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18:30-20:30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开投报告厅,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柳红做了题为走进八零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群像的演讲。陈钊教授主持了这次讲座,陆铭教授做评论。
柳红女士的讲座主要基于她的新书《八〇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在书中她记录了在八十年代为中国经济改革做出贡献然而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人和事,有那些运筹帷幄、充满智慧的老人,也有那些披荆斩棘、冲在改革一线的年轻人。她的讲座也从这些人和事开始,讲述了中国经济学人在八十年代,尤其是第三代经济学人的故事。
首先,她肯定了八十年代对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性,这个时代否定了文化大革命以及所有左倾思想和路线,这个时代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启程和理想激情的迸发。她对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改革历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从政策层面的拨乱反正,证明经济改革的合法化,组织大规模农村,企业,产业调查研究,提出改革政策建议,推动开放经济,探讨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和道的路到学术层面论证中国经济模式转换和发展战略,进行宏观经济分析,预测,提出宏观经济政策建议,学习传播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一代的经济学人在中国经济改革成为上传下达的中枢。
然后,她具体的用人物串起了这段历史,讲述了具有独特气质的老中青三代经济学人,这三代人分别是1920年前出生的创建的第一代,包括的代表人物有孙冶方、薛暮桥、杜润生、于光远、马洪 、蒋一苇;第二代是1920到1940年出生的学术的一代,这一代的经济学人在民国期间接受过高等或初等教育,追随共产主义并参加共产党。他们目睹了一个制度的溃败和另一个制度的兴起,也领悟到经过改革的制度有各种弊端。他们的学术理念与国际视野相融合,强调必须改革国家所有制,强调政企分离、政社分离和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并发展了经济结构理论和比较制度经济学等学科;1940到1960年出生的老三届是第三代经济学家,这一代的经济学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对中国社会有深入体察,在70年代末,他们重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并投入到改革风云之中,成为了创建和学术的一代。
接着,她利用珍贵的图片资料对八十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具体事件进行生动的描述。第一、二代人在拨乱反正,对传统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的突破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将商品经济这样的概念写进中央文件里去。第三代的年轻人则开辟另一片天地,组织大规模的基层调查研究,学习新知识,提出新概念。比如农体改所当时组织过几百人的在校大学生队伍调查研究。而把很多年轻人推上历史舞台的是“莫干山会议”,本身就是年轻人自己办的会。
最后,她表达了对八十年代经济学人们的深切的感情,他们在那个年代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做着自己的积累和探索。在那个充满激情和洋溢着理想的时代,改革四君子、农发组和莫干山会议等无不揭示了当时的经济学人们的热情是那么高,他们满怀希望,憧憬未来,而且觉得自己能尽匹夫之责。经济学家们是老中青三代一代一齐出马,这种巨大的能量在中国历史上真是独一无二的。
陆铭教授在讲座结束后进行了精彩的评论,他用“致敬于遗产”、“实践与科学”、“政府与市场”和“理想与职业”四组词汇总结了柳红女士的讲述。“致敬于遗产”是致敬于柳红女士对思想史和八零年代经济改革史的研究,同时也是致敬于这一代学人;“实践与科学”表达了既要拥有对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调研,同时也要追求质疑理论的勇气,在经济学人的身上既要保持思想解放的风气同时也应该经历个人的苦难。“政府与市场”和“理想与职业”则是对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学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肯定,以及对如今经济学人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