策影响之前就已经申请的专利在自贸试验区成立后的关注度变化,可以发现这一部分在产出前未受政策影响的专利即便在自贸试验区成立之后也没有获得比其他专利更多的引用、尤其是国际引用。

因此,创新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并非依靠“眼球效应”,而是通过真实促进区内企业创造更具原创性、通用性和突破性的高质量成果,显著增强了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政策机制解析

那么,自贸试验区政策究竟如何影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呢?张军教授和合作者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了自贸试验区对创新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四大影响机制。

 1.融资优化

 研究显示,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的政府补助水平、银行贷款水平和研发支出的提升分别显著高于同类企业44.0%、29.5%和77.1%。可见自贸试验区政策影响下,企业享受税费减免、政府补助与信贷支持,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了企业研发投    入。

2.人才引进

 自贸试验区通过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了高学历和高技能人才。数据显示,自贸试验区政策的确可以显著提高区内企业的人才引进补助、硕士及以上员工占比、以及技术研发员工占比。这说明自贸试验区政策确实可以通过增加对于上市公司引进人才的  补助与奖励,吸引到具有更高学历以及更具有专业性的人才加入区内企业,为企业的科研创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本与智力支持。

 3.海外扩张

 本研究还发现,自贸试验区政策对企业海外营收、海外子公司数、海外子公司分布国家数均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自贸试验区政策的确促进了企业的海外扩张与国际化经营,有望获取更多的海外资源与市场信息,激励企业的研发创新。因此,在  自贸试验区政策的支持下,企业选择更多地“走出去”,在占领国际市场,扩大海外生产经营规模的同时,还能够吸收海外的创新资源和经验,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加东道国对我国科技成果的关注与引用,最终有效提升了我国企业科技成果的国  际影响力。

 4.全球创新网络嵌入

 自贸试验区推动企业更深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通过跨国合作与技术交流显著提升了企业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中心地位,促进了科技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本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政策可以显著促进区内企业更多地投资和设立中外合作的科研平台,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促进更加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此外,通过多维度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本研究发现在自贸试验区创新激励政策的支持与影响下,由于更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需要通过区内企业才能与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其他创新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区内企业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位置得到显著提升。

结语

自贸试验区作为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不仅在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为中国科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助力。通过促进企业高质量创新成果的产出和国际化发展,自贸试验区政策在全球创新合作的浪潮中展现了其独特价值。

本文基于全球专利大数据和企业大数据的研究,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首先,建立支持全面创新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其次,继续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助力中国企业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最后,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先锋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五链融合。

中国科技的国际化之路依然漫长,而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或许正是推动中国创新走向全球的一把钥匙。自贸试验区政策助力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科技成果国际影响力的跃升,为中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创新转型提供了新路径。本研究结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提供了微观层面的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