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下午,第26期公共政策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讲座由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RICE)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联合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文少卿副教授,报告题目为“何以中国:以分子考古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钊教授主持,奚锡灿老师、兰小欢老师、刘志阔老师、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文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考古学就像法医学,讲究依据确凿的证据作出判断。而分子考古学,就是用定量和微观的方法,来进行考古。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的基于形态学的描述性、宏观的考古方法主要方面。随后,文老师介绍了分子考古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依次是分子克隆、PCR和高通量测序。这些技术上的进步使得分子考古的研究结果更为可靠。接着,文老师介绍了分子考古学的两大方向:古基因组学和同位素方法。其中,古基因组学包括古DNA、古RNA、古蛋白质和古脂肪酸。这可以帮助我们研究人类起源和历史,古病原菌的进化等重要问题。例如,研究发现,约7千到8千年前的人类体内古脂肪酸中,有相当浓度的DHA,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会进行深海捕捞。类似地,同位素方法可以反映当时人类的迁徙轨迹、营养状况等信息。例如,氮同位素可以反映饮食当中的蛋白质摄入量的高低以及是以植物蛋白还是动物蛋白为主。进一步,文老师详细阐述了分子考古在古西域、河西走廊和古长安城的考古中的应用,通过跨学科研究揭示了这些地区人群的来源、迁徙、融合以及文化交流的复杂历史。最后,文老师还特别提到了分子考古在确认烈士身份中的应用。烈士遗骸是历史的见证,是革命精神的载体。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争的影响,许多烈士的身份和事迹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分子考古技术的应用,为寻找烈士亲属、还原烈士生活状况、讲述烈士故事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