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RICE年度论坛:中国经济会陷入债务通缩吗?

  •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19日浏览次数:


2024年初,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以“中国经济会陷入债务通缩吗?”为题召开了年度闭门研讨会。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教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王永钦教授、章元教授、兰小欢教授、许志伟教授、章奇副教授、吴建峰副教授、奚锡灿助理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刘亮出席会议,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晏副教授主持。

张军老师首先高屋建瓴地总结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特征。目前,西方媒体大肆宣扬中国经济已接近或达到巅峰(Peaking China),许多国内企业家也在出走外国。在此背景下,政策上也在进行调整:从原先强调供给侧改革,转向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相结合;从原先强调跨周期调整的货币政策,转向逆周期和跨周期的货币政策相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特别强调,非经济政策要统一到经济政策的方向上去。

许志伟老师基于债务通缩理论探讨了相关对策。企业利润下降将增加企业的违约风险,致使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收缩,企业因此主动或被迫抛售资产。抛售资产会导致资产下降,这会对其他正常以资产抵押形成的信贷产生收缩效应。以上这种金融外部性,会放大经济波动,形成恶性循环。他在调研时也发现,即便在经济不景气时,进出口企业仍可以用外贸货物作为抵押向外贸代理商获得流动性。若出口商违约,外贸代理商能将抵押的商品卖给海外进口商,将商品变现。这类供应链金融创新手段能一定程度缓解债务通缩压力。

王永钦老师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的断崖式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的信贷扩张导致到期的应付利息过高所引起的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净值下降,进而影响了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他也同时指出,处理债务问题有两个途径:债务核销和结构性改革。如果中国要进行结构性改革,需要找到新的创造信用的抵押品,避免过度依赖房地产。中国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土地和房地产作抵押品的,这类抵押品与企业内在价值本身无关,阻碍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也加剧了抵押品短缺问题、带来房地产泡沫和金融风险。美国80%之上的信用创造是以企业的未来现金流(cash-flow)作抵押,而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信用是用资产作抵押的。金融结构的这个“大转型”(great transformation)可能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历史上,美国花了60多年的时间才转型到了目前以未来现金流作抵押的金融体系,中国可以加速这个过程。

章奇老师指出,虽然经济波动、资本出逃等并非新现象,但之前经济很快就恢复了,并未出现整体宏观经济信心不振的现象。与以前相比,当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策的频繁变动和不同政策之间的协调和一致性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对产权保护的力度和连续性要进一步加强,以及在经济安全和非经济性国家安全之间需要寻找一个更佳的平衡点。尤其是最后一点,他认为,政策制定者对安全问题强调的内容和采取措施的方式,会对投资者的信心以及对市场走向的预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化、公开和透明化的方式,来加强投资者对政策的理解并解除其疑虑。他也强调,要进一改变市场目前预期不强的状态,需要进行更多的市场化改革。

兰小欢老师指出,当前CPI不振与其核算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在宏观层面仍然存在商品和服务的双轨制,服务领域的价格并未在价格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他还提出了“广义财政政策”的概念,认为部分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外汇管理局等,甚至社保体系中养老金的统筹,都可以被纳入到“广义财政政策”的框架。我们讨论财政政策时,应关注在广义财政投入下,各级政府对资源的使用及其产生的后果。

罗长远老师表示,现代经济增长中,资本、大企业、大国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趋势下,民粹主义的兴起将进一步推动逆全球化,那些更支持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小国也逐渐式微,因此逆全球化可能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作为贸易大国、金融小国的中国,面对因供应链重组引发的信贷紧缩,将会迎来巨大的挑战。同时,考虑到明年多国的选举,美国“芯片四方”、IPEF等不利于中国的供应链布局,我们面临的挑战将会变得更加严峻。

陈钊老师认为,当前经济问题是结构性的,而非周期性的。我们需要意识到,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应归功于政府维护市场,而不是政府干预市场。我们应将重点放到产权保护和法治建设上,尊重市场的力量、尊重民营经济。市场本身就可以产生诸如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创新,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过度的“计划指导”模式,反而会影响市场对经济的预期,扼杀创新的机会。

章元老师从内需下降、外需不确定性、房地产下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人口红利减弱等五个方面讨论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认为要认真执行“先立后破”的原则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建议通过更好地发挥市场力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高效率的企业获得更多资本以更好地稳增长。

奚锡灿老师引用了《资本的秘密》一书的观点,强调了产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以此解释了中国对土地的依赖。他指出,相对于其他资产,中国城市的房地产是界定最清楚和最受保护的资产类别,因此城市的土地和房地产自然成为了经济的“锚”。他还提出,虽然科技产业有可能替代土地作为经济的新“锚”,但科技创新更依赖于产权制度的完善,实现这一转变并不容易。

刘亮老师认为,内地与沿海地区陷入债务问题的原因存在差异。内地的主要债务问题源于地方政府依赖土地销售来偿还债务。近年来房价没有继续高速上涨,城市土地销售困难,因此出现了债务危机。沿海地区的债务问题源于地方政府依赖企业税收来偿还债务,然而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外迁,也随之产生了债务危机。所以针对地方政府的“化债”方法上要有差异,中西部地区需要更加注重在房地产价格下跌过程中如何引进企业获得可持续财政收入来源的方式;东部地区则是如何支持企业发展的问题。

吴建峰老师引用了印度前央行行长对印度经济的评论,表明中国在基础教育投入和放权地方政府等成功的实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视野。

最后,张晏老师总结了本次论坛的主要观点,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智库2024年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