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教授:谁制造了中国的宏观现象?

  •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浏览次数:

 谁制造了中国的宏观现象?

 
 
张军
 
 
 
最近发生了不少事情让我又一次理解了中国宏观经济现象的精彩。单伟建博士与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终于吵了起来,单说他们可爱地误读了中国的数据,不可饶恕地搞错了许多结论。对方反驳说,不,这些数据是你们的,结论也是符合经济学家的理论的,并没有太离谱。UBS的安德森研究员发表文章,找到很多证据说,中国经济看起来既不是奇迹也不是神话。说奇迹也好,神话也罢,都为经济学家的误读和偏见造成的。上周末在上海与花旗银行的一些经济学家共进早餐,有关中国宏观经济的迷团更是一个又一个地被他们提了出来。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没有人完全知道这到底该是怎么回事。
十年来,中国的增长从不间断。基本建设的投资持续加速和繁荣的现象一浪高过一浪。谁都不知道这个现象是否以及什么时候会停下来。但总是有人怀疑,似乎也值得去怀疑。这样的增长速度是长期现象吗?在上海的英国商会下个月准备推出一个论坛,题目就叫“中国经济何时会停下它增长的脚步?”不过,如果你最近去过重庆,你一定会说,难道中国经济真会停下来吗?现在热火朝天的重庆,又让人想起了十五年前的上海。只是从空中俯瞰建设中的结构形态,重庆更像纽约的曼哈顿。
中国经济还在加速增长中,尽管政府限制了这么快的增长动力。过去几个月发生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治理危机”颇耐人寻味。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政治经济学的题目,我们且不去说它。我们只讨论宏观经济本身的现象。政府承诺去抑制过快增长的一个原因被认为是,这样的增长是会打破现有的宏观的稳定性,把经济拖入一个也许是最糟糕的组合: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这个结果当然很可怕。但这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它的逻辑可信吗?宏观经济的现状已很危险了吗?未来是否需要继续坚持现在的增长政策和宏观管理的方式?
要能回答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答下面的更经济学的问题。中国经济现在过热了吗?为什么物价长期不涨?如果通货膨胀率这么的低,为什么投资增长这么快?既然投资增长这么快,为什么没有带来通货膨胀?尽管宏观政策反复多变,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没有走走停停?即使你敢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不是奇迹,但它的确也奇迹般地坚持到了现在。
这样的问题一个一个连起来的确是很有意思的。能连起来的问题提醒了我们,它们本来就是循环的。也许,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背后有一个确实能够循环的问题。我们先说通货膨胀的问题。一个不需要太多争论的问题是,中国这些年根本没有通货膨胀。90%以上的经济学家说,中国没有通货膨胀是因为产能是过剩的,而产能过剩像一道防线,阻挡了上游的价格或成本压力向终端市场的传导。从学术的意义上说,产能过剩的概念与通货膨胀很不同。因为通货膨胀是可以观察的现象,是经验问题,而产能过剩更像是假设,因为它不太能够观察到。尽管统计上说什么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40或者60%,但那是微观的,不是宏观现象。我们因此不妨说经济学家是在产能过剩的假设下来解释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的。
其实,产能过剩的假设对于理解东亚经济奇迹和危机都是一个不错的理论选择。在宏观上,什么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更容易被理解为结构性的现象。宏观经济学上是没有产能过剩的概念的。所以,我们不太能够理解为什么产能过剩对于理解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为什么可能那么重要。直到我最近对中国宏观经济现象发展了一个理论之后,我才真正发现产能过剩在宏观上到底是什么现象。而这个发现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简单地说,它是一个与货币创造有关的现象。
我们知道,根据宏观经济学,通货膨胀最终是一个货币现象。这个经典的陈述不是理论,但却是把通货膨胀与货币创造紧密联系的一个提醒。就是说,通货膨胀的发生一定是因为货币多发了,不管是什么原因。反过来说,今天我们没有通货膨胀,一定是因为政府没有过多地发行货币。可是,我们一再说投资过热了,经济增长过快了,这些都需要货币的支持才对。可是为什么货币还可以不多发呢?那一定是因为经济里已有足够的货币来支持投资的膨胀和经济的繁荣。这些货币不是来自于经济系统外的政府的增发,而是来自于国民的储蓄。所以,我最终看到的是,产能过剩一定是一个与高储蓄联系在一起的典型现象。没有了高储蓄,产能过剩是不可能的,我们更是不能用产能过剩的假设来讨论这个经济的宏观现象的,不能。
企高的国民储蓄率为这个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它抑制了融资成本的上涨,制造了大量的投资机会和投资项目。有意思的是,在东亚国家,不仅家庭,而且企业和政府常常也都维持着比较高的储蓄率。很早以来经济学家就发现,产能过剩几乎是日本,尤其是韩国、新加坡等东亚经济的长期现象,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储蓄率都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储蓄的国家,因为流动性过剩,导致投融资成本过低,都在事实上鼓励了投资。高储蓄的国家都维持着高投资率,而高投资率带来产能过剩的持久的结构性问题。不仅如此,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还影响着这这些国家的政府角色、产业的结构和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在1994年之前的十年,我们经历了3次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个时候,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伴随着投资过热和经济增长加速而发生的。为什么今天的增长和投资势头依旧而通货膨胀却离我们而去?因为改革开放头十年,我们的国民储蓄率还太低,不能支撑投资的扩张和经济的过度繁荣,政府必须增发货币来维持高速的增长。而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我们的国民储蓄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府的储蓄增长加速了,家庭的储蓄也增加了。企业的储蓄更是显著改善。储蓄的来源可以是折旧的增长等,这可以从我们固定资产投资中已经占将近7成的“企业自筹资金”的大快步增长中得到印证。今天如果没有国民储蓄的大幅度增长,我们就不能解释为什么投资过热而却没有发生通货膨胀现象。 
在宏观上出现的这个现象产能过剩现象,是与高储蓄相联系的。它与微观上的效率和企业的赢利能力的变化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宏观现象本身是一个循环的现象。只要储蓄率足以维持高投资,宏观经济的平衡就维持了,通货膨胀就不太容易发生。但是因为高储蓄导致资金要素的价格低,它诱导和鼓励了大量的没有效率和回报的投资项目。情况完全可能是,投资项目产出的是垃圾,但因为货币还在循环流转,还不至于出现铰链的现象。至于货币的流转什么时候出问题,我们期待着英国商会下个月在上海举行的一个论坛的讨论吧。 
 
 
原载< 经济观察报>2006/9/25日专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