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2010年第4季度工作简报
一、中心大事记
1.2010年11月27日,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会议室成功举行。此次会议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的第一次主题专场会,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共同承办。会议以“调整中增长”还是“增长中调整”为主题,总共分四个单元进行。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诸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针对世界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但通胀趋势初显的基本状况,为未来一段时间国家的宏观调控策略献言献策。
上午的会议包括“货币政策与增长模式”和“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周期”两个单元。在第一个单元中,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首先针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挡不住明年的通货膨胀,必须考虑施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上海市社科院经济景气与预测研究中心主任刘熀松教授表示完全同意殷教授的看法,但他担心货币政策转型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学彬教授就人民币升值与经济增长模式转换这一论题做了发言,他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应该是实际有效汇率的适度升值,而不是名义汇率升值,货币政策不能急刹车。当前的宏观政策最关键的是要启动内需。内需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初次分配过多压低劳动收入,当前应提高工资,提高农产品价格,控制房价从而增加内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认为,实际有效汇率是内生的,不是我们一方能决定的,拉美国家一直想控制实际有效汇率,却造成惨痛的衰退。拉动内需依靠简单的加工资是不行的,中国还处于财富积累阶段。
第二个单元中,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就工资上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与转变发展方式作了发言,他的研究表明,汇率对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强化作用基本消失,即使工资提高50%,相对其他国家,我国劳动力优势仍然不会完全丧失,因此客观上存在着逐步提高制造业劳动力报酬的要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刘红忠教授就中美宏观经济周期的特征比较发表了看法。他指出,2000年以前,美国的经济周期由供给冲击主导,中国政策空间还比较大。但2000年之后,中美宏观政策开始趋同,我国的货币财政政策必须以内需导向,不能再依靠外需。
下午的会议包括三、四两个单元,即“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和“全球失衡与价格波动”。
在第三个单元中,国家发改委投融资研究室的杨萍主任和复旦大学的王永钦教授分别从投资和融资的角度解释了目前我国经济中的热点问题,复旦大学的张卫平老师基于不同方法的比较,提出了适合我国的通货膨胀预测的模型。
第四单元中,复旦大学的徐明东老师利用收支顺差的流动性分配效应来解释银行业的流动性结构特征,北京大学的李昕老师使用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人民币升值的结果。复旦大学的李天栋教授则主要研究了商品价格与资产价格的动态关系。
在每一单元结束后,都安排了提问与讨论时间,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就各自关注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下午5时许,本次宏观经济政策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会议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展望与各项政策建议,相信对我国“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2.2010年12月11日至12日,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0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喜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张军教授通过视频发表了获奖感言。本届同时获奖的还有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帕金斯(Dwight Heald Perkins)、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导卢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导李实。
张军教授此次获奖的论文是《中国为何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该文2007年3月发表于《经济研究》。文中根据现有数据度量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的存量变化和地区差距,运用GMM方法检验了可解释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变动模式的重要变量,在控制其他变量后,证实了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决定的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之间对“招商引资”的标尺竞争和政府治理的转型。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设施的巨大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模式十分重要,也有助于丰富和深化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本届颁奖典礼和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和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第一和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已于2006年、2008年评出,分别由何炼成、林毅夫、史晋川、谭崇台、吴敬琏、刘遵义、蔡昉、姚洋、胡必亮九位知名学者获得。
3. “第五届市场经济国际研讨会”( The 5th Joint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The Sustaina Economic Development)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及全南大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于2010年10月21日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4会议室成功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教授主持。在殷醒民教授致欢迎词之后,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陈钊教授﹑王永钦教授,以及来自韩国全南国立大学区域发展中心的Hyunho Kim 教授﹑Jeong Hwan Bae 教授﹑SeewonKim 教授分别报告各自最近研究的文章。整个会议语言为英语。在会议过程中,中方和韩方都进行了十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该年会是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与韩国全南大学地域发展研究所签署的合作交流总协议的一部分。双方的合作交流包括研究人员的交流和举行联合年会两大项目。其中,研究人员交流项目具体包括每年由双方互派研究员在对方大学驻所研究交流,而年会将轮流由两所大学举办。
4. 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张军教授和加拿大女王大学政策研究院院长亚瑟•斯维特曼(Arthur Sweetman)教授主编的《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已于2010年11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的英文版《Economic Transi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分为上下两册,已于2008年12月由麦基尔-女王大学出版社(Mi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出版,面向全球发行。该书英文版的出版是复旦大学与女王大学国际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加拿大女王大学校长亲笔书信并将这套书赠予复旦大学校长。
本书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从经济、制度以及政治层面出发对中国改革时期的背景和环境进行考察,同时讨论了中国金融、财政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中的环境和收入分配的问题;下卷着重探讨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及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和移民现象。
本书共收录了20篇文章,作者均为国内外研究中国经济的知名学者,主要有蔡江南、艾米莱•赫尔(Emily M.Hilll)、文贯中、万广华、谢千里(GrayH.Gefferson)、桑玉成、姚树洁、亚瑟•斯维特曼(Arthur Sweetman)、姚洋、张志尧等教授,中心人员张军、陈钊、王永钦、张晏、章元、陆铭、罗长远等共7位的6篇文章收录其中。中心人员的这些论文分别从不同的微观视角结合现代经济学方法总结回顾了中国改革成果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心研究团队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上的整体实力。
5.继第一、二届GEP(Globalisation and Economic Policy)会议在中国成功召开,2010年11月9日至10日第三届GEP中国论坛国际会议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诺丁汉全球化和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
本届论坛以“中国转型下的企业和劳动市场的调整”为主题。来自牛津大学、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斯德哥尔摩工业经济研究所、英国杜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校区、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人民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论坛。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推动经济学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6. 陈诗一副教授所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一书成功入选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批准号为10KJL004),将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额资助统一出版。
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在文化领域设立国家荣誉制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奖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入选成果反映了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领域的领先水平,体现着较高的学术荣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对入选成果作者进行表彰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
7. 陈诗一副教授和谢千里教授、张军教授合作的论文“Structural Change,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ndustrialTransformation in China”被SSCI学术期刊ChinaEconomic Review正式接受,该文曾在2009年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联合主办的第3届转型与经济发展(TED)国际双年会以及2010年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第10届世界经济学大会(ESWC2010)上宣读。
Chen, Shiyi, Gary H.Jefferson, Jun Zhang (correspondence author), 2010, Structural Change, ProductivityGrowth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accepted.
二、科研成果
(一)评论与随笔
1. 张军,博文《通胀已来》被《财经》杂志和网站转载,2010年11月15日。
2.张军,《我为什么不认同中国经济失衡说?》在《经济观察报》专栏版发表并迅速被多家门户网站转载,2010年11月29日。
3.殷醒民,《管理通胀预期要明确“货币规则”》,《文汇报》,2010年12月22日。
4.周伟林,《区域协调:长三角城市群的演化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30日。
5. 王永钦,《市场社会、伦理社会与中间社会》, 《经济学家茶座》第49辑,2010年第.5期
(二)学术论文与专著、译著
1. 张军、陈诗一、Gary Jefferson,“StructuralChange,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被SSCI学术期刊ChinaEconomic Review(美国)正式接受并将发表。
2. 张军,《高级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
3. 张军、陈诗一、张熙,《中国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变化与要素配置效应:1993-2006》,《东岳论丛》,2010年第10期。
4. Jun Zhang, Changyuan Luo, “Declining Labor Share: Is China’s CaseDifferent”, China and World Economy,SSCI, Vol.18, No.6, Noe-Dec., 2010, pp.1-18.
5.Arthur Sweetman、张军,《中国特色的经济转型》,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11月。
6.ChangyuanLuo, Jun Zhang, “China TradePolicy Review: A Political Economy Approach”, The World Economy, SSCI, 2010年11月。
7.范子英、张军,《粘纸效应:对地方政府规模膨胀的一种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2期。
8. 范子英、张军,《中国如何在平衡中牺牲了效率:转移支付的视角》, 《世界经济》,2010年第11期。
9.殷醒民,《资本积累与长江三角洲先进制造业“资本深化”的方向性转变》,《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1期。
10.周伟林,《制度习俗、城市类型及其发展机会》, 《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第6期。
11.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 - 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财贸经济》,2010第12期。
12.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封面文章)。
(三)工作论文
1. 张军、谢露露、刘晓峰,工作论文《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互动:观察与解释》已完成。
2. Chen Zhao, AlexanderNewman, Yongzhi Sun and Wei Xu, 2010, “Does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Entrepreneurs and the Political Resourc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Lead to Preferential Treatment from Government? Revised and resubmitted to SSCIJournal.
3. 陈钊、徐彤,《从为增长而竞争到为和谐而竞争》,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4. Wu Jianfeng,Fu Yuming,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across Regions in China ”,工作论文已完成,并刊载于经济研究网站工作论文专栏中。
5. Ting Li, JinFeng, “Competition in Health Care Market: A Chinese Study”.
(四)获奖
1. 张军、 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何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荣获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12月。
2. 张军、陈诗一、Gary H.Jefferson,《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第二作者)。
3.章元、陆铭,《社会网络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管理世界》2009年第3期),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4. 章元,《失业民工的脆弱性与中国的“第五次犯罪高峰”》,荣获2010年度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咨询报告奖励。
5. 王永钦,《大转型——互联的关系型合约理论与中国奇迹》,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6. 寇宗来,《技术差距、后发陷阱和创新激励——一个纵向差异模型》(《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2期》,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7. 陈诗一,专著《节能减排、结构调整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入选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批准号为10KJL004)。
8. 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荣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9.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荣获“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独立作者)。
三、学术交流与媒体传播
1.2010年10月10日,张军教授接受《社会观察》记者的长篇专访“澄清GDP三驾马车谬误”。该报同期还发表了以采访为内容的另一文章“工资未与GDP同步上涨很正常”。
2. 2010年10月11日,张军教授接受《东方早报》记者的采访,就2010年三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他们的理论等发表评论。
3. 2010年10月14日,张军教授应GLG集团的邀请在网上进行演讲(WEBCAST)。演讲题目为“Financing Platforms in China”。
4. 2010年10月18日,张军教授接受《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就上海经济转型和世博会等话题发表评论。
5. 2010年10月19日晚,张军教授接受香港亚洲电视记者的电话采访,就中国央行加息决定发表评论。
6. 2010年10月22日,张军教授接受香港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电视记者郑诗亭就上海在后世博时代的经济转型和金融中心建设话题进行的专访。
7. 2010年10月25日,张军教授接受《时代周报》记者关于加息和中国经济形势等问题的采访。
8. 2010年10月27日,张军教授接受台湾《联合时报》记者就中国政府上调贫困线一事进行的电话专访。
9. 2010年11月3日早,张军教授接受美国彭博社(Bloomberg)新闻记者采访的部分内容以“ChinaCan Use More Copper Than World Has Now with Yang’s Stove”为题在Bloomberg上发表,并在Bloomberg Business Week(原美国《新闻周刊》)上刊出。
10. 2010年11月9日,张军教授在杭州接受法国日报Le Monde的记者Harold Thibault的电话专访,就即将召开的G20峰会和货币战争对中国汇率政策的影响等问题发表评论。
11. 2010年11月9日,张军教授的文章“消费不足是个伪命题”在上海《社会观察》杂志中关于中国的消费是否不足的主题下发表。
12. 2010年11月10日晚,张军教授在杭州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电话采访,回答了有关今天央行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有关问题。
13. 2010年11月15日,张军教授接受《青年报》记者的专访,就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等问题回答了提问。
14. 2010年11月16日上午,张军教授接受东方卫视《深度105》节目组的专访,就海关向入境带入I-PAD征税一事发表评论。晚上还接受了《社会观察》杂志记者的采访,回答了通货膨胀有关的问题。
15. 2010年11月16日下午,张军教授接受《复旦青年》就美国白宫经济委员会主任Summers提出的“孟买共识”专题进行的专访。
16. 2010年11月18日,《时代周报》发表了记者对张军教授的采访“失控的物价,可控的CPI?”。凤凰网财经资讯当日以“内地物价失控CPI却太温柔 复旦学者称实际涨幅已超10%”为题转载并在其它网站迅速转载。
17. 2010年11月26日,张军教授接受《理财一周报》发表了记者对张军教授的专访“物价干预不会带来经济硬着陆”。
18. 2010年11月26日下午,张军教授接受东方卫视《深度105》节目组的专访,就上海和沿海地区提前到来的用工荒现象进行分析(28日晚播出)。
19. 2010年11月30日,张军教授接受第一财经频道记者的采访,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严格打击哄抬物价等问题发表评论。
20. 2010年12月14日,张军教授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记者的英文采访,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发表评论。
21. 10月25日,殷醒民教授参加了亚洲开发银行在上海的专家咨询会,就“亚洲2050年”报告提供咨询意见。
22. 10月22日,殷醒民教授参加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东盟与大湄公河流域中间产品贸易发展”国际研讨会,作了“China’s Intermediate Goods Trade with ASEAN”的报告。
23. 11月11-12日,殷醒民教授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暨重大项目评审会。
24. 11月22日,殷醒民教授参加“上海汽车战略研究中心2010年经济形势和汽车产业形势”专家座谈会。
25. 11月27日,殷醒民教授参加“‘调整中增长’还是‘增长中调整’——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研讨会,并发表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选择”论文。
26. 12月10日,殷醒民参加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在“转型-公平-发展”专场就长江三角洲的资本积累和结构升级问题作了讲演。
27. 12月14日,殷醒民教授参加上海经济学人圆桌会议“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分析研讨会”。
28. 12月21日,殷醒民教授参加“浦东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专家座谈会”。
29. 10月,陈钊教授以住房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身份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就近期的中国住房政策发表看法。http://english.cri.cn/8706/2010/10/07/2001s598033.htm
30. 11月9-10日,陈钊教授赴宁波诺丁汉大学参加为期两天的题为“Enterpriseand Labour Market Adjustment in China’sTransition”的该分校第三届国际会议,并报告了关于企业政治资源的经济回报的论文。
31. 11月13-14日 陈钊教授赴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参加为期两天的面向学生的YES学生论文讨论活动。
32. 12月2-5日,陈钊教授赴日本大阪参加由关西大学举办的the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ocionetwork strategies, 并报告了关于行业收入不平等演变的论文。
33. 10月10日,周伟林副教授写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专著前言。
34. 10月20日,周伟林副教授为重庆市政府处长班讲授“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35. 10月22日,周伟林副教授为昆山市干部讲授“城市经济学专题”。
36. 10月26日,周伟林副教授为常州市政府处长班讲授“新型城市发展理论与展望”。
37. 11月6日,周伟林副教授参加华东理工大学、神户大学主办的“城乡统筹与经济社会发展201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主旨演讲“区域视角的中国城市化模式研究”。
38. 11月18日,周伟林副教授参加“浦东新区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与经济发展先行指标”咨询会并应邀发言。
39. 12月8日,周伟林副教授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为杭州市江干区干部班讲授“‘十二五’的目标、挑战及其应对之策”。
40. 12月30日,周伟林副教授在三亚学院为数百师生演讲“中国中长期结构调整及其展望”。
41. 10月10日,王永钦副教授在武汉大学“珞珈青年经济与管理论坛”上报告论文“HeterogeneousTraders, Housing Bubbles and Policies”(与包特合作)
42. 11月27日,王永钦副教授在复旦召开的“2011年宏观政策目标”研讨会上报告“理解中国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效率、风险与政策”。
43. 12月1日,王永钦副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报告论文“HeterogeneousTraders, Housing Bubbles and Policies”(与包特合作)
44. 11月21日,陈诗一副教授参加上海市经济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和2010年度年会。
45. 12月11日,李婷博士在由复旦大学主办的Conference on Chinese Economy上介绍最新的工作论文Competition in Health Care Market: AChinese Study(with JinFeng)。
四、科研项目
1. 10月21日,殷醒民教授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教材获得复旦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
2. 吴建峰博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71003026)。课题名称:中国产业空间布局演变:事实、规律与政策含义。
3. 吴建峰博士获复旦大学文科科研推进计划“金苗”项目立项资助(10JM008)。课题名称:产业结构变动、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增长: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机制研究。
4. 李婷博士获复旦大学文科科研推进计划“金苗”项目立项资助(10JM009)。课题名称:双边市场中的企业策略和反垄断政策研究。
五、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
第259期
报告时间:2010年10月8日
报告题目:企业政治资源的经济回报
报告人: 陈钊 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第260期
报告时间:2010年10月26日
报告题目:Secrecy vs. Patenting
报告人: 寇宗来 副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第261期
报告时间:2010年11月2日
报告题目:破解中国的“Easterlin悖论”——收入差距、机会不均与居民幸福感
报告人: 潘春阳 何立新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
第262期
报告时间:2010年11月9日
报告题目:HeterogeneousTraders, Housing Bubbles and Policies(异质交易者、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政策)
报告人: 王永钦 副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第263期
报告时间:2010年11月16日
报告题目:Explaining Missing Incenti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dimensional Mechanism Design
报告人: 孟大文 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金融统计学院
第264期
报告时间:2010年11月25日
报告题目:谁获得了更多的隐性收入?
报告人: 罗党论 博士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第265期
报告时间:2010年11月30日
报告题目:健康与经济增长
报告人: 王弟海 副教授
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
第266期
报告时间:2010年12月7日
报告题目:中国的省际贸易:1985-2007——以铁路货物量为例
报告人:徐现祥 教授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第267期
报告时间:2010年12月21日
报告题目:Unions and Firm Innovation in China: Synergy or Strife?
报告人: Tony Fang, Ph.D. Associate Professo
Schoo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York University
第268期
报告时间:2010年12月23日
报告题目:转移支付、基础设施投资与腐败
报告人: 范子英 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第269期
报告时间:2010年12月24日
报告题目:土地禀赋与农户户主夫妻非农就业
报告人: 杨汝岱 博士
湘潭大学
第270期
报告时间:2010年12月24日
报告题目:住房改革与城镇居民储蓄
报告人: 陈斌开 博士
中央财经大学
第271期
报告时间:2010年12月28日
报告题目:IndividualExpectations, Limited Rationality and Aggregate Outcomes
报告人: 包特PhD Candidate
CeNDEF, University of Amsterdamand Tinbergen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