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2014年第4季度工作简报

  •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9日浏览次数: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2014年第4季度工作简报

一、中心大事记

1.4期公共政策讲座:“梁鹤年: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成功举办


2014年10月23日上午,国际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原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院长梁鹤年教授在经济学院714会议室,就当前中国城镇化问题做了一场专题报告。

借鉴 经济人”的概念,梁教授提出了“城市人”(Homo-urbanicus)的概念,并指出城市人的基本属性是理性——即以最小气力追求最优的空间机会,最优化就是自存/共存平衡的最高共识。梁教授主张城市化应聚焦于“城市人”与典型人居的匹配,城市规划的好与坏,不在于城市的外观,而在于人居需求与城市供给之间的良好匹配关系。良好的匹配才能提高居民的满意度。梁教授认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建。

陈钊教授主持报告会并就当前中国智库发展问题与梁鹤年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2.上海市2050课题“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态势、周期和动力机制及对上海发展的影响研究”开题研讨会成功召开

2014年10月30日上午,由张军教授带头的上海2050课题《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态势、周期和动力机制及对上海的影响研究》开题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5会议室举行。该课题为上海市政府《面向未来三十年上海发展战略研究》系列课题之一。

本次会议主要由张军教授和钱颖教授课题组进行课题汇报,会议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教授以及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副主任贾建国博士作为专家组成员进行点评。

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主持,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基本情况及前期准备工作。接下来张军教授课题组刘芳、郑宇驰、石烁分别就2020-2050年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上海贸易、投资与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建设全球新兴城市进行了课题汇报。

刘芳以经济增长率的“收敛”为逻辑起点,以东亚经济体为参照,对GDPGrowth_t和〖Ratio of GDP Per Capita of US〗_(t-1)进行回归,预测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用类似的方法预测潜在的TFP增长率,采用Pekins and Raswki(2008)的方法预测人力资本增长率,最后依据前三个预测数据得到了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并揭示了未来保持如何的投资率才有可能能实现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在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上,随着人均实际GDP的增加,无论是从附加值还是就业人口的指标来看,第三产业占比都在增加,第一产业占比则不断下降,但第二产业的变动呈现缓慢的倒U型,这为预测中国未来可能的经济结构提供了一个较为初步的猜想。

郑宇驰采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总量进行了预测,并从中国的出口技术水平、R&D水平、具体行业、服务贸易等方面对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预测。按照中国FDI和OFDI流量的增速约等于中国GDP的增速的方法对中国投资总量进行了预测。最后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和挑战,认为到2050年,人民币将和美元、欧元一起成为国际货币。

石烁首先提出全球新兴城市将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观点,并提出猜想:上海在2040年-2050年能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而成为新兴全球城市。采用国际比较,分析了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及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上海在中国科研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就上海的人力资源结构、上海科技创新的优劣势、先进科技与创新成果产业化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展望。

接下来上海大学钱颖教授课题组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态势、周期、动力机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研究进行了课题汇报。钱教授分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模块进行分析,其中社会模块包括人口、健康、劳动、医疗教育等子单元,经济模块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TFP等子单元,环境模块包括能源、污染等子单元。她着重对人口单元进行了分析预测,认为中国人口在2030年左右将达到峰值14.12亿,从人口结构看,2010年人口结构为纺锤型,最优。2050年变为倒三角形,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经济模块来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服务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同时,针对退休年龄推迟、寿命延长等因素进行了情景模拟,预测这些重大因素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接下来三位专家依次进行了点评,三位专家都充分肯定了课题组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及目前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陈宪教授认为,在分析经济增长时可通过动力源泉、动力的动力即改革、动力的空间三部分展开,重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智慧产业的研究。权衡教授认为,课题研究中可以增加对赶超型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进一步深入了解赶超型经济体自身的规律、周期性特征;增加对潜在经济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缺口的解释;同时可以针对人口等重大变量进行针对性的情景分析;增加上海与北京、深圳之间的比较及国际比较。贾建华博士认为,在资本分配中,应该重视知识资本的分配;在钱教授的情景分析中可以把经济周期、经济机制、拐点等考虑进去。

最后张军教授、钱颖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进行了总结发言。

3.2RICE-CCES“中国大问题”讲堂 “国际政治经济视角下的中国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功举行

2014年11月4日,中国大问题讲堂第2期《国际政治经济视角下的中国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功举行。讲堂由南开大学中国APEC研究院盛斌教授主讲,吴建峰老师主持,张军教授、程大中教授、袁堂军教授、陈钊教授嘉宾出席。

吴建峰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本次讲堂的背景。11月5日于北京开幕的APEC峰会旨在共建亚太伙伴关系,有三个主题,一个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一个是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还有一个是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建设。北京非常重视本次APEC峰会,其中的重要背景在于,美国推动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旨在孤立中国,而这次中国政府这么重视北京APEC峰会正是想冲破这个孤立,这是中美两国通过不同的合作组织也是战略性的较量。同时,这次APEC峰会受到很大关注还有一个原因是美日两国首脑也抵京,在最近中国周边邻国关系趋紧的情况下,中美、中日两国不会有这样的峰会。借助这样的背景,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和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很荣幸邀请到南开大学的教授,国内唯一APEC研究院的院长盛斌教授为我们剖析国际政治视角下的中国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随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介绍了CCES与RICE智库的发展情况和往年中国大讲堂的主题,感谢了盛教授、程教授、袁教授的到场,讲堂正式开始。

盛斌教授首先解析了本次APEC会议的三大主题,首先是FPAP问题,盛教授认为这是本次峰会的重点和亮点,此概念在07年峰会曾经提出过,但因种种问题和纷争被一度搁置,本次正是要激活这个概念。第二个在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区的网络发展很迅速,比其他的地方发展更快,而且显示出非常重要的格局和特点。第三个是,区域贸易协议和多边贸易体制WTO之间的关系,盛老师认为现在要构建中国的全球价值链,但是这在现有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很难解决,而是要依靠区域贸易协议。

随后,盛教授谈到了当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特点。第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其他区域一体化相比有一个重要、很好的基础,就是市场驱动,我们现在做的工作是夯实这样的基础,把它向制度一体化转变。第二,亚太地区的一体化的特点,就是方案和路径众多纷争,但是缺乏一致性。第三,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方案虽然众多,但是缺乏目标和战略一致的领导核心,且在大国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特别是缺乏FTA。第四,这些亚太国家之间经贸的合作,经常受到政治、外交、安全因素的干扰。

结合以上内容,盛教授接着谈到了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国关系和角色分析。主要涉及美国、日本、东盟、中国等经济体。首先,就美国来说,结合APEC的发展历史,盛教授认为其意在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指导,为美国商业利益服务的区域性的、高质量、高标准的FTA协议,但由于奥巴马的执政方针以及寻求贸易自由的协定在国内的支持度不如以往,其在推进FTA建设时也遇到诸多问题。第二,盛教授结合日本对外贸易产品结构的特点分析了日本对EPA的推进以及在TPP中与美国的互动情况。第三,针对东盟,盛教授认为RCEP成功强化了其在亚太区域中的功能性的核心地位。第四,盛教授认为目前中国签署、执行的有12个FTA,涉及20个国家,还有6个FTA涉及22个国家的还在谈判,这当中最重要的、最有意义的就是东盟,因为它最成熟,建设时间最长,也最深入,我们签了商品、服务的,还有投资。相对而言,与发达国家签的FTA则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实验意义。他认为,中国的FTA特点可简单归结为:(1) 不是一个纯的经贸投资协议;(2)中国FTA伙伴的选择有明显的地区代表;(3)FTA数量不低但其贸易量影响力相对有限;(4)中国的FTA、RTA没有模板比较灵活,比较循序渐进;(5)中国FTA的版本质量、标准是比较低的,对新规则的覆盖率、执行率比较低;(6)我国开始注重能力建设,用它支撑FTA。中国目前对构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工作重心应放在RCEP上,因为它最符合中国利益,最符合中国渐进式的考虑,也能够符合中国国内自由化、国内根治改革的承受力。

此外,盛斌教授针对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前景给出了自己的态度。他认为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个是非常广义的在宏观上的国际、国内背景,世界经济形势的恢复应该是有利于亚太地区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能够注入到更多的红利。第二个是大国关系和它的较量,特别是中美之间,领导权、参与权、管理权等方面的较量,不怕有冲突、有矛盾,就怕双方都不知道,去猜,这样会引起很大的误解、敌意。第三个,要看各种区域当中一体化路径、未来发展的情况。

最后的嘉宾互动环节,程大中教授向盛斌教授提出了三个疑问:WTO和FTA的关系;中国到底跟谁建立FTA的问题最符合自己的利益;GBC正在催生国际贸易新规则,GBC框架下的全球经贸领域的新规则,最有可能从FTA上诞生,不可能从WTO诞生,不知道这样的观察是否符合事实。袁堂军教授则提出中国现在推价值链的区域合作,能不能赶上美日布的下一局,怎么样逼近、缩短这个追赶时间?对此,盛斌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现有的货物、服务、一部分知识产权,WTO现有规则还是起到很大的管理作用,这些规则对于发达国家仍然是有用的一个平台,需要做的是加强对它的执行,而对未来起到非常重要的新领域、新纪律,在WTO目前不能推进的,就要在TPP这里面谈,所以是两手,老的一手抓住,执法,第二手酝酿。中国建立FTA更多从经贸战略考虑,而且是作为广义上的经济外交战略的实施。全球价值链和新规则的关系,毫无疑问是非常紧密的,贸易投资新规则的理论和现实发展基础其实就是全球价值链,因为全球价值链改变了全球贸易的模式,也改变了商业业态。他认为,我们要注重贸易投资新规则给我们改革带来的改革效益远远大于常规的福利效益,加入TPP、TPIP或者我们自主的来实行这些改革,无异于二次入世。政府体制改革、新的FTA、上海自贸区等等这些都是新的,一方面可以为改革提供新的参照物、新的蓝图,第二可以帮助政府战胜利益集团。最后一个很重要是可以塑造未来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4.5期公共政策讲座:“卢荻:中国经济变革前瞻 ——‘新常态’,还是‘黄金时代模式’?”成功举办

2014年11月24日下午1:30,伦敦大学卢荻教授以《中国经济变革前瞻 ——“新常态”,还是“黄金时代模式”?》为题,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就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做了一场精彩演讲。

卢荻教授首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提出质疑,认为“新常态”的论断缺乏现实性,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决策导向对于消除金融-债务风险和维持长期经济增长的合理性令人生疑。

卢荻教授对建立在“新常态”概念之上的决策导向进行归纳,指出“新常态”的第一个论题是:中国经济的金融-债务风险,根源不在于经济金融化和投机化,而是生产性部门本身的增长动力衰减。但是,在卢荻教授看来,这种看法并不符合中国现实。以工业作为生产性部门的代表,自上世纪末以来的十多年间利润率其实是趋于上升的,并没有呈现工业利润率严重下降的趋势。当前的金融泡沫和风险,是源于金融部门本身的缺陷,不是源于生产性部门的衰退,前者甚至还透过经济金融化趋势对生产性部门产生负面影响。

卢荻教授指出,“新常态”的第二个论题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衰减,其首要根源是“人口红利”的渐趋消失。卢荻教授认为,这种看法同样也不符合事实。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是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而非劳动力增长,而劳动生产率提升主要归因于技术进步,而非人口因素。

卢荻教授认为,投资快速增长和投资率的节节上升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资本深化的经济增长不仅促成了快速的劳动生产率提升,而且还促成了社会消费水平的快速提升。卢荻教授认为,相对于劳动密集增长路径而言,资本深化增长路径对于消费增长并非不利,反而是有利。资本深化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使得实际工资水平出现大幅度攀升。自19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实呈现出一个良好局面:产出和生产率、消费和投资、就业和工资,同时快速增长,而且都是前所未有的快速。这种局面与“新常态”的判断可说是大相径庭。

卢荻教授指出,中国当前这种生产率和工资、投资和消费同时快速增长,恰恰是1950-1970年代先进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的关键是一系列结构-体制条件促进了投资增长。在中国,促进投资增长的关键体制因素,是国家在经济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国家财政投向基础设施、银行、科技领域等,而其中国有企业占有特殊位置。今天的国有企业绝大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国企在经济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从1998年开始强劲回升,并从2006年起超过了之前的最高水平。世界五百强的中国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这种情况显然有悖于与“新常态”相关的第三个论题,即所谓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拖累了整体生产性部门。

综合上述理由,卢荻教授认为,自19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走向“黄金时代模式”的趋势,而不是所谓的“新常态”。

在此基础上,卢荻教授进一步指出,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误判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促成经济的金融化和投机化,以至于形成泡沫和系统风险。金融化、投机化的集中表现是房地产泡沫。如果消化债务风险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建立在“新常态”概念之上,那对应的调整政策就将在根本上削弱中国经济走向“黄金时代模式”的可能性。将投机泡沫归咎于生产部门的发展衰减,让政策导向偏于压缩生产性投资、削减工资增长等等,这些都是与走向“黄金时代模式”背道而驰。

张军教授对当前中国发展模式接近“黄金时代模式”的观点有所保留,认为在过去20年中,中国工业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产业集群以及与全球产业链的对接,往往是那些能够较好地对接全球产业链的企业顺利发展起来了,而这些企业当中多数是并不是大型国企,而是那些中小型企业,这与卢荻教授所言的“黄金时代模式”有所差距。另外,张军教授还对中国经济数据问题作了简要评述。 

5.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4年)圆满召开

11月29日至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教育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协办的“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4年)”在厦门大学隆重召开。此次论坛除汇聚了各主办单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外,还邀请到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乃至中华经济研究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携顶尖研究成果参会,围绕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长路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市场结构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展开为期两天的研讨。

29日上午,论坛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开幕式。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发教授和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主编杨河教授先后致辞,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主持开幕式。

杨河教授代表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本次论坛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为主题,聚集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沿问题,相信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作为教育部的直属单位,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一直积极支持并推动高校开展前沿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术刊物,致力于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他希望,通过协办此次论坛,能够进一步推动高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加强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与国内高校的联系。

本次论坛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得到了国内外各与会的知名高校及政府研究机构的积极响应以及《经济研究》、《学术月刊》、《经济参考报》与施普林格出版社的热心参与,同时得到了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指导和支持,设置了9场特邀报告和20余轮的分会场讨论,50多名与会学者在应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讨了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以及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先后主持特邀报告。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晋川教授,吉林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屹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范从来教授,中华经济研究院彭素玲教授,张平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曾金利教授,云南财经大学首席教授、金融研究院院长龚刚教授,以及龚敏教授先后登台作特邀报告。

史晋川教授在题为“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的精彩报告中,提出三个鲜明的观点:第一,要理解新常态下的国际经济,有必要跳脱短期的迷雾,回归到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的视角;第二,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将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第三,当前宏观政策重心由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转向是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长期宏观政策转向。张屹山教授报告了其研究成果“中国二元经济的数理印证与结点预测”:基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思想、提炼和把握二元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对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状态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印证,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在题为“中国的投资率之谜——支出法核算的 GDP可信吗?”的报告中,张军教授根据统计局声称的方法由中国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FAI)复现固定资产形成额(FCF)生成,发现两者不存在显著背离,据此他质疑,支出法下的投资项目或许是在匹配和支出法和收入法GDP后,削足适履而得来的;除投资高估外,张军教授也指出,如果充分考虑并修正拉低中国消费率的统计缺陷,中国的消费率应处于60%以上的水平。范从来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经济周期波动与通货膨胀动态关联的实证研究”,他指出CPI对通胀代表性的不足,据此另行构建了纳入资产价格的广义价格指数,发现菲利普斯曲线扁平化假说在中国并不适用;此外,范从来教授指出金融资产的不足或是波动和泡沫的来源之一,中国经济应该从GDP导向转向国民财富导向。彭素玲教授以“中国大陆经济情势变化及其对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之数量模拟”为题,在对两岸各自发展特点及现行交流现状作梳理后,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模拟了当大陆经济未来处于不同境地或实施不同政策时、两地经济将分别会作何反映,研究发现中国大陆的发展热度与台湾经济有显著关联。张平教授带来了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的精彩报告: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情形下,实现经济从规模增长转向价值创造面临着现实困境和制度缺陷。张平教授指出,低效率增长的制度根源在于政府纵向干预对市场造成了割裂,从而阻碍了资源的合理分配。之后,张平教授更以提纲挈领的高度,梳理了一系列后续研究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减速治理”概念。在题为Diminishing  Education Returns, Human Capital Externalities, Optimal Accumulation and Fiscal Policies的报告中,曾金利教授通过同时考虑衰减的教育回报和人力资本外部性的经济模型,拓广了最优财政政策的可行空间,研究表明,在资本税为0的前提下,通过对教育加以相适应程度的补贴,对劳动征税也能够取得最优的经济结果。龚刚教授则以“商业周期理论的三个创新”为题,从企业的投资行为、债务的发散性积累和金融资产价格三个方面,对经济内在的波动机制进行了深刻剖析,并重点针对前两者作了建模和模拟。龚敏教授的报告题为“中国资本利用率、企业税负与结构转型”,由资本利用率这一角度独辟蹊径地讨论了中国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通过将折旧率内生化并对之征税(或补贴),龚敏教授将资本利用率引入模型,又利用固定资产周转率构建了资本利用率函数,最终发现:提高资本利用率能够避免粗放投资、改善消费比例,且技术进步和财税政策均可对之产生影响。

除特邀报告外,我中心殷醒民教授、王永钦副教授、章奇副教授、张晏副教授等,围绕会议主要议题,将各自最新的研究在两个平行分会场进行分组报告与切磋探讨。《经济研究》副主编王诚教授与其他特邀嘉宾一道全程参加了分场讨论,并对报告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诸多中肯的建议。此次论坛气氛十分热烈而融洽,真正体现了学术研究上的“自由”和“百花争鸣、百花齐放”。

闭幕式上,张军教授对本次论坛成果进行了扼要总结、对下届论坛的召开进行了展望,并诚邀各位学者积极参与到下次宏观经济论坛中去,加深研究、促进交流,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学科的发展。

6.3RICE-CCES“中国大问题”讲堂 “新土改:城镇化的梦想是否照进了现实?”成功举行

2014年12月16日,中国大问题讲堂第3期:《新土改:城镇化的梦想是否照进了现实?》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5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堂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教授和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中心兼职研究员、土地项目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陶然教授;点评嘉宾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陈杰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吴建峰助理教授主持本次讲堂。

在现行体制和既有法律的双重约束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正在尝试有限度地破冰。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制度、征地制度等一些方案被视为1978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中国动作最大的一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尝试。新土改的亮点在哪里?新土改是否能够助推中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主讲嘉宾与与会者们就新土改一些热点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与思想的碰撞。

二、科研成果

(一)学术论文

1. 王永钦,米晋宏,袁志刚,周群力,担保网络如何影响信贷市场:来自中国的证据,金融研究,2014年10月25日。

2. 陈诗一,Wolfgang K. Härdle,Dynamic Activity Analysis Model-based Win-Win Development Forecasting under Environment Regulations in China,Computational Statistics,2014年11月。

3. 张军,产业升级:相信市场的力量,上海企业,2014年11月10日。

4. 张军,中国的投资率到底有多高,经济资料译丛,2014年11月28日。

5. 张军,以“平衡术”为改革赢得时间,纺织科学研究,2014年12月5日。

6. 王永钦,杜巨澜,王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制度、税负与资源禀赋,经济研究,2014年12月20日。

7. 张军,如何保持中国经济的韧性?,金融市场研究,2014年12月25日。

(二)专著、译著

1. 王永钦,《“脱嵌”是如何发生的 : 东亚模式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

(三)成果获奖

1. 章元的专著《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与分配》(2012年3月出版)荣获2014年11月6日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省部级一等奖)。

2. 吴建峰,符育明的专著《经济集聚中马歇尔外部性的识别——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研究》荣获2014年11月6日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省部级二等奖)。

3. 张军,刘晓峰2012年的专著《中国制造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模式与解释》荣获2014年11月6日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部级二等奖)。

4. 寇宗来,Patrick Rey and Tong Wang2013年发表在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的论文Kou, Zonglai, Patrick Rey, and Tong Wang荣获2014年11月6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成果(省部级二等奖)。

 

三、学术交流与媒体传播

1. 2014年10月2日,张军教授的英文专栏文章China’s Visionary Stimulus在Project Syndicate发表。西班牙语、中文以及阿拉伯文版同时推出。

2. 2014年10月9日,张军教授应邀出席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的“中浦论坛”并就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发表主旨演讲。

3. 2014年10月11-12日,张军教授应邀出席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的“《中国奇迹》出版20周年和中国改革与未来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做主题演讲。

4. 2014年10月13日,张军教授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节目的电话专访,就IMF发表《世界经济展望》和对中国经济2014年的增长预测发表评论。

5.  2014年10月15日张军教授接受东方卫视新闻节目记者的采访,就9月的CPI和PPI变化发表评论。

6. 2014年10月21日,张军教授的长篇文章“中国经济的韧性”在FT中文网封面首推。

7. 2014年10月25日,张军教授应邀出席由汇丰晋信举行的“全球大变革下的投资机遇”高峰论坛并在论坛上做了主旨演讲。

8. 2014年10月31日,张军教授应邀出席由刘鸿儒基金会和上海法律金融研究所主办的“新阶段、新改革、新常态”2014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四、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

404

报告时间:2014年10月11日

报告时间: 2014年10月11日

报告题目:DYTEC - Dynamic Tail Event Curves

报告人:Wolfgang Karl Hardle

德国洪堡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计量与统计研究所所长


405

报告时间:2014年11月3日

报告题目:Identifying Important Parameters in Korean CGE Model - An Approach Combining Simulation and Regression

报告人:Kiho Jeo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Korea


406

报告时间:2014年11月4日

报告题目:财政赤字可持续性与驱动机制的门槛非对称性研究:兼论中国式“财政悬崖”的引发风险

报告人:杨子晖 副教授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


407

报告时间:2014年11月7日

报告题目:Real Estate Bubbles and Policy Measures

报告人:Prof.Abdullah Yavas

Wisconsin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408

报告时间:2014年11月11日

报告题目:Corporate Tax Incentives and Capital Structur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K Tax Returns

报告人:Dr. Jing Xing

Centre for Business Taxation, Oxford University


409

报告时间:2014年11月18日

报告题目:Imitating to Export

报告人:Antung A. Liu

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


410

报告时间:2014年11月24日

报告题目:Estimation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d Regulation Policy in Dominican Republic

报告人:Professor José R. Sánchez-Fung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411

报告时间:2014年11月25日

报告题目:Misallocation and distributive consequence under red capitalism

报告人:潘士远 教授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412

报告时间:2014年11月26日

报告题目: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Sharing: the Case of Differentiated Goods Duopoly

报告人:李三希 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


413

报告时间:2014年12月5日

报告题目:政治不确定性与地方债发行

主讲人:罗党论 副教授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414

报告时间:2014年12月9日

报告题目:Real Estate Risk, Corporat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hoice

报告人:邓筱莹 助理教授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415

报告时间:2014年12月9日

报告题目:The dynamics of Market integration in China, 1736-1910

报告人:顾燕峰 博士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416

报告时间:2014年12月12日

报告题目:Compulsory Licensing and Patent Protection: A North-South Perspective

报告人:Prof. Kamal Sagg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Vanderbilt University


417

报告时间:2014年12月19日

报告题目:Psychological Incentives, Financial Incentives, and Risk Attitudes in Tournaments: An Artefactual Field Experiment

报告人:Tony Fang

Monash University and IZA


418

报告时间:2014年12月19日

报告题目:Robustness: (Extended) Multiplier Preferences for the American and the Dutch Population

报告人:黄振兴 博士

阿姆斯特丹大学博士后


419

报告时间:2014年12月23日

报告题目:中国的投资率之谜

报告人:张军 教授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主任


420

报告时间:2014年12月30日

报告题目:Are the 'Best and Brightest' Going into Finance? Career Choice and Skill Development of MIT Graduates

报告人:舒翩 助理教授

哈佛商学院


421

报告时间:2014年12月30日

报告题目: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

报告人:范子英  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