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暨《深圳奇迹》新书首发式举行

  •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30日浏览次数:

"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从一个人口3万、两三条小街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从一座历史文化底蕴不足的城市,发展成为创新创客云集的摇篮,深圳可谓高度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华。

4月20日,“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暨《深圳奇迹》新书首发式在深圳南山区中国华润大厦B1发布厅举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携新书,与张五常、高尚全、樊纲、海闻、唐杰、杨燕青等重磅嘉宾联袂出席,全方位探讨大湾区与深圳发展的未来。此次活动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孺子牛研究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东方出版社、新浪财经、前檐书店联合主办。首发式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0名观众集聚一堂,聆听了多位经济学界重量级嘉宾的真知灼见,过程中多次由于嘉宾提出的观点引发全场观众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嘉宾演讲结束之后,观众积极提问互动,针对演讲内容与嘉宾深入交流讨论,现场掌声雷动,气氛热烈。

 

40年前,深圳人口仅33万,只有几条像样的马路,最高楼只有3层……

今天的深圳,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100米以上摩天大楼近1000栋,100%城市化……

40年间深圳诞生了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这样评价深圳: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圳也迎来了自己40周岁的生日。深圳发展的历程高度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华。深圳为什么可以做得到它今天的成就?深圳的转型为什么如此成功?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团队在《深圳奇迹》一书中从深圳的地理环境、政策支持到产业、金融、转型等,全面解读深圳的成功经验。《深圳奇迹》的出版,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深圳今天的格局来自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同时也为深圳未来的发展厘清了脉络。深圳是中国改革发展绝佳的案例,在现实当中不仅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更是有着极佳的指导意义。

 

作为《深圳奇迹》一书的主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用凝练的语言讲述了《深圳奇迹》一书的思想、故事以及背后的深意。他以“深圳还需要是特区吗”进行发问,他强调特区是有效、长效的屏障和防火墙,可以让无形之手回到自己的位置。深圳是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分管最密集,产业链最完备的一个地方。如果我们了解深圳今天的格局背后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是特区屏障给予深圳的,深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珍视屏障给深圳创造的独特的营商环境。特区不需要成为直辖市,特区特在知识、创新和科技,保持特区的定位和概念,可能才是深圳真正的未来,也是《深圳奇迹》一书认为的最重要的核心方向。

 

在4月20日《深圳奇迹》一书的首发活动中,张五常、高尚全、樊纲、海闻、唐杰等嘉宾也都做了主旨发言,共同探讨“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

 

▲张五常:深圳的未来将超越硅谷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在主旨演讲中,首先做了两个预言:第一个预言是中国未来必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心。第二是深圳的未来不仅将超过上海,还要超越硅谷。他的发言立足深圳同时也放眼于整个中国,思考中国在全球和未来的背景下,如何定位自身。在谈到中美贸易的摩擦时,他认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零关税。张五常教授认为人民币和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对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必然要走的一步,但前提是中国的货币需要有锚,这个锚是什么?张五常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高尚全:“忧患意识”企业才能立于不败

90岁高龄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教授在演讲中从”过紧日子”这个话题切入。他认为,紧日子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带头,要限制公权力,要坚持走法定的程序,过紧日子跟消费扩大不要对立起来。同时,企业需要有过紧日子和苦日子的忧患意识,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在演讲的后半程,高尚全教授谈到了“两个中心”的问题。所有制中心和竞争中心是镜子的两面,需要用竞争中心的方法,最终实现所有制的中心,两个中心是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核心。同时如何应对全球范围内发生的贸易摩擦,应对国有企业的补贴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也包括美国,办法就是处理好所有制中心和竞争中心的关系。

 

▲樊纲:“自主创新”才是深圳乃至中国的未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教授结合深圳经验,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四点看法。一是从增长的模型来看,如果资本和劳动是硬件和有形的要素的话,技术和制度应该是软件或者是无形的。这种模型非常好地分析了深圳过去40年的发展。二是比较优势,以制作业为例,美国的经济学家 认为制造业非常的重要,欠发达国家如果没有经过制造业的过程,永远不能进入到全球贸易,使收入水平达到比较高的阶段。我们的制造业非常重要,这里还包括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接的基础。三是后发优势,这与内生增长和知识存量,学习模仿相关,也跟今天中美之间,中欧之间讲的技术转让相关,这也是深圳过去二十年的宝贵经验。樊纲教授第四点谈到,深圳和中国要走向未来,中美贸易摩擦要有解决方案,中欧也要有解决方案。他给出了两个步骤,由学习和模仿到自主创新。目前中国走到数字贸易和数字经济前沿的阶段,依旧需要深圳探索经验,和中国一起找出解决之道。

▲海闻:教育和医疗或将创造深圳未来新的奇迹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海闻教授在“深圳还应创造什么奇迹”的主旨演讲中认为,社会科学也是科学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过去深圳的经验很大程度靠营商环境,这个经验在未来依旧有用,尤其是在教育和医疗领域。深圳过去在制作业和数字化两方面已经站在了中国的前沿,甚至站在全球的前沿,但是在教育和医疗领域,竞争才刚刚开始。深圳有很好的机会,但深圳不是必胜的。他呼吁政府将未来的教育和医疗的制度环境做好,才可以在未来的服务业中站在中国和全世界的前端,继续创造深圳新的奇迹。

 

▲唐杰:“阶层效应”和“平台效应”是深圳奇迹的重要源泉

原深圳市副市长、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教授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圳靠的是阶层效应和平台效应,这是深圳奇迹的重要源泉。关于深圳成功的具体经验,唐杰教授总结为:第一,深圳在84年、95年、2000年、2013年有四次大的变动和四次危机的调整,聚集到扩散,再聚集再扩散,不断变动的产业外迁的过程。不在深圳的人没有这么深刻的体会,也无法体验到这种动能。第二,从数据的角度解读深圳的国有企业是如何定位的,深圳在这方面的经验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第三,深圳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链。第四、深圳的创新以样本企业来看,超过了美国的平均水平,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是深圳重要的特色。第五、唐杰教授认为政府要做的是补齐产业链最缺的一点点小的环节,例如4伏电机的磁性材料的引导性扶持,例如制度和法规的制定。最后一点是保持创新和湿地效应。法治是基础,企业是主体,政府是保障,深圳作为大城市,而且是创新的大城市,周边可以有诸多的服务业和制造业,这一点上,深圳有可能是N个剑桥的结合体。

 

六位大咖演讲结束之后,主持人杨燕青对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简短的总结,无论是张五常教授指出的深圳优势及金融改革、还是高尚全教授指出的紧财政扩消费、樊纲教授指出的制度与技术进步、海闻教授指出的发展教育与医疗、唐杰市长解读的深圳发展经验、以及最后张军教授分析的“特区”称谓对于深圳发展的重要作用,主持人杨燕青都进行了精准的分析与总结。最后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深圳的发展奇迹,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深圳地理上毗邻香港,紧挨擅于工业制造的惠州、东莞,“特区”作为一道屏障又为深圳创造了独特的营商环境,充分的市场自由和规范的管理环境使深圳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高新技术产业云集于此。今年2月18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作用十分突出。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是港澳地区与珠三角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支点城市。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城市的引领者,深圳需对标对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继续发挥其知识、科技和创新优势,同时补齐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开创更好的未来。深圳未来城市的发展,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次有效探索。深圳的发展本身是一个奇迹,张军教授主编的《深圳奇迹》从多个角度阐述了深圳发展的历程,首发式各位嘉宾的演讲更是对深圳发展多方位的精确分析。这次《深圳奇迹》的首发式不仅是让大家了解了《深圳奇迹》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认识到深圳经济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深圳的发展模式给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更多可能,《深圳奇迹》则阐述了这种可能的有效性。通过这次首发式,希望《深圳奇迹》被更多的人了解,成为大众了解深圳的一本指南。

 

张军院长现场签名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