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2015年第3季度工作简报
一、中心大事记
1. 张军教授出席李克强总理座谈会
自从2013年两会李克强担任总理以来,国务院共召开了7次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其中5次是为诊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为国务院决策做参考,另外2次是开在全国两会之前,目的是为更加高大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入选这些座谈会的专家和企业家,统共只有65个名额,难度比入选全国人大代表大50倍。
2015年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本次座谈会主题聚焦当前经济形势,共邀请了4位经济学家与5位企业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作为经济学家代表与会并发言。
张军教授的发言主要集中于社会融资与信贷,他提出“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拉力,是庞大的债务,这是过去十多年累积下来的,特别是2008年后,杠杆率太高。”
张军认为:“很多人认为拉动中国经济下行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都过剩、投资机会少。但其实,投资机会少是因为投资在下降,大多数投资机会是由投资本身创造的。现在投资不足了,导致投资机会减少。而投资不足主要是由庞大的债务导致。”张军向总理展示了一张“中国GDP增长与社会流动性”关系的图示。从中可以看出,现在中国并不缺乏流动性,但流动性在2008年之后开始逐步脱离实体经济,也就是没有拉动经济增长。流动性去哪儿了?在张军看来,巨大的流动性被用来偿还债务的利息与本金。
“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已经不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而是已经积累起来的规模庞大的社会融资与信贷,如何配置,并以什么方式配置,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他向总理建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在货币政策作用下降的情况下,更多使用财政政策,发挥国家信用,特别是中央政府信用的价值。当前推出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规模计划方向非常正确,能有效减轻地方政府负担,增加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建议进一步扩大地方债券置换的规模。
第二,大力推进和发展债券市场发展,并建议未来的货币政策转型也要转到依靠债券操作的机制上。通过金融转型,将金融资源引导到实体经济中来。国际经验表明,引导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渠道,是把分散的社会资金组织到大量机构投资者手中,包括产业基金、养老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基金等。
总理座谈会广泛听取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参会者具有极大的“话语权”,国务院各部门领导和参会者积极聆听、记录,气氛融洽,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理座谈会也历来是各媒体关注的焦点,对于此次座谈会,国内外各大媒体都进行了跟踪和报导,影响广泛。
2. 第5期RICE-CCES“中国大问题”讲堂“中国财政分权的最优模式?”成功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贾俊雪
2015年6月30日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贾俊雪教授做客RICE-CCES“中国大问题讲堂”,就当前中国财政分权问题,发表了“中国财政分权的最优模式?中国财政分权理论:框架体系和政策启示”的主题演讲。这次讲堂由中心吴建峰老师主持,王永钦教授和张晏副教授点评;章元教授、兰小欢助理教授等中心其他老师也出席了此次大讲堂。
贾教授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两大关系,即政府与市场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而政府间关系又构成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财政体制改革始终扮演着执牛耳的角色。
然而目前的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不仅很难解释为什么财政承包制改革赋予地方很大的财权和财政激励后,却导致财政收入规模持续下降;同时也很难解释为什么1994年分税制改革极大削弱了地方收入自主权和财政激励,却带来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攀升的矛盾现象,在理论假说和经验事实之间缺乏良好的逻辑一致,因此,贾俊雪认为有必要建构一个新的解释框架体系,来解释中国的财政分权问题。
在贾教授的中国财政分权理论框架体系中,地方政府行为是核心、财政分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主线,他的理论框架力求揭示财政分权及其制度安排对地方政府的利益动机、目标定位和行为选择,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由此提供关于中国财政分权化改革的经济影响更为全面的评价,以及微观行为与宏观表现、作用机理与经验事实有机统一的解释,并为今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转型提供思路。
贾教授首先介绍了以1994年为分界的我国前后两种不同财税制度:90年代中期之前是财政承包制,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财权过度下放、中央依赖“逆向转移支付”即地方上解获取收入;90年代中期之后则是分税制,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财权层层集中、事权层层下放、借助转移支付解决地方纵向财政失衡。他指出,前一种财政承包制导致地方政府间“低税负低支出竞争”,在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拥有相当大的税收自主权,因而往往通过降低税负的手段,激发市场活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而90年代中以后的分税制则带来地方政府间的“高投资高收入竞争”,即由于收税权收归中央,地方政府降低税收的空间很小,转而采取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很快发现,这种由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比之前的降税激发市场活力的方式更快更有效地拉动地方GDP的增长。
在贾教授看来,财政承包制虽然降低了企业税负,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但是低支出阻碍了基础设施的发展,加剧宏观经济波动,总体不利于经济增长,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极端分权模式;而分税制尽管其高税收加重企业税负、抑制市场活力,但是高投资也直接拉动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总体上对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贾教授也指出,目前的分税制日益加剧的纵向财政失衡问题带来越来越突出的扭曲性影响、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存在向另一种极端模式趋近的不良倾向。
在政策启示方面,贾教授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依赖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难以持续,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空间有限,且政策效应逐渐减弱,基础设施投资的边际收益大幅递减。他建议,财政政策应向“低支低税(低债)模式”转型,控制支出规模、实施针对中小企业的减税政策,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增、调整投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和投融资模式,教育医疗社保支出适度增长、建立动态增减机制。适当下放财权、上移事权,控制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形成收支责任更为匹配的分权格局。最后,贾教授提醒,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警惕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依赖财政体制改革,应注重改革次序、创造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条件,二是为改革而改革,在财政体制改革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不具备时,强推财政体制改革可能收效甚微乃至于适得其反。
王永钦教授在随后的点评中指出,中国在政治上是高度集权,而在财政上则是高度分权,按照中国地方政府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来看,中国是世界上分权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统一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规则,基于GDP单一维度的考核造成的GDP标尺竞争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规则明确,但是这种单一维度的地区间竞争使地方政府忽视了环境、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等其他的发展维度。在目前政治集权、财政分权的体制下,其他维度的这些问题在机制设计上比较难以解决。因此,王老师提出,中国长期来看是不是也实行适度政治分权、经济分权的结合?中央地方关系是关系中国长远发展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亟待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张晏副教授在点评中认为,贾教授的解释框架最大的亮点在于突出了纵向失衡的问题,而这的确是当前包括未来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问题。随后,张老师提出两点建议,一是目前的理论框架是在封闭经济下的,而且只限于财政领域,而1994年前后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南巡讲话后FDI大幅增长、银行体系改革后银行的集权程度提高、加入WTO后受到更多国际经济冲击等,建议在一个更广的理论框架下面看待这个问题;二是建议从历史角度解释1994年以前财政承包制的特殊性,因为历史上诸多王朝也都是地方收税上贡中央,对中国极端财政分权模式的分析既需要横向的、也需要纵向的比较。
章元教授在点评中提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过去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靠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但现在房地产这个增长点不能作为依靠,而当基础设施基本完备以后,它也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那么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哪里?这是未来的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特别是财税和分权体制改革也必须考虑经济增长、官员的激励相容约束、财政的可持续性等众多要素。此外,章老师表示他认为所谓目前的基础设施投资过剩的观点值得商榷,他认为基础设施必须先行,而且建成后会长期使用,因此,简单地考察当年的基础设施投资数据对当年的经济增长的弹性,显然会低估基础设施的贡献。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如高铁等已经大大超越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几乎是把未来几十年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都已经造好,这相当于我们透支了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因而造成提供基础设施的地方政府的大规模负债问题也是必然结果。
对此,贾教授在回应中称,中国30多年增长过程中,总是在“稳增长”和“调结构”,有时候把稳增长放前面,有时候把调结构放前面,这实际上是一种短期增长和长期可持续增长之间的矛盾。一旦真出问题就强调稳增长、不调结构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增长模式始终转不过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去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是政府,现在这种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进行转变,发挥市场的主体积极性。现在政府呼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如果缺乏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那么是无法真正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未来30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源泉在哪?贾教授认为,应该是企业和市场,而且只能是市场的活力和企业的创新,才可能支撑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届政府做的非常有益的是简政放权,减少各种市场准入环节、审批环节,但还应该有更大力度。市场关系理顺后,市场、企业、企业家本身就会产生各种利润增长点或者GDP的增长点。
3. 第六届“转型与经济发展”(TED)国际双年会成功举办
2015年9月7-8日,第六届“转型与经济发展”(TED)国际双年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届双年会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中心(TMCD)和日本中国经济经营学会(JACEM)联合主办,会议的主题为“产业升级与中国经济的未来:人口转型、金融市场与产业政策”。
本届TED会议得到了世界各地学者的支持和关注。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的有: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大塚啓二郎教授、北京大学姚洋教授、牛津大学傅晓岚教授、东京大学中兼和津次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朱天教授、日本同志社大学严善平教授、台湾中研院瞿宛文教授、东京大学丸川知雄教授、西澳大学吴延瑞教授、上海社科院权衡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出席会议的还包括来自牛津大学、伦敦大学、诺丁汉大学、法国KEDGE商学院、加州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学习院大学、九州大学、拓殖大学、神户大学、日本大学、立正大学、北九州市立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湖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海内外众多高校的经济学者。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杨列勋处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研究局张涌局长以及深圳市创捷供应链有限公司文健君总裁等实业界人士出席了本次会议。
9月7日上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在场各位嘉宾,并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之后,本次会议的共同主办方日本中国经济经营学会的严善平教授和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中心的傅晓岚教授分别致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杨列勋处长对TED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中国经济学研究正不断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希望中国学者能在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的研究发出更多自己的声音。
本届TED会议包括开幕式主题演讲、平行会场讨论、圆桌会议、闭幕主题演讲四个环节。会议聚焦于产业升级与中国经济的未来,特别地,将集中关注人口转型、金融市场和产业政策的作用。大塚啓二郎教授在开幕主旨演讲中从东亚各主要经济体的比较视角中,分析了低、中、高收入陷阱的不同发展类型,并指出可能导致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因素。姚洋教授在讲演中分析了中国汇率制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认为固定汇率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是一种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傅晓岚教授在其“中国的创新之路”的演讲中表示,中国通过一个融合了政府、研究所、高校、企业等不同主体的开放创新体系,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巨大进步。中兼和津次教授讨论了中国的私有化和市场化之间的关联,并认为如何建立新的市场化、私有化、制度化之间的联系是未来中国经济需面对的新挑战。朱天教授在演讲中指出,官方投资统计数据不准确,中国的真实投资率被高估。严善平教授认为,通过采取综合的改革措施、维护稳定的发展环境、深化体制改革扩大改革开放,中国可以跳出中等收入陷阱。
本届TED会议共分四个平行会场、10个场次的平行会场报告。会议平行会场报告与讨论主要围绕产业升级、企业生产率、企业行为、贸易和发展、人口转变、公共政策评估以及新政治经济学等几大议题展开,具体内容包括OFDI对产业升级的作用,金融资源配置与企业生产率,非金融企业中的影子银行活动,货币宽松下的出口企业行为,企业创新、生产率与全球价值链整合、收入不平等与结构变换、城乡迁移中人力资本的跨代转移、中国增值税试点扩大下的企业税负压力,政治约束和金融结构等。
9月8日,在闭幕主旨演讲中,瞿宛文教授认为中国的产业政策模式具有独特性,是一种多层级的产业政策模式。吴延瑞教授认为通过深化改革等措施,可以使服务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权衡教授认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尽管面临一系列挑战,但通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源、建立以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分配制度、深化改革开放等措施,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张军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从10.2%快速下跌到7%,除了劳动人口下降等因素外,债务危机是拖累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因素。
适逢复旦110年校庆和经济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会议期间,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朱卫东院长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表示祝贺并赠送纪念品。张军院长对此表示感谢并祝福合肥工业大学在经济研究等领域有更好的发展。至此,2015年第六届“转型与经济发展”(TED)国际双年会圆满落下帷幕。
二、科研成果
(一)评论与随笔
1. 张军,《中国经济的非常态:短期与中长期出路》,《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7月28日。
(二)学术论文
1. 陈钊、冯净冰,《应该在哪里接受职业教育:来自教育回报空间差异的证据》,《世界经济》,2015年8月10日。
2. 陈钊、熊瑞祥,《比较优势与产业政策效果——来自出口加工区准实验的证据》,《管理世界》, 2015年8月15日。
3. 王永钦,杜巨澜,王凯,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Choice of China’s ODI,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15年9月。
4. Julan Du, Yongqin Wang, Yan
Zhang, Sex Imbalance, Marital Matching Pattern and Intra-household Bargaining:
Evidence from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5年9月.
5. 兰小欢, BEN G.LI, The Economics of Nationalism,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2015年7月.
6. THOMAS DEE, 兰小欢,The achievement and course-taking effects of magnet
schools: Regression-discontinuity 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15年8月.
7. 刘亮、章元、张伊娜,《论农民工的市民化和歧视消除——基于2005-2010年人口普查上海市样本的对比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9月25日。
8. 陈诗一, Zhen Xie, Is China's e-governance sustainable?
Testing Solow IT Productivity Paradox in China's context,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5年7月.
9. 陈诗一,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missions, Regional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5年9月.
10. 汪莉、陈诗一,《政府隐性担保债务违约与利率决定》,金融研究,2015年9月25日。
11. 陈诗一、谢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政策初探——从临沂治污事件谈起》,《中国环境管理》,2015年8月25日。
12. 张军,《拥有创造财富的自由才是国富民强的唯一标准》,《上海企业》,2015年9月10日。
13. 寇宗来、盘宇章、刘学悦,《信用评级真的能影响发债成本吗?》,《金融研究》,2015年10月25日。
14. 吴建峰, Does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Mitigate CO2 Emission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5年9月1日。
15. 罗长远,《中国出口扩张的价格效应:来自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出口产品的证据》,《财贸经济》,2015年第8期。
16. 罗长远,《中国出口的成本加成率效应:来自泰国的证据》,《世界经济》,2015年第8期。
17. 陆铭,《特大城市的义务》,《上海国资》,2015年07期。
18. 石磊,《我国高龄人口死亡率减速:偏差还是事实》,《统计研究》,2015年09期。
三、学术交流与媒体传播
1.2015年7月5日,张军教授出席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举行的关于股市和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沙龙并做总结演讲。
2.2015年7月7日,张军教授的采访“做一流学位,发中国声音”在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推出。
3.2015年7月10日,张军教授应邀出席在中南海国务院第一会议室举行的经济形势座谈会,李克强总理主持,张高丽、刘延东、马凯和汪洋思维副总理悉数出席。
4.2015年7月11日,周伟林教授参加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科创中心:实现路径与金融支持”论坛。
5.2015年7月12日,张军教授应邀出席“中国资本市场大变局”论坛并在论坛上做主旨演讲。
6.2015年7月14日,张军教授出席韩国贸易促进会(KOTRA)举行的论坛,并发表关于中国经济的主旨演讲。
7.2015年7月14日,张军教授参加的由李克强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座谈会在《新闻联播》播出。
8.2015年7月20日,张军教授的文章 “青木昌彦与比较制度分析” 在观察者网发表,以纪念青木教授的突然过世。
9.2015年7月21日,周伟林教授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10.2015年7月23日,《解放日报》发表文章“他们和总理坐在一起,共话下半年经济”,记述了张军教授参加李克强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座谈会的情况。
11.2015年7月23日,张军教授接受上海电视台《新闻夜线》的电话采访,就《财富》世界500强发榜和中国企业的上榜发表评论。
12.2015年7月24日,张军教授接受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的采访,就中国6月的PMI发表评论。
13.2015年7月25日,张军教授应邀出席在京举行的网易经济学家2015年会夏季论坛“中国经济新风口”,并接受网易财经和凤凰卫视的采访,就中国经济的当前形势和股市等话题回答记者提问。
14.2015年7月27日,张军教授接受凤凰卫视采访,就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问题发表评论。
15.2015年8月2日,张军教授接受上海观察记者的专访,就中国股灾等话题发表意见。
16.2015年8月4日,张军教授接受香港无线电视台的采访,就带薪休假制度可能在一些企业实行发表评论。
17.2015年8月5日,张军教授的英文评论“China’s Mulfuctioning Financial
Regulaton”在Project Syndicate上发表,并于6日被翻译成中文在观察者网首发。
18.2015年8月6日,张军教授应邀出席2015国际财经年会,并就人民币国际化发表主旨演讲。
19.2015年8月11日,张军教授在CCTV-财经频道担任直播嘉宾,就人民币贬值问题发表评论。
20.2015年8月12日,张军教授与台湾中央研究院Wanwen Chu和韩国首尔大学的Keun Lee联合编辑的特刊在SSCI杂志Journal of Asia Pacific
Economy上发表。
21.2015年8月17日,张军教授应邀在CCTV-财经频道担任直播嘉宾,就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开放等问题发表评论。
22.2015年8月22日,张军教授接受凤凰卫视采访,就中国的汇率变动发表评论。
23.2015年8月23日,吴建峰教授参加了国立台湾政治大学主办的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16 Special Issue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24.2015年8月26日,张军教授出席自贸区频道开播仪式和中国自贸区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25.2015年8月31日,张军教授接受东方卫视财经频道的采访,就李克强总理发表的大连达沃斯论坛的演讲发表评论。
26.2015年9月4-5日,张军教授应邀出席在英国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Park举行的CEA-UK 和CEA-EUROPE 2015年年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Understanding the Statistics of China’s Investment”。
27.2015年9月7-8日,张军教授出席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与日本Japanese Society for Chinese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tudies和英国剑桥大学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entre for Development联合主办的TED国际会议。
28.年9月12日,张军教授在京出席“北京当代经济学发展基金暨思想中国论坛”并发表“中国经济研究还不够理论化”的主题演讲。
29.2015年9月16日,张军教授专访 “专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军:当前需要以稳增长抗通缩,基建投资是突破口”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
30.2015年9月18日,张军教授出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举办、上海财经大学承办的“双清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与结构转型”。
31.2015年9月19日,张军教授参加由喜来登酒店出席和讯主办的尖峰论坛“MOM:中国资管的新时代:对话投资大师罗杰斯”并发表主旨演讲“理解中国的经济转型:驱动因素及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含义”。
32.2015年9月20日,张军教授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科尔斯教授的长篇对话在《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和澎湃新闻同时发表。
33.2015年9月24日,张军教授在米兰出席米兰世博会“复旦日”活动并发表“The Chinese Ecnomy at
Crossroads”的主题演讲。
34.2015年9月25日,张军教授出席在法兰克福歌德大学House of Finance由Center for Financial Studies主办的Frankfurt-Fudan Financial Research Forum并在Policy Discussion环节就中国经济的转型发表演讲。
四、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
第441期
报告时间:2015年9月29日
报告题目:Housing Demand and Expected Capital Gains: Evidence from
China’s Urban Household Survey Data
报告人:张庆华 副教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