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看淡国际贸易伪命题,变压力为动力,推进结构改革

  •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6日浏览次数:

编者按

在中国入世15周年之际,美日欧相继提出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引发中国的激烈讨论。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与否对中国对外贸易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对于中国而言,不承认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对此,复旦大学张军教授认为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国际贸易的伪命题,中国更应变压力为动力,推进结构改革。本期“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特此采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军教授,并整理成稿,以飨读者。


本期嘉宾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轻视国际贸易的伪命题

在中国入世15周年的时候,美日欧相继提出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今天我在北京参加论坛时,就和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谈及这个问题。我认同他的看法,在国际贸易领域,是否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要认识到,是否承认都没有关系。一方面,我们也从来没有被要求去承认某个国家是市场经济地位,更何况国际上也从来没有一个市场经济的统一标准。另一方面,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税,从来都不是针对一个国家,而都是针对具体的产品,以及产品后面的产业,在这点上,我们往往存在误解。90年代到现在,总是有发达国家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这是贸易战中非常常见的事情,完全看具体的产品和产业。任何一个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税,其背后一定有相关产业的利益集团在游说政府。西方发达国家是否启动反倾销调查或者征收反倾销税,和它是否承认这个国家拥有市场经济地位,并没有直接关系。中国政府和民众没有必要太去在乎这件事。


中国政府仍旧应该遵从这样的趋势,即让各个国家按照WTO的协议承诺减少对其他一些产品直接或者间接的补贴,在规定的时间内消除一些不公平贸易上的做法。我们也要认识到国际事务并不是那么简单与纯粹,各个国家最终还是会以国内利益优先来制定政策,来衡量与判定国际的行为。当国内一些产业或者企业巨头认为自身利益受损,就会去游说政府,政府也很有可能由此就去保护国内产业。由于缺乏惩罚机制,或者说惩罚机制相对较弱,即使启动调查,其过程也非常漫长,各个国家也并不会期待用法律的手段达到目的。因此,美国才会无视WTO的存在。如果国内利益集团因为贸易不利因素活跃起来,发达国家政府还是会选择站在国内利益集团的一面。所以没有必要对日美欧盟的这种反应太当回事。

直面国内扭曲错配现象

回过头来,我们反思中国,必须认识到,国内产业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错配和扭曲的现象,这些扭曲现象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日美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提出来说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时,我们可能反而需要很好地思考,我们该减少扭曲,让企业贸易变得更加公平,其目的不在于让其他国家承认我们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而在于自身更好的经济发展。我们需要推进改革,减少由于国有企业的存在所造成的扭曲和不公平。比如,国有企业在获得银行的贷款,以及土地等资源上,由于它们和政府天然的关系,占据了大量的资源,从而造成国内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使行业发展出现这种扭曲的现象。这种扭曲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有我们的利益所在,因为它能够促进经济更好地、公平的发展,让民营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外界不承认”的压力,变成国内经济改革的动力和助推力——推动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符合国家利益以及经济增长的要求,是我们本身内在动力驱动要做的事情。

维护WTO,吸纳新兴市场成员

对于世界贸易组织而言,它从最早的关贸总协定(GATT)一路发展而来,是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的多边组织。中国和新兴经济体从全球化的获益者,中国也应该维护全球化的价值,而且中国也应该有更多的话语权。全球的自由化和自由贸易符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全球化对它们已经产生了转型上的冲击,并带来相应的痛苦。因为这些国家通常难以推动自身内部的结构性改革,所以大多数的行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伤害,从而影响比如中产阶级的收入的增长以及福利等。但是,到底是应该通过退出WTO和全球化,还是应该在全球化的框架内推动并提供国内改革的条件,发达国家似乎选择的是后者。这也是对老百姓直觉反应的应对。它们应该理性的思考,了解如何以更为开放的心态与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合作,来推进自身的结构转型。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同样的结构改革和结构转型的问题,但是它们往往认为自己不承认这点,反而把利益上受到的短期影响怪罪全球化进程。事实上,发达国家应该以更为开放的态度来拥抱全球化。中国有这个能力,也应该呼吁更过的国家来参与到全球化的过程中。如果有更多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其中扮演角色,哪怕少数发达国家对其有歧义,世贸组织依旧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这对WTO未来的发展应该也不会产生太多的影响。换言之,WTO也需要吸纳更多来自新兴市场成员的参与。如果WTO还是长期由那些国内结构改革上无法有作为的发达国家主导,往往会出现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陷入僵局的情况,也让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变得相对的缓慢。


变压力为动力,推进结构改革

在世界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在接下来的两年,美国会给中国制造越来越多的麻烦,这些麻烦未必会给美国带来多大的利益,但是势必会给中国带来损失。中国应该继续着力于两件事情:首先继续推进过去那些年已有的战略性的布局——包括“一带一路”、亚投行乃至金砖国家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吸纳更多的成员。事实上,美国最需要“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因为它需要融资,需要搞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也需要在这点上做更多的工作。

其次,中国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内建设上,变外部的压力为国内经济改革的动力。这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现在中国面临很多的问题,大家也形成了共识,即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超常的繁荣中,留下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一直没有认真的加以处理。过去十年,或是五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在国际上承担了很多角色,国内的结构改革却没有真正地加以落实。或许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好好思考解决国内的结构性问题,如僵尸企业越来越多,行业中国有企业比重的不断上升,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不足,很多人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信心不够,地方债务高企,财政和税收上的改革需要继续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乃至城市化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在提,但是似乎一直没有真正的着手进行解决。我们不要用太多的精力来对付特朗普制造的各种噪音,减少税负,土地的流转,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及国际有企业改革的真正落地,可能反而能够大大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经济的反弹可能是指日可待的。未来十年、十五年,中国还是需要快速的发展才能跻身发达国家的行列。

 

 

采访:赵信敏

记录:沈琛

整理:赵信敏、沈郊

微信编辑:朱汉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转自“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