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2016年第1季度工作简报
一、中心大事记
1. 第5期RICE-CCES沙龙“人民币贬值何去何从?”成功举行
2016年2月29日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4会议室会座无虚席,师生和校友们济济一堂。会议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杨长江教授主持,金融研究院陈学彬教授、张卫平副教授、李天栋副教授、国际金融系主任林曙教授、以及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金煜副教授分别围绕主题阐述了各自观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针对专家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国际金融系牛晓健教授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晏副教授也出席了本次沙龙。
【观点精粹】
陈学彬/教授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
陈学彬教授围绕“建立能够更好引导公众预期的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这一主题进行了演讲。他认为,汇率是否会持续贬值,从中长期来看和贸易收支是否平衡有很大关系,从中短期来看则主要关注国际收支。当前我国总体上仍是贸易顺差,但短期来看存在资本外流。预期在短期资本流动中起重要作用,在如何引导预期上,陈教授认为一方面要加强政策的沟通,另一方面我们要有一个稳定的汇率形成机制。当前我们汇率仅仅是名义上盯住一篮子货币,但如何具体根据一篮子货币来确定汇率的规则并未公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引导公众预期的效果。
林曙/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
林曙教授认为不要太在乎汇率短期的波动,而应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资本账户开放与否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无直接影响,并且一国金融的稳定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固定汇率有关,这就是我国为什么进行资本管制的原因。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的资本管制是有效的,但基于微观的研究表明在贸易开放和FDI存在的情况下,资本管制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可以借助它们对管制进行规避。在管制效果不好,且人民币国际化也需要放松管制的情形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他认为应该在坚持资本管制的基础上让汇率更具波动性,同时出台一些宏观审慎的政策。
金煜/副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
金煜副教授从当前中国经济下行需要灵活的货币政策调控出发,指出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只能三者中选择两个。给定独立货币政策,中国政府将被迫在人民币汇率浮动和资本管制中做出取舍。这种取舍比较复杂,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实体经济的政策和外汇储备的充足性,同时要考虑国际投资机构的预期和资本流量。
张卫平/副教授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
张卫平副教授基于中美GDP,得到一个大致的经验关系:当看到中国GDP增加1%时,会同时看到人民币升值0.4%;当看到美国GDP增加1%时,会同时看到人民币贬值0.8%。当前,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根源于市场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但十三五期间,如果我国能保持GDP增速6.5%,那么人民币就没有长期贬值的基础。他认为资本和金融账户的赤字、储备资产(主要是外汇储备)的减少,是人民币贬值的最直接的短期基本面基础。资本和金融账户赤字中,最大一项是中国对外负债的减少。外债减少可能是企业去杠杆的自然结果,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如果造成外债减少的因素是短期的,那么人民币依然没有长期贬值的基础。
李天栋/副教授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
李天栋副教授观点很鲜明,认为人民币会继续贬值。总结了欧元、日元、澳元和雷亚尔等货币对美元的走势情况,他指出,主要货币对美元贬值幅度最少也达到30%,而当前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才10%。李教授认为汇率的走势取决于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当二者都改善时人民币会升值,二者都恶化则会贬值,一个恶化一个改善则不确定。中国很有可能会出现两个市场竞争力都变弱的情况,结合其他货币的走势,他预测人民币还会继续贬值,贬值幅度则取决于货币政策、供给改善和金融市场完善程度。
杨长江/教授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
杨长江教授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一国的经济增长是汇率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相对汇率水平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致的,发达的国家东西贵,经济落后的国家东西便宜,当一个国家从落后走向发达的时候,东西会越来越贵,实际汇率就会升值。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是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动力,但结合物价等因素分析,人民币汇率存在高估的情形。
张军/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张军教授对各位发言人的观点进行了精彩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8.11汇改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不透明,且对外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政策被误解;在经济形式不好的情况下,选择贬值相当于给外界释放了一个负面信号,汇率改时间窗口不对;央行汇改策略本身存在一些不足等,这些因素共同改变了外界的预期,认为这次贬值是中国汇率周期性贬值的开始。最后,张教授提出我们要从这次汇改中总结经验教训;中国需要逐步放松对汇率的管制,让汇率更多的由市场决定;汇率问题和经济基本面问题直接相关,当前我们要对需求侧进行刺激。
总的来说,人民币是否会继续贬值,专家间有不同的看法。张卫平副教授依据经济增长和汇率之间的经验关系,认为人民币长期缺乏贬值的基础;李天栋副教授以国际经验,以及汇率同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竞争力间的关系为依据,认为人民币仍将继续贬值;杨长江教授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一国的经济增长是汇率背后决定性因素。陈学彬教授建议应建立能够更好引导公众预期的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林曙教授认为不要太在乎汇率短期的波动,而应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金煜副教授指出在人民币汇率浮动和资本管制选择上比较复杂,需要正确认识实体经济的政策和外汇储备的充足性,同时要考虑国际投资机构的预期和资本流量。张军教授在总结专家观点的基础上,解释了8.11汇改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决策过程不透明且缺乏对外沟通时主要原因。与会嘉宾和同学们也非常积极,同主讲嘉宾频繁互动各抒己见,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这也让我们很期待下次沙龙尽早到来。
2. 第6期RICE-CCES沙龙“当前中国与上海楼市形势判断与对策”成功举行
2016年3月4日晚,RICE-CCES沙龙系列第6期“当前中国与上海楼市形势判断与对策”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如期举行,学者和业内专家齐聚一堂,为参会的200多名听众奉上一堂精彩的思想盛宴。沙龙首先由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执行所长陈杰教授和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陈晟院长主讲,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学者及来自业内知名机构的专家分别阐述了对楼市的观点和判断,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教授主持沙龙并最后做了总结。上海市银监局、市决策咨询办、市委研究室调研处和教委科技处等政府部门领导、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部分中青年教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也出席了本次沙龙。
【观点精萃】
尹伯成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尹伯成教授认为,短期内房屋供给相对较稳定,但因经济形势不好央行释放了大量流动性以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楼市去库存政策,需求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供求关系的变化,加上上海自身房屋供给偏少,是近期房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尹伯成教授指出上海房价的上涨有利有弊,利在可以缓解上海的财政压力;弊端是不利于吸引人才,房贷增加会给银行带来潜在风险等。
陈
杰 上海财经大学不动产研究所执行所长
陈杰教授采用官方数据对过去一年全国房价做了总体分析,指出一线房价有大幅变动,二、三线城市变化不大,其中深圳房价最先上涨,然后是上海和北京,广州相对变化不大。同时,陈杰教授认为在利用官方商品住宅数据时,一定要将保障房剥离出来,否则容易得出不准确的结论。具体到上海房地产市场,陈杰教授指出截止2月底上海的库存只有6万套,依据近两个月的成交数据来判断,当前已经低于业内6个月的库存红线,急需补库存。在分析上海房价上涨原因时,陈杰教授认为政府政策、股市行情差、人们的避险情绪和二胎政策等都是上涨动力,但短期内房价可能面临调整风险。
陈
晟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
陈晟院长认为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上是健康的,未来整体以稳定增长为主,但从结构上来看有些地区可能存在一些泡沫,且商业地产存在过剩问题。目前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结构性问题,购房主体是以改善型人群为主,改善房的供给量需要提高,高端住宅可能会出现滞涨现象,未来10年上海房价均值可能会翻一番。在谈到如何应对当前上海房价的快速上涨时,陈院长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首先,政府需要尽快出台相应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其次,要提高工业用地的效率,把合适的工业用地换转为住宅用地;再次,放松对高端住宅的限购,同时提高其税率,将税收用于建造保障房。
针对房价上涨的原因其他参会嘉宾给出了如下观点。东方证券房地产业首席分析师竺劲认为,经济下行造成资产荒,资本管制导致外汇资金堰塞湖是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随着浦东金融城渐趋成熟,上海已由双中心重新变为单中心城市,江岸资源进一步被盘活导致资产价格进行重估,这是上海房价上涨的特殊因素。中恒星光金融董事韩毓祥认为住宅用地供应不足是上海房价上涨的长期因素,并指出近十几年来上海每年消耗掉的住宅用地是新增供给的两倍。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郝前进认为,由于房地产业的信息不对称和政府政策的出台,非常容易使市场产生一致性预期,进而形成马太效应,导致了房价上涨趋势的自我强化。戴德梁行估价部华东区主管顾悦如在其他嘉宾的基础之上补充认为之前政策漏洞也是原因之一,例如房产税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中原集团研究总监陶琦指出去年一线城市豪宅率先启动且成交量比近几年要高一倍,投资型需求逐渐在增加等,并提出可将房屋租赁回报率视为未来房价涨跌的代理指标。
嘉宾还对地产行业的周期判断、未来政策走向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李远鹏副教授认为我国房地产业还未走完一个完整周期,这造成我们很难依据某一指标来判断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处于何阶段,但借鉴国际经验房价和房租之比可能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判断指标。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在谈到相关政策时,预期2016年将会严格执行2015年出台的3.30政策,并且房产税可能会再次进入人们探讨的视野。海通创新证券投资公司副董事长常红认为要对我国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加以科学研究;有关地产的金融创新要把握好边界加强监管;要加强租房市场建设,为创业人员和刚毕业大学生提供更多便利。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黄志坚认为对于房价涨跌,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城市以及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分别加以判断。
陈
钊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陈钊教授在最后总结时指出,房价上涨长期来看是一种货币现象是通胀的结果,但收入分配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很多人买不起房;集聚效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房价在空间上的差异;当房价的上涨影响到城市的竞争力时,房价上涨的趋势就会变得平缓。
综合主讲人和嘉宾们的发言,我们对本次沙龙观点进行如下总结:近期一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主要是由流动性充裕、政府出台房地产去库存政策、实体经济下行导致的资产荒、房地产市场和股市间的跷跷板效应以及2015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大幅减少等因素造成。就上海而言,人口年龄结构及因浦东金融城发展而带来房地产资产价格的重估也是重要因素。针对一线房价的快速上涨,专家们建议应尽快出台政策稳定购房者预期,严格执行现有的限购政策,加大住宅用地的供应量,同时还应防范房贷过多所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展望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仍会有一个较长的平稳发展期,但不同地区间会出现明显分化,人口不断集聚的城市房价仍会上涨,人口处于流出状且高库存的地区将面临一个长期的去库存过程。
3. 第6期RICE-CCES“中国大问题”讲堂“减速与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成功举行
2016年3月17日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举行本次会议。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吴建峰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点评嘉宾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教授和副主任寇宗来教授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其他学院的教师、学生、复旦大学校友及众多社会人士参加了此次活动。
张 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张军教授采用“条件收敛假说”这一分析框架来分析经济增长和潜在增长率的变化。“条件收敛”是指,人均产出离开稳态(Steady State)越远,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TFP水平与其长期水平值的差距就越大,通过物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技术模仿与扩散实现追赶的机会越大,从而向稳态水平值的收敛速度越快。张军教授指出如果将美国经济视为稳态,依据“条件收敛假说”则一国的经济增速和该国人均产值与美国人均产值的差距是正相关的,即收入差距越大则经济增速越快。
张军教授对韩国和日本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两国都经历过经济增速由高到低的过程,尤其是日本近20年基本处于停滞阶段。韩国和日本经济增速的下降,也伴随着同美国收入差距的缩小,所以这种增速下滑是正常的。但两国到目前为止仍未收敛到美国人均收入水平,张军教授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它们经济结构中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间长期不平衡,又遭遇到外部冲击特别是需求冲击的结果。
回到中国经济,张军教授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用“条件收敛假说”是可以解释的。过去几十年,中国和美国在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以及TFP上的差距逐步缩小,相应的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也有所下滑。张军教授指出如果美国经济是我们要收敛的水平,那么两国间的差距仍然很大,截止2015年中国人均产出仅为美国的1/4,这反映中国经济增长仍有很大潜力。
张军教授认为同日本和韩国相似,中国将过多劳动力和资源配置到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对应内需的非贸易部门没有得到很好发展,同时服务业占比过低,造成经济结构扭曲,外部冲击容易被放大。但中国是比韩国、日本具有更大国内需求的经济体,如果我们能够吸取日本和韩国的教训,避免出现严重的经济结构不平衡,那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仍是乐观的。中国经济目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政府应以某些主导产业为突破口激活上下游产业链,对宏观经济形成托底。这有利于稳定各界对中国经济的预期,从而为结构性调整创造条件。
陈
钊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在随后的点评环节,陈钊教授认为中国当前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大,如果采取合适的政策这种差异也会带来一些发展机会。我国可以让东部地区继续充当发展的领头羊,持续保持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则可以形成一个梯队,增加发展动力。但是现行的很多政策限制了东部地区集聚效应的发挥,例如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限制土地供应及户籍制度等,政府应当加以改革。此外,西部地区的发展政策也存在不足,西部地区大量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产能过剩和地方债务问题。
寇宗来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寇宗来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快速融入到世界分工是造成目前我们内需外需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经济还存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企凭借垄断地位获取了很多不合理的利润,挤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此外,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也存在问题,收入差距大使得整体边际消费倾向低。最后,寇宗来教授提出我们需要通过放松管制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姚树洁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
在最后的讨论环节,姚树洁教授补充道,资本的逐利性决定其会向回报率高的地方流动,向比较弱势的地方投资,我国内部差异大也就决定了我国经济仍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地区之间的内生需求、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及人口规模优势等都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与会嘉宾和听众还就韩国和日本经济下滑的内部原因、印度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上海是否应大力发展制造业以平衡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比例及房价上涨所带来的影响等问题,同张军教授进行了精彩的互动。
综合主讲和嘉宾们的观点,我们对本次“中国大问题”讲堂有如下总结:中国人均产值只有美国的1/4,依据“条件收敛假说”我们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同美国收入差距的缩小,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属于正常现象。当前政府需要对宏观经济进行托底,在预期稳定的环境中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以避免将来可能的外部冲击对经济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政府应当对现行的土地政策和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增强东部地区发展动力进而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放松政府管制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4. 第7期RICE-CCES“中国大问题”讲堂“国家医疗问题的症结与化解:市场化的反思“”成功举行
2016年3月29日晚,第7期RICE-CCES“中国大问题”讲堂“国家医疗问题的症结与化解:市场化的反思”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1会议室如期举行。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吴建峰副教授主持,香港大学余永贤教授围绕医改主题做了精彩演讲,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俞卫教授和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婷助理教授做了专业点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寇宗来教授、陈钊教授、王永钦教授、周伟林教授、张晏副教授、章奇副教授、经济学院马涛教授、蒋碧波老师及其他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吴建峰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余永贤 香港大学教授
余永贤教授依据产品特征,将医疗定义为一种“专家物品”,即医疗是一般使用者很难评估其价值而需专家鉴定的产品。在医疗市场中医生和患者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若缺乏合适的监管机制,单纯通过市场来配置医疗资源会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患者所支付的费用,他们有倾向采用较为昂贵的诊疗方法。另一方面,患者缺乏能力分辨哪些诊疗是必须的,在支付高昂费用的同时容易对医生这一群体产生不信任感。因此,余教授认为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化是当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及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余永贤教授指出健康作为一种准公共品直接和个人相关,同时也对家庭和社会产生影响。医疗服务应该由政府来提供。欧洲很多发达国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在这些国家,民众个人医疗负担较轻,但随着社会老年化的不断加剧,政府财政支出压力也在不断上升,并且存在严重的过度医疗问题。结合健康的准公共品性质、国外的经验及当前我国医疗市场面临的问题,余教授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政府应尽快恢复承担医疗经费的责任,医院行政人员和医生的薪酬依据绩效制定并由政府支出;需采取共付制度,患者支付的费用归政府从而避免因为医生采用昂贵的诊疗手段而引起过度医疗问题;发展私人医疗市场,同时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医疗补助。
俞
卫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在点评环节,俞卫教授认为公立医院应该承担三级医院营运和科研的任务,其余部分则由市场提供比较好。原因是在政府提供的情况下对医生绩效的评估和医院的监管难度大且成本非常高。俞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医疗契约关系主要是患者同医院之间的,医生对患者的责任关系则非常薄弱。相比较之下,欧美很多发达国家有较完善的家庭医生网络,医生和患者间会建立长期关系,医生成为患者的代理人,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的出现。但目前我国相应的监管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家庭医生制度还未到推广和实施的阶段。
李
婷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李婷助理教授认为在没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情况下,无论大病小病只要条件允许患者都会去大医院就诊,这是我国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基层医院的薪酬水平和硬件条件较难吸引或留住优秀人才,难以获得民众信任,这些都造成患者倾向于去大医院就诊。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医疗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同时民众自付金额也在大幅上涨。她认为这同公立医院从政府处获得的补贴有限、医院需要通过销售药品和提供各种检查服务来获取运营成本有关。随着医患矛盾的增加和医生社会地位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医生这一职业,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改变这一趋势,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成为医生以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
在讨论环节参会嘉宾们同主讲人进行了积极互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寇宗来教授认为当前医疗市场存在的很多问题恰恰是非市场化因素导致但却被误认为是市场化的结果,并探讨了引入互联网加强对医生监管的可能性。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陈钊教授认为,国家主导的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激励医院去客观评价医生绩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王永钦教授认为医疗产品作为一种信任品,需要通过第三方机构来监管或医生和患者间建立长期关系。
结合嘉宾们的观点,我们有如下总结:当前我国看病难、看病贵和医患矛盾突出等问题,主要是由我国未建立恰当的监管体系、医生和患者间没有建立长期关系及缺乏分级诊疗制度造成。未来我国医疗市场改革仍应坚持市场化方向,放开市场竞争,并摆脱以药养医局面。但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并在适当的时候推广家庭医生,建立患者和医生间的长期关系。
二、科研成果
(一)学术论文
1. Liu Yu, 陈诗一, Bin Chen, Wei
Yang,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Bilateral Trade: A
Non-Competitive Import Input-Output Approach,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年2月20日.
2. 陈钊、王旸,《“营改增”是否促进了分工: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管理世界》2016年3月1日。
3. 王永钦、高鑫,《内生二元结构的政治经济学:公共品、劳动力市场与税率——兼论中国的城乡融合》,《世界经济》2016年2月28日。
4. 谭之博,《独生子女政策的精神健康成本》,《经济研究》2016年2月28日。
5.陈钊、王旸、黄伟,《中国的企业在尽怎样的社会责任?来自民营部门调查的证据》,《学术月刊》201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6年6月第11期部分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3期部分转载。
6. 殷醒民,《2016年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展望》,《上海中小企》2016年第1期。
7. 殷醒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补短板”效应——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攀登》,2016年3月31日。
8. 周伟林,《中国城市化改革取向的战略态势与功能推动》,《上海城市管理》,2016年3月25日。
9. 陈诗一、陈登科,《能源结构、雾霾治理与可持续增长》,《环境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
10. 陈诗一,《新常态下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年2月29日。
11. 陈诗一、陈登科,《融资约束、企业效率韧性与我国加总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经济学报》,2016年3月15日。
(二)专著、译著
1. 陈钊、陆铭,Toward Balanced
Growth with Economic Agglomeration: Empirical Studies of China's Urban-Rural
and Interregional Development(专著), Springer.
2. 陈钊、陆铭,《迈向社会和谐的城乡发展:户籍制度的影响及改革》(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 章奇、刘明兴,《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基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专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4. 陈诗一, 《应用计量经济学》(迪米特里奥斯-阿斯特里奥、史蒂芬-霍尔著),原书第2版(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5.章元, Exploring the
Trade-Urbanization Nexu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收录《孟加拉国际会议论文集》。
三、学术交流与媒体传播
1. 2016年1月4日,张军教授接受《解放日报》采访,题目为《聚焦城市服务软实力: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
2. 2016年1月9日,张军教授接受上海电视台就CPI数据的采访。
3. 2016年1月14日,在上海金茂君悦酒店参加第一财经主办的金刚智慧学院的开业仪式。
4. 2016年1月14日,张军教授接受《上海观察》名为《张军:一个经济学家的转型之路》的专访。
5. 2016年1月19日,赵军教授接受新加坡NewsAsia的专访,探讨中国经济的有关问题。
6. 2016年1月20日,张军教授接受上海电视台英语频道ICS的专访。
7. 2016年1月21日,张军教授接受东方财经频道专访。
8. 2016年1月27日,张军教授接受凤凰卫视“震海风云录”的专访,探讨“中国的汇率变动对世界的影响”的有关问题。
9. 2016年1月27日,张军教授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就索罗斯唱空人民币和中国经济的言论发表评论。
10. 2016年2月1日,张军教授在上海电视台审阅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
11. 2016年2月3日,张军教授接受彭博新闻的采访,就国家发改委关于2016年预设增长目标的话题做了解答。
12. 2016年2月10号,张军教授的文章“一场被误解的危机”在FT中文网首发。
13. 2016年2月17日,张军教授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就人民币汇率和政府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等问题回答了提问。
14. 2016年2月27日,张军教授接受观察者网的采访。
15. 2016年2月27日,张军教授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就G20财经会议和中国经济等话题发表意见和评论。
16. 2016年3月5日,张军教授接受文汇报采访,就今年的财政政策发表意见和评论。
17. 2016年3月6日,接受观察者网采访,张军教授等谈政府工作报告。
18. 2016年3月21日,《上海观察》发表专访《张军:受多重不利因素冲击,中国经济能稳住增长吗?》。
19. 2016年3月25日,张军教授接受朝鲜日报采访,发表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意见和评论。
四、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
第454期
报告时间: 2016年3月4日
报告题目:Examining Firm Responses to Innovation Policy: An Analysis of
Pediatric Exclusivity
报告人:尹妮娜
教授助理
中央财经大学
第455期
报告时间:2016年3月15日
报告题目:地方领导人与民营企业发展
报告人:吴一平
上海财经大学
第456期
报告题目:Does the US EXIM Bank Really Promote US Exports?
报告时间:2016年3月21日
主讲人:Zheng Wang
Hull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第457期
报告题目:Examining the impact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on Welfare in
Asia-Pacific
报告时间:2016年3月29日
报告人:Dr. Amelia U. Santos-Paulino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Switzer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