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7日上午,第18届复旦大学与韩国全南大学联合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主办,全南大学区域发展中心协办。论坛主题为“迈向可持续与创新发展”,来自中韩的六位学者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会分为两个议题,分别是“绿色经济”和“技术与发展”。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为研讨会致欢迎词。陈老师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表示复旦与全南友谊长久,此次到访宛如清风为上海的漫长夏日带来了凉爽和惬意。复旦经院将于今年迎来建院40周年庆典,期待与会学者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共同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与政策研究贡献智慧。
议题1:绿色经济

复旦大学王之副教授分享的题目为“Greening along the Slope and Resource Reallo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Grain for Green Program”。该研究整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与县级社会经济面板数据,运用交错双重差分与事件研究法系统评估了中国退耕还林项目对森林增长与农业生产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该项目显著促进了陡坡地区的耕地向林地转化,贡献了2000至2010年间中国丘陵地区净森林增长量的24.26%。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并未以牺牲粮食安全作为代价,反而通过推动农业资源从低产坡地向高产平原地区的重新配置,显著提升了县域粮食产量。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成效依赖于两大关键条件:充足的平原耕地资源作为迁移基础,以及地方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上的配套投入。该研究不仅证实了生态修复与农业发展可协同推进,也为全球面临类似挑战的地区提供了“中国经验”。

全南大学曲婧瑜博士后分享的题目为“Does Energy Factor Misallocation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Total Factor Carbon Productivity?”。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全球能源错配指数,并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度全要素碳生产率,深入剖析了能源资源配置扭曲对碳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证实,能源错配是拉低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并且能源的过度配置与配置不足会对全要素碳生产率产生差异化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后,随着全球碳市场(如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等政策工具的推广,能源错配的负面效应呈现减弱趋势。这一发现表明,在追求绿色技术突破的同时,优化能源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实现全球低碳转型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南大学Alan Dixon Brown研究员分享的题目为“How 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Renewable Energy Aid Shape Grid Electricity Access and Quality in Sub-Saharan Africa”。该研究基于详实的非洲民意调查与民主治理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形式的民主问责与可再生能源援助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电力可及性与可靠性的影响。研究揭示,垂直问责(政府对民众负责)是提升电力接入与供电稳定性的积极因素;然而,水平问责(政府内部制衡)可能因决策流程复杂化而引发“制度僵局”,反而不利于电网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可再生能源援助并未有效改善主干电网的覆盖率,这说明其投资可能更多集中于离网项目。研究建议,国际能源援助必须与受援国的治理结构改革深度结合,并实施差异化策略。
议题2:技术与发展

全南大学Jaehee Hwang副教授分享的题目为“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ourism Spending: A Big Data Approach”。该研究运用信用卡消费与移动GPS等行为大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精准刻画了韩国国内旅游支出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空动态演变。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和时空加权回归模型,研究揭示了旅游消费强劲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驱动因素的地区异质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OVID-19大流行导致旅游复苏模式呈现显著的“局部化”与“碎片化”特征。因此,研究认为地方政府在借助旅游业应对人口危机时,必须树立“空间思维”,制定能够有效引导和利用空间溢出效应的旅游政策。

复旦大学奚锡灿副教授分享的题目为“The Fertility Race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ocial Norms”。该研究构建了一个内含社会规范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为解读东亚社会(如韩国、中国)在经济腾飞后面临的低生育率挑战提供了新颖视角。研究核心论点是:技术变革迅猛提升了女性工资水平与劳动参与率,而强调“女性为主承担家务”的传统社会规范却变化迟缓。二者变化速度失衡显著提高了生育成本,迫使年轻家庭在育儿分工上做出高成本、低效率的妥协,从而强烈抑制了生育意愿。政策模拟结表明,针对女性的育儿补贴虽能在短期内提振生育率,但会固化不平等的分工模式;而补贴男性育儿则能从根本上加速社会规范向性别平等方向演进,从而实现更可持续的长期生育率回升。这一发现为面临“未富先老”挑战的经济体指明了可能的政策方向。

复旦大学章逸然助理教授分享的题目为“Market Contraction and Innovation Divergence: The Impact of the US-China Trade War on Chinese Innovation”。该研究将中美贸易战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系统考察了外部市场收缩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创新行为。研究借助文本分析技术构建了专利相似度指标,发现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不仅显著抑制了中国企业的创新强度,更降低了中国企业技术研发方向与美国市场的契合度。具体而言,美国进口关税每上升10个百分点,会导致中国企业专利申请量下降约10.88%,其技术与美国近期专利的相似度也下降约2.58%。量化模型进一步揭示,创新方向的战略性转变驱动了后续对美出口下降幅度的14%。这表明在评估贸易冲突的长期影响时,企业创新方向动态调整是一个至关重要却常被忽视的传导渠道。

讲座期间,参会师生积极提问,热烈讨论,获益良多。
撰稿 | 王子方
摄影 | 崔 怡
编辑 | 朱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