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 | 加快建成一流期货交易所

  •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浏览次数: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上海、郑州、大连、广州等4个城市支撑起中国期货市场的基本格局,包括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内的国内五大期货交易机构承载着建设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的历史重任。客观而言,与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相比,中国的期货交易所总体上还存在一些短板,如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和价格影响力不够强、监管规则和风险防控体系的适应性不足。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期货交易所要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交易所,为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和业务模式、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作出更大贡献”。从经济学理论的视角看,加快建成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更有可能在上海率先实现。

中国大宗商品市场增长带来全球定价中心发展机遇——

近年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推动全球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逐渐从发达经济体转向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是近20年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增长的最大推动者。中国持续产业升级所带动的需求、大宗商品交易机制的完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为上海带来成为全球定价中心的宝贵历史机遇。

回望过去半个世纪,金属和能源的国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炼金属生产国。近几年,全球近六成精炼铝、近半数精炼锡来自中国。从2000年到2024年,中国铝土矿和铅矿石的全球份额增加约两倍,铜矿石和锌矿石产量增长两倍以上。在全球生产份额中,中国生产的精炼银增长六倍、精炼铜和精炼铝增长五倍、精炼铅增长三倍。

同时,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费国也逐渐由发达国家转变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铁矿石和所有精炼金属的最大消费国,铝、铜、锌、镍、锡、铅等精炼金属消费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在能源消费方面,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而且原油消费仅次于美国,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6%左右。

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巨大产能和需求规模,客观上驱动上海成为全球定价中心。2024年,上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16万亿元;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7201.37亿元,产值规模占全市工业43.6%;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上海口岸贸易总额达到11.07万亿元,继续保持全球口岸贸易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全球第一,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准箱的港口城市。

上海不断加强大宗商品交易机制建设,深化“五个中心”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22年7月,上海印发《关于推动本市商品市场优化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供应链创新应用,聚焦有色金属、钢铁、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领域,培育若干千亿级、万亿级交易平台,不断提升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话语权。《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明确提出,丰富金融领域“上海价格”“上海指数”指标体系。从全球定价中心的实现条件看,中国产业经济的庞大规模、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拓展、国际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的提质增强、大宗商品交易机制的持续优化都为上海加快建成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驱动理论自觉——

中国经济学界对期货市场理论、期货交易所发展规律进行了积极自主的探索。从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价格理论创建,到对价格双轨制问题、过渡经济学、中国期货行业演变与期货市场制度理论进行深入打磨与系统建构,中国经济学者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解决国家发展紧要问题,形成兼收并蓄、自主创新的研究风范,激发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指引下的期货市场理论自觉。

需要看到,西方经济学期货市场理论源自殖民体系贸易和全球霸权塑造驱动的历史进程。欧美国家期货交易所的发展更多来自市场主体逐利驱动,而非理论自觉。虽然西方经济学推动了期货市场演化、跨期价格关系、价格稳定性、价格波动随机性、定价模型、对冲机制与策略、风险分散等问题的数理化定量分析,但在理论构建上日渐乏力。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在于,美元霸权支撑的全球大宗商品贸易格局趋于僵化,西方期货理论界对中国经济发展、全球大宗商品结构性变化和国际秩序新一轮深刻变革等事实及其影响缺乏研究动力。

中国的期货交易所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伴随价格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人民币国际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等而形成的金融基础设施,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学界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为期货交易所发展献智献策,包括围绕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演化、特征、评估、分析、咨政等展开一系列学术研究。从经济学理论发展与成果转化角度看,上海具备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指引下建设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的理论自觉。

上海期货交易所具备冲刺世界一流的突出潜力——

近年来,上海期货交易所全面对标世界一流标准,压实高质量发展任务,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具备了冲刺世界一流的突出潜力。

完善产品体系,赋能新质生产力。近年来,上海期货交易所着力构建适配国民经济所需的产品体系。航运指数期货上市后,运行保持平稳,交易活跃度持续领先于境外同类产品。2024年,成功上市铅、镍、锡和氧化铝等期权产品,为有色金属产业拓展风险管理工具箱。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基本实现对金属、能源、化工、服务等行业的期货产品全覆盖,正在加快推进铸造铝合金、液化天然气、胶版印刷纸、瓦楞原纸等绿色品种研发上市,以更齐全的产品矩阵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交割纽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海期货交易所持续推进交割布局扩容提质,年内新增交割库12个、存放点36个,新增注册品牌28个,更好满足实体企业就近配置资源需求。同时,积极服务普惠金融大文章,连续多年开展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等项目,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9.5亿元,百万户次胶农受益,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提升服务质量,增强风险监管能力。上海期货交易所全力推进钢铁期货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优化钢材交割机制,提升交割服务范围和便利度,共设立18家黑色金属产融服务基地;重点开展航运指数期货“启航工程”,引导更多大型货主等航运企业关注并使用期货工具管理风险。2024年7月,实施套期保值交易手续费优惠政策,已减免费用约6000万元;自主研发上线高可靠、大容量、高性能、易运维的新一代交易系统,报单容量提升3倍,大幅增强自主可控与安全运维能力,夯实稳健运行、风险防控的技术基础。

支撑“上海价格”,定价影响力稳步扩大。以“上海铜”为代表的上海期货交易所有色金属期货,是国内运行最为成熟、产业参与度最高的商品期货板块,已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上海油”价格首次应用于油气市场管理,被自然资源部作为油气矿产矿业权出让收益起始价标准。上海纸浆期货结算价授权挪威浆纸交易所,这是中国首次向境外交易所输出中国期货价格。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期货和上期能源20号胶期货的成交量,已远超新加坡交易所、日本交易所同品种水平。

总之,期货市场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等功能,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对稳定企业经营、活跃商品流通、服务保供稳价发挥着积极作用。要努力实现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促进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产品齐全、功能完备、服务高效、运行稳健、价格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期货交易所,大幅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来源 |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