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中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在相辉堂隆重举行。为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开学典礼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院898名本、硕、博新生通过现场和观看直播的方式共同参加了开学典礼。
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陈诗一教授致辞,以下为致辞全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召开经济学院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经济学院党委向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启了一段崭新的求学征程。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拥有同样的名字,那就是复旦人、经院人!
2020年,新冠疫情,不期而至。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这里相聚。但危机同时也带给我们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受到疫情的影响,经济学院的老师们开始迅速融入到线上教育的浪潮中,就连退休返聘的教授们都迅速学会了如何录屏,如何直播。课程内容一如既往地严谨、严肃,但形式却变得丰富灵活,这是融合教育、翻转课堂的一大进步。而这种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的精神正是经济学院历史中最鲜活的脉络。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复旦大学成立的商科与1922年成立的经济学系。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复旦经院人始终心系国家,求真务实,将“问题导向、知行合一,经世济民、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为中国经济学科增光添彩。
今年12月即将度过百岁生日的张薰华教授,就是经济学院发展腾飞的见证者。张薰华教授于1921年出生,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复旦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上海经济学会副会长。他的研究生涯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和实务做出了巨大贡献。80年代初,张薰华第一个发文指出《资本论》中的笔误和计算失误,轰动学术界。这一研究充分说明,用马克思一贯坚持的科学精神研究马克思著作,才能真正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此同时,他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致力于为解决现实问题出谋划策。1984年,张薰华成为国内第一个提出“土地批租”问题的学者。几年后,上海首开先例,批租出虹桥开发区26号地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说,后来“土地批租”成为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普遍形式,皆始于此。
在经济学院,不仅有实事求是、心系国家的老师,更不乏蓬勃成长、风华正茂的学生,用他们在经院学习到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与态度,挖掘自我价值,在校内外舞台上展现着属于经院人的风采与气魄。比如,2013级财政学专业本科生杨斌虎,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党支部副书记,毕业后放弃上海的高薪工作,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回到家乡宁夏,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镇党政办副主任、五里墩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斌虎学长寄语学弟学妹:“希望大家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去,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件事,尽可能地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将“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传承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属于自己的贡献。”经济学院的精神气质在一代一代的教师与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和发扬。现在我们迎来了2020级的新鲜面孔,也迎来了更多的变化和挑战。在此,我对各位新生提出以下三点期待:
第一,志存高远,心系国家。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有价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新时代的经院人要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不懈奋斗,方能使人生有意义而不虚度。
第二,不畏艰难,目光长远。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挑战,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每一次危机视为自身转型发展的机遇,在困境中补齐短板,在磨练中坚守初心。
第三,踏实自律,全面发展。大学是自由的,因此也更需要同学们能及时调整好学习的心态和方法,保持学习的自律,学会平衡和分配时间,挖掘自己的潜能。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经院人有大格局、大气魄,也有在微观之处钻研的细致耐心。期待你们,梦想从此起航,为经济学院的名字赋予崭新的意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