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一:后疫情时期资本市场四大投资方向

  •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1日浏览次数:

经济需要信心,市场需要预期,“后疫情时代”自然也需要足够量的投资。同时,以往投资的弊端以及疫情期间凸显的种种短板可以为本轮资金投放带来诸多启示。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再搞“大水漫灌”,不能再投向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业行业以及大城市的房地产业,而是要长期定位、精准投资与定向支持。以下四个重要的投资方向应是政策考虑的重点。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对全球和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前我们施行各种支持疫后经济恢复的金融政策时,不仅要考虑短期的效果,也要考虑其长期的目标。作为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中国的银行业一直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资本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的资本市场。2003年非典疫情后,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投资急速拉抬了经济的增长速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以基础设施投资为特征的4万亿刺激计划又让我们克服了经济衰退的风险。如今中国已经走上了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也要求,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近年来,中国已经有20多个省区市公布了总计30多万亿元的未来基建投资计划。经济需要信心,市场需要预期,“后疫情时代”自然也需要足够量的投资。同时,以往投资的弊端以及疫情期间凸显的种种短板可以为本轮资金投放带来诸多启示。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再搞“大水漫灌”,不能再投向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化工业行业以及大城市的房地产业,而是要长期定位、精准投资与定向支持。以下四个重要的投资方向应是政策考虑的重点。

01 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表现,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在此次疫情中受影响最大的也是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因此,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不仅仅是短期应急,更是要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一方面,银行要继续针对中小企业用好专项再贷款政策,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作用,比如普惠性的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及定向降准,发挥LPR改革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下降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大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措施的落实,为中小企业能够获得长期资金支持提供合理通道。最近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举措诸如修订证券法、全面推行注册制以及出台再融资、转板上市、创投减持等新规,都将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上市、退市、转板、融资变得更为便利,压缩了套利投机的空间,有利于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科创企业。

02 继续提升线上支付、结算乃至融资的便利性

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的出现降低了支付交易成本,其线上支付的特点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更多选择,既减少了集聚和外出,又减少了纸币、硬币的使用,从而也就减少了疫情传播途径,未来应尽最大可能减少柜台业务项目,实行营业厅效率革命。第三方支付也可以发挥这样的功效,同时还可以发挥网上结算、降低支付成本、促进消费冲动、提供消费信贷的功能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成就了我国电商的快速发展,也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要继续发展第三方支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可以发挥其信息和技术优势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提供融资服务。第三方支付企业同用户的距离更近,通过大数据能够更全面地获得小微企业的信息,从而对企业的信用做出更准确的评估,为小微企业提供形式更加灵活、门槛更低、成本更低的融资服务。未来,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也将进入第三方支付领域。无论哪一类第三方支付平台,将来发展的生命力都将取决于其线上支付、结算和融资的便利性。

03 加大新型智能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

早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经济学先驱人物之一保罗·罗森斯坦罗丹就提出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的先行资本,应在经济发展中政策中占据优先地位,这一理论被称为“大推进理论”。在过去10年里,中国的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全国已经构建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的交通网络以主干道为主,未来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向更多的城市、向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更广更深延伸,辅之以农村道路建设,形成全国现代交通“大动脉”和“毛细血管”全覆盖,为劳动力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和城乡融合创造更好的硬件条件。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向新型智能基础设施和绿色基础设施转型,比如无人驾驶、共享汽车等智慧低碳交通系统,智能储能、充电加氢、分布式能源等智能微网系统,配套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的城市基础设施等,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具有正外部性、技术先进、债务可持续等优点,兼具短期刺激和长期可持续投资的功能,应视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新范畴和下一阶段的投资重点。

04 补齐医疗软硬件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此次疫情表明,我国目前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应对突发疫情之需。疫情过后,必须加大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确保未来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从容应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201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一般政府总支出的7.07%,而美国、日本、新加坡的占比分别为24.44%、19.80%、13.47%。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大中小城市和城乡资源配置失衡是目前亟须弥补的两大不足。因此,我国未来应该修建更多的医院,无论是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还是中小城市的各级医院和医疗机构,都亟须增加和补全软硬件短板,即使小医院也要配置和大医院一样的医疗设备。当然,这需要增加高素质的医师和医护人员。各个城市还需要完善常规医院和医疗机构之外的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和传染病防治应急系统,这是遭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有力保障。这种投资不能完全交给市场,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而这本身也能带来GDP的增长,可谓一举两得。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