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2009年第3季度工作简报

  •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30日浏览次数:

 

一、中心大事记

 

1. 第三届“转型与经济发展”(TED)国际双年会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与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EGC)于2009年8月11日至12日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制度与经济发展”(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来自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杜克大学、布朗大学、伦敦经济学院等世界名校的顶尖经济学家与复旦及国内其他高校的经济学家们相互交流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参加本次经济学双年会的经济学家既包括耶鲁大学T. N. Srinivasan教授、Mark Richard Rosenzweig教授(耶鲁大学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主任)、Dean Karlan教授、Christopher Blattman副教授、 Mushfiq Mobarak副教授、伦敦经济学院Tim Besley教授、波士顿大学Dilip Mookherjee教授、杜克大学Duncan Thomas教授、布朗大学Kaivan Munshi教授等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也包括一批国内优秀的经济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北京大学姚洋教授、清华大学李宏彬教授以及来自国内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活跃在国内外一线经济舞台的青年经济学者。

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教授到会致辞,耶鲁大学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前主任T. N. Srinivasan教授做了题为“全球经济中的中国和印度——发展策略、经济改革与全球衰退的对策”的主题发言,为本次双年会揭开了序幕。

在本次会议中,诸位学者分别从八个议题分享了他们在发展经济学中的最新发现与成果:危机与发展、技术与产业化、环境与生产力、贸易与历史、贫穷与政策、公共服务与社交网络、不均与城乡发展、家庭选择与不平等。各位教授的选题视角、研究方法与发现成果各具一格、精彩纷呈。相对而言,与会的外国学者偏重于数学建模与理论解释,中国学者则更能从实际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方案。双方在会中发言与会后讨论之中有良好的互动,各有裨益。整场双年会以题为“经济发展与发展经济学——亚洲与中国的经验”的圆桌会议结束。在会议上,大家就当今经济发展的学术与现实各抒己见,唇枪舌战,高潮迭起,发人深省,为整个双年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次双年会的成功举行为国内和国际发展经济学者展现学术成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同仁间的探讨和交流构筑了友谊的桥梁,也给予了到场的不少学生领略世界顶尖经济学者风采的机会,各方与会者收获良多。

2. 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关于经济学作者学术影响分析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在经济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前60位作者中排名第13位。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写,通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产生的客观数据,从量化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资源;通过学者的发文和被引分析,总结出各学科具有学术影响的核心学者群,反映了每个学者对他人的影响。

CSSCI经济学文章每年引用的文献作者大约35000人左右,张军教授位列第13位。前10名学者中,有4位是领袖人物(邓小平、江泽民、列宁、毛泽东),如果将4位领袖排除在外,则张军教授位居第8位。

该报告将经济学研究领域划分成六大领域,张军教授在其所居的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领域中位居第4位,仅列林毅夫、胡鞍钢、樊纲之后,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领域其他进入排名的作者依次为厉以宁、吴敬琏、江小娟、盛洪等。

这些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客观的数据,说明了张军教授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及对中国经济学界的影响力。

3. 在最新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4-2006)》中,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主办,张军教授主编的CSSCI来源期刊《世界经济文汇》在各项主要指标排序中均位居前列。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写。针对期刊内在质量和社会影响,进行期刊学术规范量化指标、期刊被引次数、期刊影响因子等多项指标的评判,全面地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影响、社会影响以及期刊的学术规范和质量。

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4-2006)》中量化的数据,在2004-2006年经济学期刊篇均引用文献数统计中,《世界经济文汇》高居第4,仅次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以及《中国农史》,体现了《世界经济文汇》的学术深度和规范性。

在反映期刊相对影响的一般影响因子、其他影响因子、学科影响因子三个指标中,《世界经济文汇》在近160种期刊中分别位列第13名,第14名和第10名。并且,从2004年-2006年,本刊的影响力因子还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说明本刊的论文平均学术影响和助研作用较大,并且仍在不断的提高与完善。

在即年指数指标的分析中,总被引速率、其他期刊引用速率等四项指标的排序中,《世界经济文汇》在近140种期刊中均位列前20名,这体现了本刊的论文对本学科领域的热点关注度较高,学术敏感度较高。

在经济学期刊学术规范量化指标综合值排序中,《世界经济文汇》位列第40名。在期刊被引次数分析中,总被引次数、其他被引次数等四项指标的排序中,《世界经济文汇》在180余种期刊中均位列前三分之一。这也说明了《世界经济文汇》的影响不仅仅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在其他学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张军、陈诗一、Gary H. Jefferson合作的论文 “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作为封面首篇刊登在《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中。

5. 在2009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中,张军教授的专著《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获得著作三等奖。

6. 在2009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中,陆铭、陈钊、万广华合作的论文“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获得了二等奖。

7. 张军教授与易文斐、丁丹合作撰写的论文“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否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荣获《中国金融评论》2008年度最佳论文一等奖。

8. 殷醒民教授接待美国报业集团The McClatchy Company 记者Tom Lasseter的采访,就中国经济的复苏回答了美国新闻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9. 2009年8月周伟林副教授受上海市委统战部委托,为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访问团讲授“上海创新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管理观念”。

二、科研成果
(一)评论与随笔

1. 王永钦,“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一个‘故事’”,《经济学家茶座》,第42辑

2. 寇宗来,“交通拥堵费之辩”,《经济学家茶座》

(二)学术论文与专著、译著
1. 殷醒民,“Capital Deepening: The Only Way towards Higher Productivity and Income”,China Economist (中国经济学人),2009年7/8月。


2. 殷醒民,“未来5-10年上海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位”,《科学发展》,2009年第8期。

 

19. Chen Shiyi, Kiho Jeong, 2009, Predicting Exchange Rates by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 Volume 20, Issue 2, June, pp 65-81 (available at http://es.re.kr/eng/).

20.张军、陈诗一、Gary H. Jefferson, “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经济研究》,2009,第7期(封面首篇)。

21.陈诗一, “结构改革、生产力革命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基于经济学文献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综述约稿论文),即将发表。

22.Zonglai Kou, A Road towards Innovating Country: the Chinese Industrial Innovations in the Era of Reform.(Cengage Learning)(in press)

23.寇宗来,“多任务激励、能力筛选:大学如何提供终身教职?”《世界经济》,即将发表。

24.寇宗来,“以药养医”与“看病贵、看病难”,《世界经济》,即将发表。

25.寇宗来,“商业机密约束下的最优专利设计”,《南方经济》,即将发表。

26.寇宗来、石磊,“专利制度的运行机制及合理性”,《复旦学报》,2009,即将发表。

27.寇宗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经济逻辑”,《60年纪念专辑》,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编,即将出版。

28.罗长远、张军, “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29.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三)成果获奖
1. 陆铭、陈钊、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获2009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二等奖。

 

三、学术交流与媒体传播
1. 2009年7月3日,殷醒民教授参加上海市国际问题研究院有关国际货币体系的讨论会。


16.2009年9月18-19日,章元副教授赴杭州参加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组织的“产业集聚理论与政策国际研讨会”,并报告自己的文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真的导致中国犯罪率上升了吗?》。


17.2009年9月26-27日,章元副教授赴成都参加 “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并分别报告了自己的两篇文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真的导致中国犯罪率上升了吗?》和《异质的社会网络与民工工资:来自中国的证据》。


18.王永钦副教授在2009年8月11-12日的第三届“转型与经济发展”国际双年会上报告论文“Incomplete Contract and Divisional Structure” (with Te Bao)。


19. 2009年8月11-12日,张晏副教授参加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与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联系举办的第三届转型与发展双年会,报告论文“How Doe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ffect Provincial Public Expenditure Composition in China? The Cost of Rival for Growth (with Jijun Xia)”。


20.陈诗一副教授在2009年8月11-12日的第三届“转型与经济发展”国际双年会上报告论文“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Based Productivity Change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Post-Reform China” (with Amelia Santos-Paulino)及“Structural Bonus and Industrial Growth in Post-Reform China” (with Jun Zhang and Gary Jefferson)。


21.吴建峰博士在第三届“转型与经济发展”国际双年会上报告论文“Marke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location in China”(with Yuming Fu)。”。

 

四、科研项目
1. 王永钦副教授获2009年上海市社科项目立项资助。课题名称:全球化和二元经济下的最优产业政策研究。

 

五、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
第209期
报告时间: 2009年9月15日
报告题目: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真的导致中国犯罪率上升了吗?
报告人: 章元 副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第210期
报告时间:2009年9月22日
报告题目: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
报告人: 陈钊 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第211期
报告时间:2009年9月26日
报告题目:空间经济学的回顾与展望
报告人: 曾道智 教授
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

第212期
报告时间:2009年9月29日
报告题目:技术进步方式与长期增长:对传统中国增长停滞的一个解释
报告人: 代谦 副教授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


2. 陈诗一副教授获2009年上海市社科项目立项资助。课题名称:节能减排、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可持续增长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为重点的省际区域比较分析。


3. 王永钦副教授已提交由其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产业政策的互联市场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中期成果汇报。


4. 寇宗来副教授已提交由其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产业政策的互联市场理论基础与经验研究”中期成果汇报。


2. 2009年7月9日,殷醒民教授接待著名跨国公司ABB专家,交流全球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

3. 2009年7月21日,殷醒民教授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有关大湄公河流域贸易与投资发展的讨论会。

4. 2009年8月4日,殷醒民教授参加全国人大在上海召开的专家座谈会,就“积极财政政策和投资政策”等问题提供咨询意见。

5.殷醒民教授接待美国报业集团The McClatchy Company 记者Tom Lasseter的采访,就中国经济的复苏回答了美国新闻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6.2009年7月8-9日,陈钊教授应邀出席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宁波召开的“2009年中国GEP专题研讨会”,并报告了论文。参加此次会议并作报告的还有:美国杜兰大学道∙尼尔逊教授、加拿大卡尔顿大学郁志豪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肖文教授等5位学者。


7.2009年8月11-12日,陈钊教授参加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与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联系举办的第三届转型与发展双年会,报告论文“Inter-industrial Wage Difference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8.2009年9月,陈钊教授就小产权房问题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采访内容发表于该报2009年9月13日。


9.2009年9月19-20日,陈钊教授赴浙江大学参加了“产业集聚理论与政策国际研讨会”,报告了论文“社会融合与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内生政策变迁理论”。


10.2009年7月11日——14日周伟林副教授出席在哈尔滨召开的“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作大会发言。并参加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常委会,被选为委员。


11.2009年8月6日周伟林副教授出席“2009陆家嘴现代服务业高峰论坛”并作主题演讲“滨水休闲产业的类型、生命周期及影响因素——兼谈上海黄浦江滨江休闲产业带的发展”。
12.2009年8月22日周伟林副教授受上海市委统战部之托,为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访问团讲授“上海创新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管理观念”。

13.2009年9月15日周伟林副教授在上海交大演讲,题为“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4.周伟林副教授撰写的《上海城市创新发展的路径、困局及其管理》一文递交“杨浦区与川崎市产业转型”国际研讨会。


15.Weili Ding,Yuan Zhang, “When A Son is Born: The Impact of Fertility Patterns on Family Finance in Rural China”入选由NBER组织的研讨会(http://www.nber.org/~confer/2009/CWGf09/program.html),将于2009年10月16-17日在NBER举行。


2. 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获2009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三等奖。


3.张军、易文斐、丁丹,“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否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获《中国金融评论》2008年度最佳论文一等奖。


3. 殷醒民,“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资本深化’与‘技术深化’次序——对上海实例的经验研究”,《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9期。


4. 殷醒民,“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的战略选择:产品技术还是产业技术?”,《上海经济研究》,即将发表。


5. 殷醒民教授的工作论文“长江三角洲先进制造业空间结构演化中的联动创新战略”已经完成。

6. Wang Yongqin, Li Ming “Costs and Benefits of Relational Contracting in China’s Transition”, 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 (Springer), 2009, August

7. 王永钦、许海波,“社会异质性、公私互动与公共品提供的最优所有权安排”,《世界经济》,2009。


8. 王永钦,“政策性歧视、隐性税负与中小企业发展”,《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4期。


9. 王永钦译著,《承诺的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0.王永钦译著,《实证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1.Yuan Zhang and Guanghua Wan, 2009, “Can We Predict Vulnerability to Poverty?”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37, No. 3, Sept. pp. 277-287.

12.杨丹、章元,“选民需求的异质性与公共品供给: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中国农村观察》,即将发表。

13.章元、万广华,“农村贫困、市场化与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来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微观证据”,《农业技术经济》,即将发表。

14.周伟林等,《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 (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出版图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15.周伟林译著,《制度与社会冲突》 (杰克•奈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16.周伟林,《城市经济博士文库》第一辑三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17. Chen Shiyi, Wolfgang K. Haerdle, Kiho Jeong, 2009, Forecasting Volatility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Based GARCH Mode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published online in advance of print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22589994/abstract ).
18. Chen Shiyi, 2009, Engine or Drag: Ca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2 Emission Dri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y? Frontier of Economics in China, Volume 4, Issu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