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一:上海应提升金融和服务配置能力

  •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6日浏览次数: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诗一出席全球创新、全球城市与上海战略论坛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主持人,我前面做过上海“十三五”信息规划的研究,有关上海如何在202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跟我们的全球城市是契合的,到底上海的差距在哪里?如何来建设?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上海总体来讲已经达到了现代化城市的标准,但是现代化的发展很不均衡,这里面有两个数据,从人均GDP来看,上海目前是1.35万美元,现代化的标准是1.5万,有一定的差距。从产业结构来看,成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三产的比重基本上是80%-90%,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高度化,上海目前三产只到了60%,而且还在徘徊反复。传统的像钢铁、纺织等制造业的比例高达35%。上海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待加强,目前上海每万人拥有的专利量是22件,按照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标准是30件,有差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产值的21.4%,低于现代化城市45%的比例。总体来说,我们离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尚有差距,如何来达到这个现代化?现在上海讲五个中心的建设,一个大都市的建设,5+1,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市中心,我们都讲按照经济发展理论来讲,到底什么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要素驱动到效率驱动到技术进步驱动,后面两个都可以理解为科技创新的驱动,那么未来科技创新应该仍然成为经济增长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理解为现代化建设的抓手。


     第二个层次,我们看看国际化的指标,我们选取了一些国际对标的城市,比如说纽约、伦敦、新加坡、香港,进行测算,目前上海国际化实现度为47%,资源配置率达到标准的59%,国际影响力只有22%,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数据,比如说上海的国际总部,承办国际知名会议大概只有70%-80%,比北京少,主要是以吸引跨国公司为主的城市等等一些数据。总体来讲,上海的国际化,未来如何进行进一步的建设,还是要提升上海资源的配置力,目前来讲我们相对的优势是贸易和物流方面的配置能力,相对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相对的劣势主要体现在金融和服务这两个方面,北京和上海在资源配置上基本上是属于同一个能级,但是也有一定的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比如说金融服务配置力相对比较弱,但是北京在科技和信息资源方面配置力相对突出,比如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两个代表性城市,首先要根据差异要进行错位发展,跟纽约、伦敦相比我们在金融服务、资源配置力上面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们可以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的优势,进一步提升金融和服务的配置能力。国际化手段有多种多样,如何选择一个适合上海特色,能够体现上海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可能是一个最重要的选择或者举措。我就简单讲这么多,谢谢!


(本文源自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