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8日,CCES Workshop on Trade and Economic Geography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714会议室举办。本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办,聚集了来自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海大学的学者。与会者围绕城市空间、贸易和区域发展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度讨论。
讲座由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王之副教授主持,她对Donald Davis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教授在城市经济学领域开创性的学术贡献。

哥伦比亚大学Donald Davis教授分享的题目“Segregation, Spillovers, and the Locus of Racial Change”。文章通过构建包含空间距离网络的离散选址模型来理解种族社区形成和演变过程,并基于1970-2000年间超过100个美国大都市的细颗粒度数据研究种族隔离问题。研究发现,不同种族居住决策并非只受社区内部少数族裔比例的影响,附近区域种族构成也很关键。传统“种族引爆点”理论并不确切,实际中,城市内部少数族裔社区多以聚类形式出现,社区扩张也多在种族聚类区边界上发生。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关注空间维度。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王之副教授分享的题目为“Place-Based Affirmative A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该研究首次评估了中国最大的平权教育政策——“协作计划”对大学入学、学业表现和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影响。基于全国范围内大学招生数据和毕业生调查数据,文章发现该计划降低了四年制大学入学门槛,但主要惠及来自农村且社会经济背景较好的学生;此外,因计划入学的边际学生在大学学业和就业上面临劣势。基于这些发现,研究指出仅仅通过调整招生配额难以解决地域间教育不平等问题,需要加强弱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质量。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吴建峰副教授分享的题目为“Go with the Rai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Geograph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China”。他与合作者的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持续西移对过去40年中国农业产业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采用边界断点设计的方法,发现这一自然界限的迁移,使得一些原本不适宜农作物种植的地区变得具备种植条件。然而,那些依赖农作物生产的农业企业主要选择迁往新近适宜且设有产业园区的地区。这一异质性特征表明,第一自然条件的长期变化对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并非自动发生,而是依赖于诸如公共投资等关键的互补性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王欢欢教授分享的题目为“The Invisible Barrier: Judicial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Firm Transactions”。该研究基于2014-2018年法院裁判文书和企业交易数据,探讨了司法系统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及其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法院在审判中偏袒本地原告,导致非本地企业在诉讼过程中面临更高的成本。这种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显著减少了本地企业的跨区域采购,尤其是合同密集型行业。进一步分析表明非本地企业在特定城市输掉官司后,其在该地的交易量会显著下降;反之,赢得官司则可能增加与该地其他本地企业的交易。这些发现揭示了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无形壁垒”,对跨区域商业活动构成了不利影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刘宇副教授分享的题目为“Forced Openness, Tea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istorical China”。该研究深入探讨了19世纪自由贸易对经济发展这一重要且富有争议的议题。作者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考察了中国被迫开放后茶叶贸易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这种被迫的贸易自由化显著促进了中国适宜种茶地区的经济增长,并纠正了茶叶种植资源的错配问题。颇具反讽意味的是茶叶象征和谐与和平,却意外地间接促成了战争,并由此开启了中国参与19世纪全球化的自由贸易进程。这项研究为现有关于自由贸易影响的文献提供了新的证据,更丰富了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维度。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章逸然助理教授分享的题目为“The Impact of the Trade War: Divergence in Chinese and U.S. Innovations in the Post-Conflict Era”。这项研究旨在探讨中美贸易战对中国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区别于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贸易战的短期效应,本研究更侧重于创新数量和方向等长期企业动态。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基于双重差分法发现贸易战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和中美创新之间的相似度。具体来说,出口关税每提高10个百分点,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下降7.07%;出口关税每提高10个百分点,中美专利相似度下降3.74%。为了解释这个变化,本文还构建产品功能异质性模型来量化创新方向变化对未来出口量的影响。量化结果显示研发调整导致对美国出口销售额减少了6%,其中研发方向的改变对此下降的贡献达到28%。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戴天然助理教授分享的题目为“Ethnic Neighborhoods and Assimilation: Evidence from Full Count Historical Census Data”。这篇文章利用1900年至1940年间的美国历史普查数据,通过比较不同年龄跨县搬迁的兄弟姐妹,研究了族裔聚居区对移民融入(体现在成年后职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族裔暴露度越高,移民成年后职业得分越低;然而,当控制家庭固定效应后,童年时期在族裔社区的居住对成年后职业得分产生了4%-5.5%的正向影响。研究还发现了族裔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对意大利裔和俄罗斯裔群体的积极影响相较其他群体更显著。

复旦大学的王龙老师、李睿老师、上海大学的曹晖老师、香港科技大学的饶德宇老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得到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复旦大学城市经济研究所和复旦大学房地产经济研究中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