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其贸易政策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人们普遍认为特朗普的贸易政策会趋向于保守,由多边贸易向着重推动双边贸易转变。但是,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特朗普贸易政策转变的速度和力度。这是由于特朗普在推行其贸易政策时所面临的一系列掣肘,包括其较弱的执政基础和不成熟的执政团队。特朗普目前的执政重点在何?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又将走向何方?本期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特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章奇对特朗普的贸易政策走向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本期嘉宾:
章奇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自特朗普2016年12月确认当选美国总统以来,有关其贸易政策立场和走势的争论就十分激烈。一般的看法是,靠打着公平贸易和重振美国经济旗号上台的特朗普,其贸易政策将多管齐下,例如提高关税、惩罚美国制造业企业工作外包、不断弱化诸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WTO等多边国际贸易协议和机构的作用,转而更强调通过双边贸易协定等方式,以重塑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增加美国商品和技术的市场机会。不过,尽管特朗普本身咄咄逼人的形象加大了外界对美国贸易政策强硬化的担忧,但从各个方面看,这种担忧很可能夸大了美国贸易政策立场的转化速度和力度。
弱势总统的现实与贸易政策转型的碰壁
首先,特朗普商人出身,没有任何政界经验,作为共和党员在竞选中却没有得到包括共和党主流建制派精英的支持,而公众支持率也不占多数优势,因此其本身的执政基础是比较弱的。对于特朗普这样心高气傲又比较敏感的性格来说,这种情况会激发其不服输的性格,以更加激烈的方式表达和宣示自己的立场。例如甫一上任就宣布退出TPP、要强力推动废除前任的医改方案,等等,都是这种性格外露的表现。但同时,由于自己弱势总统的现实和行政经验不足的约束,其迅猛作风反而导致自上任以来的政令措施不断碰壁,也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其限制一些穆斯林国家公民入境的禁令遭到联邦法官的抵制、其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弗林被迫辞职,等等事件,均向其发出了明确的信号,表明其所面临的执政约束和阻力之大是空前的。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应该清楚,若要明确在贸易政策上进一步采取强硬措施来挑起国际争端,其难度之大和风险之高,也是可以想象的。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人物,特朗普在短期内主动在包括贸易政策在内的多条战线上同时开启战端的动力应该不会很高,尽管其姿态可以一如既往地高。
不成熟的执政团队与团队内部意见的分裂
其次,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特朗普对于以往充斥着建制派精英的政界人士信任度很低,转而主要依靠和他同样缺乏政府行政背景和经验,但和自己有紧密私人联系的人士来组建其执政团队,导致后者小圈子色彩十分鲜明,因而也被外界嘲讽为“亲信治国”。例如包括其女儿伊万卡和女婿库什纳在内的其家族成员、其原公司的律师、安全顾问和商业伙伴、甚至一些声誉不佳的娱乐明星在内各色人等,均被其委以要职或重任。一方面来讲,这表现出特朗普以大胆创新的举措来突破现有体制约束的行事风格;另一方面,这也对他下一步的政策选择造成了潜在不利的影响。在民主体制下,这种亲信治国的迹象越明显,越容易招致外界甚至体制内的质疑和抵触,反而会进一步造成其施政的障碍。与此同时,由于过于强调执政团队核心人员对自己的忠诚,特朗普的核心幕僚内部在具体政策取向上的意见分裂和立场矛盾的现象也十分突出。例如其首席策略师班农(Bannon)和经济顾问纳瓦罗(Navarro)持反贸易自由化的立场,但其国务卿蒂勒森(Tillerson)、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科恩(Cohn)和财政部长努钦(Mnuchin)则倾向于自由贸易。这也无疑会干扰特朗普的判断以及决策。刚刚结束的G20财长峰会上,美国财长努钦虽然成功地使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公报弱化了自由贸易的声调,但他自己除了重谈公平贸易的老调,并没有提出多少更具体的方案,就是这一尴尬现状的明证。而特朗普及经济计划中各种政策的内在矛盾,也广为外界所知,实际上也是其执政团队组成鱼龙混杂、不同人的立场各执一端的一个反映。
特朗普的现今施政重点与未来贸易政策走向
可以预见,在以上客观条件的约束下,近期内特朗普的施政重心,是把其主要精力首先放到对其核心执政团队的重新组合和塑造上来,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理顺政策逻辑和思路,为真正的特朗普时代的到来奠定基础。在此之前,尽管特朗普自身的政策取向可能比较明晰,但却很难在包括贸易政策在内的任何重大政策调整上有所实质性的突破。
当然,现实世界总是以其自身的规律和复杂性运转。不排除特朗普审时度势,以某个国内或国际的重大事件为契机,充分发挥自己个性鲜明、风格凌厉的特点,抓住机会改变目前自己所面临的各种掣肘,改组自己的执政团队、凝聚国内精英和民众对自己的信任和信心,从而理顺政策思路、强化行政权威和执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的包括贸易政策在内的经济政策取向会更加明确,实施速度也会大大加快。
文章转自复旦发展研究院“中美友好互信合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