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孙立坚教授接受《新财经周刊·财经风云》采访

  • 发布时间:2004年03月09日浏览次数:

 

[新闻] 孙立坚教授接受《新财经周刊·财经风云》采访

 

 

中心教师孙立坚教授于3月6日接受了《新财经周刊·财经风云》的专访,就中国外贸依存度作了精彩分析。下面是详细报道:

 

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达到60%以上,是否过高?这是近来国内外的热门话题。本期《新财经周刊·财经风云》刊登的主打报道是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孙立坚教授撰写的文章,主题为《透视贸易依存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工贸易挑战可持续发展》。这是孙教授在去年以来做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专为本报撰写的。

  记者还就此话题对孙立坚进行了专访。

  问:孙教授,你怎么会想到做贸易依存度的研究的?

  答:去年国外有大量关于"中国通过贸易输出通缩"的指责,我们开始收集中美、中日贸易的资料,就从那个话题开始,切入了中国贸易依存度的研究。我们发现,中国之所以被指责输出通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加工贸易占的比重太大。再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入手分析,发现进出口贸易总额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觉得很吃亏,因此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感到有必要深入下去进行跟踪研究。

  问:根据你的研究,为什么会出现加工贸易比重过大的贸易结构呢?

  答: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环境恶劣,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企业通过抬高价格增加利润的方法已不能适用,只能通过缩减成本来保证利润,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就成为加工贸易的首选地,同时加工贸易风险小,跨国企业何乐而不为?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对劳动力技术水准要求低,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能缓解中国就业压力。因此,加工贸易不是单方面的选择,而是双方需求的巧合。

  问:关于中国贸易依存度是否过高,各界也是存在争论的,你怎么看?

  答:我坚持这样的观点---现在的贸易结构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不利,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不利,对高级人才的培养不利。中国企业长不大,很大制约因素就是加工贸易比重过大。

  问:你在文章中写到了政策建议,如培养大企业、唤起内需、改革金融体制等,作为研究金融证券方面专家,你对金融改革有什么看法?

  答:银行改革过去有不足,因为我们是把实体经济的改革模式套用到金融改革上,于是到处补漏洞,不行就停止,所以许多改革都不到位。银行最重要的是发挥它的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把钱投到应该投的地方。放眼整个资本市场,其实也是这样,就是要发挥好资源配置功能,而不在于形式,不要人家搞几个市场我们也搞几个市场,人家有三板市场我们也去搞三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