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一 —— 出售为盈利 并不是“撤资”

  •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03日浏览次数:

 长和系连续出售项目引发“港商撤资内地”疑问,记者调查 

 
出售为盈利 并不是“撤资”(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 
 
1—10月内地实际使用港资634.6亿美元,同比呈上升趋势 
 
原载:《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9日  04 版) 
 
日前,香港企业家李嘉诚旗下公司出售了内地多个发展项目。8月,长和系宣布将持有的广州西城都荟广场股权转让于独立第三方,总交易金额达到30.3亿港元。10月,和记黄埔公告称,其与长江实业各持50%权益的上海东方汇经中心已锁定买家,并将以89.5亿港元出售。不仅如此,长和系还在年内三度减持内地A股长园集团。上述动作引发市场关于港商撤资及对内地经济发展的疑问:怎样理解部分港商出售部分内地项目?港商对内地投资情况如何?“港商正撤资内地”的说法站得住脚吗? 
 
如何看港商出售内地项目? 
 
专家称持有和出售是正常商业行为,不应过分解读 
 
就“撤资”问题,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及市场观察人士都从专业角度否认,称长和系出售内地资产只是个例,属企业投资组合的调整,不是撤资,更谈不上行业趋势。 
 
历史交易资料显示,广州西城都荟广场所在地块为上世纪90年代和记黄埔与长江实业联手拿下,直至2005年才动工开建,于2012年营业。上海东方汇经中心则是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于2006年10月以8.32亿元的总价从富都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手中购得。据出售公告,长和系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将带来近10亿港元收益,出售上海东方汇经中心100%股权获利更是接近37亿港元。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联席所长陈诗一告诉记者,这种将商业物业作为买卖套利的工具而非长期持有获取持续租金,正是李嘉诚一贯的投资策略。如2008年5月,长和系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和记港陆便曾以44.38亿元出售其位于上海长乐路的世纪商贸广场写字楼物业。 
 
陈诗一分析说,和记黄埔的平均净资产年收益率超过11%,长江实业的平均净资产年收益率更接近15%。而此次出售的上海东方汇经中心,作为陆家嘴高档写字楼,年租金回报率仅为5%左右,理所当然成了出售对象。 
 
陈诗一强调,这既符合李嘉诚一贯的投资理念,也遵循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持有和出售都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不应从“撤资”角度过分解读。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主任雷鼎鸣教授对此认同。他说,港商出售内地项目的原因一般分两类,一是套现寻求更大回报,另一类是无法营利被迫离开。他认为李嘉诚出售内地项目属前者。 
 
长江实业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郭子威近期也对媒体表示,这只是正常的商业活动,否认“撤资”说法,并称将继续在内地主要城市开发房地产项目,除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之外,还会进入其他有潜力的城市。 
 
李嘉诚11月2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用出售物业和资产作为“撤资”的例子,是可笑的。他认为,“一切地产买卖都是正常商业行为。”“没有‘撤资’的事,日后出售业务也都跟‘撤资’没有关系。” 
 
港商在内地投资情况如何? 
 
港商多年来在内地投资数额均保持第一,今年内地实际使用港资呈上升趋势 
 
港商正在撤离内地吗?法国巴黎银行董事总经理李伟烈表示,港商对内地前景看好,多数港商包括大型地产商近年来对内地的投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不存在港商从内地撤资的问题。 
 
陈诗一表示,从全国和上海情况来看,港商整体在内地投资情况良好,投资金额逐年稳步上升,对经济运行的信心也都在稳步提升。 
 
交银国际地产分析师何志忠也认为,长和系出售部分内地项目并不能反映行业趋势。他以香港的大型地产商为例表示,港资地产商都在积极向内地扩军。 
 
新世界发展上个财年在内地的投资总额高达160亿美元(折合约975亿元人民币),投资项目包括地产、酒店、基建、服务、百货等。过去3年,新鸿基地产在内地的土地储备从2009年6月底的5530万平方尺,升至8000多万平方尺。老牌港商九龙仓2007年进入内地市场,5年内投资总额达1000亿港元,集团副主席吴天海多次强调,未来还将加大投资内地。 
 
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1—10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70.26亿美元,同比增长5.77%。其中香港对内地投资6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49%。香港已连续多年位居对内地投资国家/地区首位。 
 
虽然在传统港商聚集地珠三角地区,港商撤资的争议由来已久,但根据香港工业总会(简称“工总”)今年5月发布的对109家工总制造业会员企业的调查报告《珠三角港资企业现况与前景问卷调研报告》,多数港商仍倾向把业务留在珠三角,只有约一成企业表示会把业务迁移到东南亚或其他地方,这与去年数据基本持平。 
 
上海作为港商投资的另一热门地区,今年以来的相关数据也持续向好:1—10月,上海实到外资来自香港的是71.95亿美元,同比增长13.0%。 
 
内地营商环境越来越差? 
 
虽存在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但投资环境正在优化 
 
自李嘉诚出售旗下项目以来,加之一些内地外商投资企业被陆续爆出售后、行贿丑闻及产品质量问题,针对中国内地投资环境的质疑声也开始出现,例如“跨国企业在华感受凉意”、“外企遭遇‘中国麻烦’”等。 
 
对此,陈诗一表示,“当前中国投资环境的很多方面正日益改善与优化,而不是恶化。”陈诗一指出,除了中国本年度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稳步增长外,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也将中国列为世界前20位东道经济体的第二位,是外国投资的重要东道国。 
 
另据世界银行《2013年营商环境报告》统计,2006年至2013年间,中国正不断缩小与监管体制方面表现最佳的经济体的距离,在与前沿距离缩小最多的5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十二位。 
 
此外,近年来中国政府的外资审批和核准范围不断缩小,从2005年至2012年,商务部的审批数量已由3000多件减少到100余件,审批量减少95%。 
 
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该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1.5,同比增21.5%,环比增长0.9%;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9.5,同比增19.5%,环比增2.5%。上述数据持续位于景气区间内,反映当前企业景气状态处于温和回升阶段。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刘展灏则表示,因缺工、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加上内地持续出台劳工保护法例,部分港商的确正从部分城市离开。 
 
不过,就此意见,雷鼎鸣不认为劳工成本上升是内地营商环境恶化的表现。雷鼎鸣说,内地经济水平上升,必然带动劳工成本上涨,港商不能期望低成本优势永远存在,应该加快调整和转型的步伐。 
 
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雷鼎铭表示,内地市场化的程度加深,将有利于改善企业、特别是民企包括港商的营商环境。香港中小型企业商会荣誉会长吴宏斌也认为,三中全会精神对于改善港商在内地营商环境来说是利好。 
 
  
 
详情参见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11/29/nbs.D110000renmrb_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