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教授:《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一位经济学家的改革记述》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1日浏览次数:

作者:张军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价:39.00元 
 
  
 
  
 
内容简介: 
 
    
 
      中国的改革已经历了30多个年头,在这一万多个日夜中,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时刻都在产生着新的变化。如一条河流般,改革以一种时而缓慢时而急促的速度,在推动着中国和中国经济行进到今天。 
 
    本书作者作为一名知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研究学者,以置身其中的姿态和旁观者的清醒视角,回顾了30年来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众多影响深远的事件和人物。作者选取了改革进程中的几个时间点,将视线投向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以回顾和研究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未曾被清晰揭示过的改革内幕。而这其中最为隐秘的,莫过于众多中国经济学家的成长和沉浮,他们又是和那最耀眼的事件浑然一体的。本书将揭开这些不被大众所知的事件背后的力量。 
 
作者简介:   
 
    张军,1963年生。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对中国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的研究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用中文和英文发表了大量的有关中国经济的研究论著。最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中文和英文版)、《当代中国经济研究10篇》以及《增长的真相》等。    
 
《不为公众所知的改革》目录: 
 
代序 
 
第一章莫干山上论战价格改革 
 
      莫干山会议 
 
      双轨价格的经验 
 
      关于双轨制的争论与“配套改革”动议 
 
      价格双轨制:是奇迹还是神话 
 
第二章巴山轮会议 
 
     “巴山轮会议”上的经济学家 
 
      1985年的通胀辩论 
 
     “巴山轮会议”的七大论题 
 
      中国经验的理论贡献 
 
第三章特区试验场 
 
      试验改革的回声 
 
      创立特区的政治经济学 
 
      特区的制度试验 
 
      特区为什么会遭遇经济学家的批评 
 
      特区与沿海开放战略:空间经济学的视角 
 
      特区的使命 
 
第四章分权与增长 
 
      向地方分权有多重要? 
 
      分权的政治 
 
      1978年以后的财政分权 
 
      分权财政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五章重建金融 
 
      重建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外资银行 
 
      金融市场 
 
      民间借贷市场 
 
      中国金融体制的特征 
 
      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熊彼特可能错了吗 
 
      小结 
 
第六章一场错了再试的改革 
 
      “试错”的开始 
 
      再试再错的改革:承包国有企业 
 
      改制 
 
      地方试验 
 
      杂交的制度:新国企的出现 
 
      试错的遗产:“央企”的形成 
 
      我的工业研究 
 
附录 
 
      苏联悖论——读盖达尔《帝国的消亡》 
 
后记    
 
  
 
后记:   
 
30年来,中国经济所经历的变化包含了太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不胜枚举,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我总觉得,30年间,经济学家在经济变革过程中的感受和经历应该是非常不同的。与其他社会科学家不同,30年来经济学家这支队伍不停地从事研究、写作、报告,坚持不断地呼吁、讨论、批评和上书。他们自己内部意见分歧、分裂,充满争论和相互指责。这些事件和情节只有身在这支队伍里才能观察和体会到。而我的观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大学之时,那个时候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学家参与改革过程中最为精彩纷呈的岁月。我的记忆难以抹去。 
 
  
 
自2006年我就开始思考和酝酿动手写一本记述这30年所发生的精彩故事且又可以轻松阅读的书。目的是想记录下我记得的那些曾经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事件、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我想把事件讲成故事,而对故事的叙述则选择以我的视角为角度,它多半来自我个人的记忆,虽然在必要的时候我也必须去查证一些事例和文献。 
 
  
 
对于我来说,完成这部作品其实并不难。因为我从读大学开始就坚持每天都观察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热衷于阅读各类文献,跟踪经济学家的研究,关心经济学家内部的争论,较早地参与经济学的各种会议讨论。而我自己从事中国经济的研究已很多年,写过不少的研究论文,研究兴趣也颇为广泛。除此之外,我还高度关注着中国经济本身和其他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因为这些原因,即使我自己并没有像身在北京的一些经济学家那样亲身参与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政策制定,但仍自认为是一个认真的观察者。我自己并不写日记,但从十多年前开始我就记录着自己的学术流水账,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中国经济和经济学家有关的事件与研究活动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这也算是另一种参与和体验的过程。这个习惯让我对我所经历的、看到的和参与的事情存留着良好的记忆。当我动手写这样的故事时,我头脑中的素材不怎么凌乱,也很容易梳理。于是,我决定尝试用我自己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叙述语言写出这本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作品。既然是以我自己的视角和记忆来写中国经济改革,那么我就不需要追求对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全面记述,也无须追求逻辑完美和具有权威性。 
 
  
 
所以,在我的这本记述改革的书中,开篇就从1984年在浙江莫干山召开的“全国首届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简称“莫干山会议”)写起。回想起来,这是我印象深刻和记忆比较周全的一年,这一年我念大三。我知道这个时期的前后,我所在的复旦大学的校园里活跃着一批在当时讲话掷地有声的年轻的经济学者。在当时与他们的接触中我知道了很多发生在那个时候的重要事件,他们大部分都参与了其中。 
 
  
 
我选择从“莫干山会议”开始这个系列的记述,还有另外一个考虑。我想要在记述改革的历程中讲述更多的经济学家自己的故事,因此,我从经济学家以一个集体的形象走上历史舞台的重要事件开始记述当然是最恰当的。在“莫干山会议”上,上百位“中青年经济理论学者”作为整体开始形成,他们走上了摆脱经典注释性的经济研究的轨道,成为活跃在中国经济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实际上,因为这是我自己的记忆和叙述,我当然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站在个人角度上来看问题,改革中的很多事情长期以来都有争议,没有最具权威的解释和说法。即使是事件的当事人和内部人员,今天也只能是依赖自己的记忆回忆起来,历史本来就是这样形成的。因而读者也不必在我的这本书中寻找那些有争议问题的正确答案。我所看到的事件、经历的过程,特别是我阅读过的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家讨论的文献,甚至我个人对一些当事人的印象,都记述在这本书里了。当然,没有记述的事情并不等于不重要,而是因为我没有时间去写出我所经历的、阅读的和观察到的更多的改革片段。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