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韬济世四十载 求实革新启新篇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4日浏览次数:

四十载风雨兼程,与时代同频共振;四十载春华秋实,为强国建设赋能。当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中国经济学教育与研究也迎来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2025年11月22日,以“经韬济世·求实革新”为主题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恢复建院四十周年纪念大会在复旦大学相辉堂北堂举行。

本次盛会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来自国家部委、上海市的领导,海内外顶尖学府、学术机构的著名学者,全国五十余所兄弟院校的负责人,以及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界贤达与全球校友代表齐聚一堂,与全院师生共同回望复旦经院自1985年恢复建院以来的辉煌历程,擘画建设世界一流经济学院的宏伟蓝图。

大会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0级校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知名主持人劳春燕主持。

回望峥嵘岁月 致敬先贤赓续文脉

大会在悠扬的《渔光曲》中拉开帷幕,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向经济学院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经济学院恢复建院的四十年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同行。从蒋学模、张薰华等老一辈先生为国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到新时代以张军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发出中国经济学的国际强音,复旦经院人始终瞄准国家发展最前沿。他对学院未来发展提出三点期待:一是更加长远谋划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学科的主峰;二是更加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经世济民”的大师与大才;三是更加高水平推进国际开放合作,在世界舞台赢得更广泛的话语权。

复旦经院的辉煌,离不开一代代先贤大师的奠基与开拓。为致敬他们的智慧与风骨,大会举行了“大师鸿儒墙”揭幕仪式。这面由8115班级校友众筹捐建、承载着经院血脉与记忆的实体墙已矗立于学院新大楼,其线上数字版本也同步启用。参会校领导与嘉宾共同为这面链接历史与未来的“大师鸿儒墙”揭幕,向奠定学院学术基石的先贤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随后,校领导向戴炳然、邹根宝、胡庆康等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及其家属代表献花,全场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向所有为学院发展呕心沥血的前辈们致敬。

激荡思想盛宴 共论“经韬济世”之道

四十年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始终将学术理想根植于中国大地,培养了一大批知行合一的杰出人才。本次大会邀请了多位重量级嘉宾,围绕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理论创新分享了真知灼见,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

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作为“老朋友”,分享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三点体会。他强调,经济运行有其内在规律,并非拍脑袋的产物,复旦经院等学术重镇严谨的理论推演为一线制度创新提供了坚实的逻辑起点。他勉励学子:一要有穿透现象洞悉本质的能力,不满足于热点表面的解读;二要有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格局,基于中国国情总结规律;三要有知行合一“经世济民”的担当,将所学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复旦能量。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洪银兴代表兄弟院校致辞。他回忆了20世纪80年代在复旦求教蒋学模、洪远朋等先生的经历,盛赞复旦大学在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学科方向上,不仅是国内顶尖,更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领头羊”。他指出,经济学研究如果少了思想只有技术,那是没有灵魂的。他的发言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共鸣。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世界银行原副行长林毅夫则从大历史观出发,指出40年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复旦恢复建院是极其明智的决策。他深情定义了何为“一流”:“所谓一流学科,是一个学院能够引领该学科的理论新思潮;所谓一流大学,就是拥有几个能引领世界理论新思潮学院的大学。”他表示,期盼复旦经院拥有一流的办公条件、师资和学生后,能抓住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的机遇,继续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学的理论新思潮。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权衡在致辞中指出,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始终与上海这座城市同频共振、双向奔赴。他用三个“四十年”概括了学院的成就:风雨兼程,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探寻中国治理之道;砥砺前行,坚持国家站位与国际视野,为上海重大决策提供真知灼见;春华秋实,培养了一批批践行“经世济民”院训的杰出校友。他期待学院在“十五五”规划谋划之际,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使命,持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智力支撑。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则深情回顾了两校同根同源的深厚情谊。他提到,1952年院校调整时,复旦经济学院许多教授曾进入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任教,两校师生交流源远流长,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更是同根同源的兄弟”。他高度评价复旦经院是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先行者,在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等领域产出了一系列奠基性成果。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他表示上财愿与复旦经院深化全方位合作,共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携手攻克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倾听校友心声 传承经世济民薪火

校友是学院最亮丽的名片。多位杰出校友登台分享,深情回忆求学时光,每一个故事都不仅是个人的回忆,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缩影。

著名经济学家、1952级校友吴敬琏通过视频发来祝贺。他特别提到,十九大宣告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蓝图。他寄语经院同仁:经济学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认识规律、发现规律,要研究如何遵循经济规律来实现“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的高质量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1977级校友朱民的发言感人至深。他回忆起1982年那个阴冷的冬天推开经济系木门的瞬间,感叹“复旦经院给了我人生第一桶金”。这桶金不仅是知识,更是方法论和家国情怀。他特别提到,退休后是恩师张薰华鼓励他“你也能做研究”,让他重拾勇气投身碳中和、AI等前沿领域。分享期间,他更风趣地透露自己曾是张军院长的班主任,引来全场掌声。

第七届上海市社科联主席、1979级校友王战分享了自己从插队落户知青到从事决策咨询研究四十年的心路历程。他讲述了1985年带领研究生赴柳州做规划、拿着1300元课题费起步的故事,以及近期关于雄安模式、长三角一体化的研究。他动情地表示:“文章要写在大地上,我在农村插队的十一年,是我鉴别西方经济学能不能在中国适用的底子。”

教育部原副部长、1981级校友翁铁慧回忆了作为恢复建院后首批学子的幸运,并寄语母院要努力造就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治理的经济学拔尖创新力量,为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贡献“复旦方案”。

厦门大学副校长、1991级校友方颖代表90年代校友发言。他回顾求学时不仅有蒋学模、宋承先等老一辈大师“退而不休”的悉心指导,还有洪远朋等中生代的年富力强,更有张军、袁志刚等刚留学归来的青年才俊。他回忆起在老师家中畅谈至深夜的场景,感慨这种师生间的亲密传承是复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汇聚全球力量 构筑开放共赢新格局

胸怀世界、开放办学是复旦经院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大会上,学院举行了一系列荣誉聘任与合作仪式,彰显了其强大的全球“朋友圈”与社会影响力。

为助力更多优秀经院学子以此为起点走向世界舞台,大会举行了上海银行海外交流奖学金捐赠仪式。这份慷慨捐赠将化作托举学子飞向世界的翅膀,支持他们开拓国际视野。上海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顾建忠深情回忆了在复旦经院求学的时光。他表示,复旦的培养与师长的言传身教是受益一生的财富,如今能以金融力量反哺母校,不仅是感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顾建忠介绍,该奖学金项目旨在资助经院学子赴海外留学深造,拓宽国际视野。他强调,上海银行始终秉持“金融让生活更美好”的初心,未来将继续深化与复旦大学在人才培养、科技金融及课题研究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探索“金融+教育”新模式,为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紧接着,学院向包括新加坡管理大学、杜伦大学、科隆大学、意大利圣心大学在内的全球50余所顶尖合作院校代表颁发了“最佳合作伙伴”奖牌。

为汇聚全球顶尖智慧,学院宣布成立第二届国际咨询委员会,并为到场委员颁发聘书。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国际商学院创院院长彼得·彼得里(Peter Petri)作为代表发言,他深情回忆起40年前造访复旦时的情景,感慨当年的“一片赤诚”如今已蔚然成林。彼得里郑重承诺,委员会将不遗余力地为学院未来的国际化战略提供前瞻性建议,贡献全球智慧。

同时,大会还举行了第二届院董会及新一批客座教授的聘任仪式。上海银行原董事长金煜校友作为院董会代表发言。他动情地表示,接过这份聘书,不仅是作为校友的一份荣誉,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新身份、新责任”。他代表广大校友表达了反哺母院的赤子之心:全球复旦经院人将以院董会为纽带,同心协力,在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

这些扎实而富有远见的举措,将进一步汇聚海内外社会力量,构筑起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开放学术生态,推动复旦经院在世界经济学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传承展望未来 新家园承载新梦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院未来,在于青年。教师代表刘宇讲述了与全球顶尖学生教学相长的感悟;行政教师代表陈阳分享了幕后团队的默默守护;本科生代表史高乐用“三份礼物”概括了学院赋予的求真底气;留学生代表锁婉清(Indy Dirksen)则表达了成为中外沟通桥梁的愿景。师生们的接力发言,生动展现了经院人薪火相传、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大会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是共同见证承载着全体经院人十年梦想的经济学院新大楼落成启用。这座矗立于国权路579号的现代化建筑,凝聚了无数校友和社会友人的深情厚谊与鼎力支持。大会播放了新大楼建设纪实影片和外滩亮灯仪式视频,并举行了捐赠答谢仪式,向赵定理、汪新芽、夏晓辉等慷慨捐资的校友及社会各界友人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大会最后,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作为四十载发展的亲历者与书写者,发表了题为《四十载:回望与再出发》的深情演讲。张军梳理了三个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历史切片:缘起1985,他作为毕业生写下建院大会的新闻稿,冥冥中注定了与学院一生的羁绊;1987年,他见证谢希德校长争取到的世行贷款项目,开启了中国财经核心课程的现代化进程;破冰改革,他回顾了恩师张薰华先生关于地租的理论探索,直接促成了1988年上海土地批租的“破冰”。

“四十年,我们始终扎根中国大地,也始终海纳百川。”张军将新大楼定义为全体复旦经济学人的精神灯塔。他表示,站在四十周年的新起点上,经济学院将以新大楼启用为契机,汇聚全球英才,聚焦中国问题,努力建成一所“中国的、卓越的、世界的”经济学院。

大会在全场热烈持久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四十载荣耀已成过往,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全体复旦经院人将带着这份光荣与嘱托,在建设世界一流经济学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文字 | 姚舟怡

微信编辑 | 李国徽 崔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