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经济学界最高荣誉的颁奖盛典——“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十八届颁奖礼暨中国经济学发展七十年高层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织书记、经济学教授陈诗一从新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江小涓手中接过荣誉证书。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江小涓为陈诗一教授颁发荣誉证书
这是陈诗一从事学术研究二十载收获的诸多荣誉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仅因为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更重要的是历届孙冶方奖的获奖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创新、为构建经济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成果代表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前沿的最新成果,也代表了不同视角下中国经济研究各领域的最高水平。
▲陈诗一教授与陈登科博士获奖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张卓元、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新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江小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原司长郭克莎等嘉宾出席活动。
▍聚焦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创新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事学术二十余载,陈诗一始终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其研究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主要从资源要素配置和减排,从效率分析和生产率评估等视角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问题进行解释和预测,为政府和企业有效进行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陈诗一教授与陈登科博士合著的获奖论文《中国资源配置效率动态演化—纳入能源要素的新视角》(发表于201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为研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创新性视角,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具备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正是孙冶方奖精神的最佳实践。
获奖论文发现:
虽然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但资源配置效率仍然低下,资源配置扭曲导致1998—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42.7%;2003年后的重工业膨胀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资源配置的扭曲程度,危机冲击期间中国资源扭曲程度比其他时期高12%,然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资源配置扭曲程度有所下降;基于“反事实”策略对资源配置扭曲的分解显示,地区间与部门间的扭曲可以解释总扭曲的51.6%与48.4%,资本、劳动、能源要素扭曲对总扭曲的贡献率分别为43.8%、21.2%与36.1%。研究结果指出,能源扭曲逐渐超越资本扭曲,成为中国资源配置扭曲的首要贡献者,亟待关注。
江小涓在评价陈诗一教授的获奖论文时指出,文章基于我国能源投入增长快、消耗大这个事实,把能源要素创新性地引入到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模型,从边际上拓宽了资源配置理论研究的界限,指明要素市场依然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尤其要通过能源价格改革来矫正能源要素配置扭曲。
▍深耕绿色金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绿色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货币资金优化配置的重要抓手,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陈诗一表示,“绿色金融根本之处在于将金融服务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金融服务诸业态之中,进而形成有别于传统金融发展的新服务、新工具和新模式。”作为国内绿色金融领域领军人物,陈诗一于2018年牵头成立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立足于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深耕绿色经济金融领域。
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表示,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充分发挥长三角优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做好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
陈诗一表示,绿色金融在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政府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绿色投融资上的力度和深度,运用市场的手段推动货币资金合理配置到低碳、绿色、节能的可持续产业和区域中,通过“政府+市场”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最终推动整个区域的高水平分工合作与高质量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2018年,由其领衔研究的《长三角城市绿色金融竞争力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长三角城市群理应率先发展绿色金融,运用金融杠杆加快生态环境治理进程。2019年上海论坛期间,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再度发布《绿色金融助力长三角绿色发展》报告,为长三角示范区统一绿色金融政策和标准体系,以更好发展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一体化提供重要参考决策。陈诗一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展绿色金融既是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将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来源:复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