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程经验谈 | 兰小欢:关于“经济学原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3日浏览次数:

学校于2022年启动复旦大学本科优质课程推荐评选工作,经过各单位推荐、学生提名与专家评议,现已评出第一批复旦大学本科优质课程98门。为进一步发挥优质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校本科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教务处推出复旦大学本科优质课程经验谈系列推送,与广大师生分享任课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的心得体会。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兰小欢教授关于基础课程“经济学原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同学荐语

  • 兰老师的很多观点总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 讲解深入浅出,锻炼我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对于经济学的入门学习助益良多。

  • 老师风趣幽默,课程有趣且硬核。

  • 老师常常引导我们思考,拓展我们的认知广度,激发我们的头脑风暴。

  • 兰老师永远的神!!因为老师,我特别喜欢经济学。

  • 这是我在复旦上过最好的课。

  • 有时感觉上兰神的课,学的不仅仅是经济,更是人生。

兰小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已在国际一流经济学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并任发展经济学国际一流期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副编辑,论文曾获青木昌彦经济学论文优胜奖、南都量化历史研究最佳论文一等奖等。专著《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新京报》“年度通识写作奖”等。


我在“经济学原理”这门基础课程中的教学始终围绕着两个原则:一是希望我教授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有用的,二是希望学生来上我的课后,能比他们看书自学收获得更多,希望现场教学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增加值。我从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思考:

打开“中国化”视角

“经济学原理”教授的理论内容属于主流经济学,是比较西方化的,如果希望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更多用处的话,需要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我会在课上多探讨一些学生关注的经济问题,比如房价问题等。经济学原理最终是要解释社会现象的,所以我会以大家关注的社会现象为导向,去组织对于经济学概念以及理论的讲解。学生学了这些内容虽然不能用来买房,但能更深入地理解房价为什么高,更好地剖析社会上诸如此类的热点现象。这是我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因此我的经济学课程其实每年都在变,因为每年的社会热点在变化,经济数据也在更新,我每年上课前都会重新修改PPT,整理后放在E-learning系统里提供给所有学生。

“经济学原理”这门基础课程需要为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和未来的其他课程对接,因此这门课的“中国化”可能是有限的,我会尽量用中国的现象讲主流经济学的概念,PPT上使用英文表述,方便学生之后阅读国外文献。我讲授的另一门面向高年级的课程则基本以介绍中国的情况为主。很多美国人编写的经济学教科书主要关注美国的情况,虽然经济有相通的地方,但我在课堂上会更注重讲解中国经济中的重要问题,在课后作业、考试中,也会以中国商业宏观经济的时事新闻为材料让学生做剖析。很多毕业后进入券商、银行做中国经济分析工作的学生反馈说,他们工作之后有时遇到问题还会翻阅当年上课的笔记,于是我后来也将课程的讲义编写成书,供大家参考。

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我在讲解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时候,会尽量设法跟听课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很多大一新生入学时可能对经济还没有概念,没有赚钱养家的经历,没有体会过真正的取舍和不得已,因此我需要基于学生们有限的人生经验来讲解。比如讲经济学主观效用时,我会讲消费主要是把钱用在购买体验,而不是购买物品上,因为体验可以在一生中不断回味、不断消费。讲行为经济学时,也会结合学生日常的决策问题,包括怎么做新年计划等,把这些基本概念跟他们的生活相联系。另外,我举例子时一般不会给学生讲他出生以前的事,开个玩笑说,对于年纪轻的同学而言,80年代跟三国是没有区别的,我会注重采用一些同学们亲身体验过、更有感触的例子。

讲述经济学家的故事

我在这门课上也会讲一些经济学家本人的故事。刚开始教书时,我认为讲经济学家并不重要,学生掌握理论即可,知道几个已经去世的外国人的名字并无意义,而且我希望避免在学生心中树立所谓的权威形象。但是上了三、四年课之后,我觉得这个想法有点问题,因为任何学问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学生学习不仅是学理论,他也要学怎么做人。有时年轻人是需要“偶像”的,希望课本上的这些人是有血有肉的,能激励他去追求一些东西。我当年读本科时,一开始经济学课程学得并不出色,但搜罗了很多经济学家的个人八卦、奇闻轶事,在之后的求学历程中,当我遇到难以逾越的失败、挫折之时,反而是这些人的故事在激励着我。

所以现在课上讲到比较重要的概念、理论的时候,我会介绍一下相关的经济学家和他们个人的故事,一个学期的课程中总共能介绍六、七位,时间跨越十九世纪到今天,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人之中找到自己的“英雄”。


以上是我在“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所思所感,在之后的课程建设中,我也希望能找到更多高效方式开展师生互动,通过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这门优质课程更进一步。


文章来源 | 复旦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