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预期与中国宏观经济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

  •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0日浏览次数:

2024年11月30日,第二届预期与中国宏观经济学术研讨会在杭州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RICE)、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学术月刊》、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PRIM)合作主办。本次研讨会荣幸邀请到李善同、刘守英、钟晓敏、龚六堂、姚树洁、张军等中国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知名专家,还邀请到邬介然、沈吉、陆明涛、许志伟、奚锡灿、刘贯春等优秀青年宏观经济学者齐聚一堂,与浙财师生和复旦校友深度讨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管理策略。研讨会开幕式由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罗俊教授主持,主办方领导浙江财经大学郑亚莉副校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张军院长、学术月刊沈敏编审做开幕致辞。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徐奇伟、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徐丽玲、副院长王岭和邓晓军等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会议。

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教授致辞表示,浙江财经大学将进一步推动预期与中国宏观经济学的人才梯队建设和学术成果激励,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致辞时回顾了预期与中国宏观经济学术研讨会的发起过程,介绍了本届大会标识“沪杭弄潮,星汉相‘预’”的构思与设计灵感,并期待学界为中国宏观经济学的预期理论研究不断拓展新的视野。《学术月刊》编辑部沈敏编审致辞时介绍了《学术月刊》办刊特色和“当代中国经济研究”国家首批重点专栏建设的进展,并期待与会知名学者与青年专家共同推动原创性的当代中国经济研究。

一、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环节由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罗俊教授主持,共6位中国宏观经济学界的重量级学者受邀做了精彩深入的主旨报告。

第一场:解读宏观经济形势

1 李善同: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李善同研究员发表了题为“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主旨演讲。她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深入讨论了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在近40多年的演化过程,探索了三次产业价格相对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从而探索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她指出,制造业使用第三产业产品占比小于第三产业使用制造业产品的占比,原因在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更快,使制造业产品相对价格下降,而服务业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她建议,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下,今后加快提升服务业生产率对保持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2 刘守英:转轨、修复与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守英教授发表了题为“转轨与修复”的主旨演讲。他从传统发展模式转轨的角度,深入分析中国的经济挑战。他指出,“以地谋发展”模式的红利期已经结束,然而这一模式带来的成本却在累积,给国民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政策着力点应高度重视传统模式转变中的风险,以转型而非转轨保证平稳过渡和新旧动能接续。他认为,当前国家推出的一揽子列增量宏观政策调整有助于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但更重要的是切实贯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进一步的权利开放。他建议,要回到“转型”思维,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着力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重点防止经济收缩,提升企业家预期;以落实政府化债为重点加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建设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3 钟晓敏:化解宏观经济挑战关键是提振信心

浙江财经大学原校长钟晓敏教授的主旨演讲主题为“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的几点思考”。他指出,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总体目标,要积极破解当前宏观经济信心不足、预期偏弱的挑战。他分析了今年全国和浙江的经济增长和工业运行情况并建议,应对当前宏观挑战的关键是提振信心,具体要重视健全和完善社会保证体系;实现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别;健全法治,依法治国,使得短期政策变化符合长期制度稳定的需要;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和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动摇。

第二场:应对宏观治理挑战

1 龚六堂: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预期稳定,提升耐心资本投资

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光华管理学院龚六堂教授发表了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预期稳定,提升耐心资本投资”的主旨演讲。他回顾了近期财税体制和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中国经济一方面面临外部压力、就业压力持续增加,投资放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等多重挑战,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内需恢复、收入保持增长的积极信号。龚教授利用内生的贴现因子模型阐释了耐心资本积累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基于政府公共支出影响贴现因子的模型,他还进一步建议,应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改善社会预期。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回报份额还比较高,所以政府不仅应考虑生产性支出,还更应重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从而为提升社会信心提供更强助力。

2 姚树洁: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辽宁大学资深教授、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姚树洁教授发表了题为“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的主旨演讲。他回顾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演进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深刻关系,总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及实践效果,提出了高质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他建议,要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关系,要充分理解国外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及所必须采取的调节措施。他强调,要不断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之成为在国内可行,在国外可供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张军:需要有个新的概念框架来理解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现象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的演讲主题为“需要有个新的概念框架来理解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现象”。他指出,虽然表面上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是“总需求不足” 但这只是因变量,自变量却是“供给冲击”。他认为,供给冲击是这些年我们实行的政策大调整和经济经历快速转型的结果,它必然对经济造成原来稳定的商业模式消解和不确定性的系统性上升,而需求的收缩只是供给冲击的结果。他建议,深化改革的方向是释放更多资源给市场,提升生产力;还要用增量政策来缓解企业和劳动力内卷,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逐步完成正向调整,实现质的提升。

二、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环节由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长王岭教授主持,共6位中国宏观经济学界的青年学者受邀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

第一场:预期管理与经济转型

1 邬介然:宏观经济学中的预期与预期管理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邬介然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宏观经济学中的预期与预期管理”。他回顾了宏观经济学中的预期研究前沿文献,包括信息摩擦、预期生成机制、信息与市场机制、宏观政策与预期管理等最新进展。他认为,未来研究方向应重视利用微观数据解释宏观问题,利用跨领域和跨学科交叉提供新工具和新方法,从而在更复杂经济环境与结构模型下研究信息、预期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政策实施的机制与效果。他建议,青年学者应明确具体的研究方向,围绕重要问题,加强合作,对标顶级学术期刊,推动预期理论发展。

2 沈吉:基金在资本市场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沈吉副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基金在资本市场中到底起什么作用”。他首先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在中国股市“追涨杀跌”的行为及由此导致的股价短期过度波动问题。然后,他利用2010至2022年中国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数据数据库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持股基金的集中度越高、基金的长期持股倾向越长、持股基金的业绩排名压力越轻,均有助于减轻基金持股对于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他建议,要做大做强权益类基金,完善公募等机构投资者长周期考核,从而发挥专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有效定价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

3 陆明涛:人工智能经济学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陆明涛副教授的演讲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偏向与合作知识生产”。他分析了人工智能环境下的知识生产和技术偏向,构建了基于连接和人工智能的合作性知识生产模型,讨论了广义人力资本的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可行性。他建议,应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特别要努力构建人力资本偏向的人工智能技术进步范式,优化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收集、处理、交易和回报机制,建立广泛参与的创新与生产格局和共同分配的共享机制,更要推动产业政策充分尊重和发挥技术进步对合作知识生产的重要价值。

第二场:预期行为与政策效应

1 许志伟: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有利于放松企业融资约束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许志伟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信贷效应”。他回顾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历史演变,总结了国家加强地方债务监管和管理的主要脉络。利用2015年中国地方债置换政策构建的双重差分模型,他的实证研究发现,地方债置换显著增加了银行风险。机制在于,在《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充足率约束下,债务置换使银行配置更多风险贷款,从而放松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由此还促进了信贷资源优化配置,使得地方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2 奚锡灿:粮食安全、结构转型与福利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奚锡灿副教授的演讲主题为“粮食安全、结构转型与福利”。基于文献梳理,他指出对粮食安全政策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考察仍然不足。利用中国2005至2016年的县级层面社会经济数据和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他实证检验了中国“千亿粮”工程的政策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受该政策影响,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显著减少;其他农业投入则没有显著变化。为了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村福利改善的双重目标,中国应着力于提升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特别要重视土地配置效率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推广。

3 刘贯春:中国绿色转型——绿色信贷与税收优惠的政策组合效应

中山大学中观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贯春教授的演讲主题为“中国绿色转型:绿色信贷与税收优惠的政策组合效应”。他的研究立足“政府+市场”两部门耦合机制下的财政金融政策协同视角,系统剖析了绿色信贷与税收优惠政策组合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他通过构建两期动态投融资模型提出理论假说,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税收优惠显著削弱了绿色信贷指引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抑制作用。他建议,应构建财政金融联合共治框架,助力政策“靶向”精准发力;应形成“环境规制+绿色信贷+税收优惠”三位一体的政策组合,平衡经济增长与绿色转型双重目标;应多方发力疏解企业融资难题,赋能企业绿色转型动力。

三、论文报告

论文报告环节由复旦发展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烁博士主持。《新金融》杂志副主编、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高级经理刘能华博士致辞时表示,《新金融》致力于推动学界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理论建设工作,为持续优化金融支持体系提供前瞻性、引领性的理论思考,为资深学者、青年专家、优秀博士后共同参与中国宏观经济学的预期理论建设提供开放的理论平台。

接下来,大会安排了4位博士后、博士研究生报告投稿论文的研究成果,上海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的4位青年学者做专题评论。

1 唐成千:个人养老金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唐成千博士报告了论文“个人养老金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该研究利用2023 年 9至10 月匿名网络调研的获得的3860 份有效问卷,实证检验了居民个人金融素养对其养老金账户开通意愿、存缴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素养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的开通意愿正相关,与缴存意愿负相关。资金账户优势与个人养老金账户开通、资金缴存意愿均为正相关。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师张丽娜博士评论时指出,本文对金融体系服务养老制度设计与改革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参考。同时,本文应在样本选择、核心变量度量和释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阐释、实证方程设定、异质性分析、机制探讨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2 陈丹妮:预测分歧与长期利率的敏感性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陈丹妮报告了论文“预测分歧与长期利率的敏感性”。该研究利用1992年1月至2019年12月美国“专业预测员调查”数据库,实证检验了利率预测分歧对长期利率敏感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利率的预测分歧会弱化名义长期利率的敏感性,然而长期利率的预测分歧则会放大长期利率的敏感性。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郑博士评论时指出,本文为理解货币政策干预的效应提供了新颖的洞见。同时,本文应在概念辨析、控制变量、美联储利率与影子利率相关性上进一步改进。

3 孟秀兰:虚拟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创新资源配置视角的分析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孟秀兰报告了论文“虚拟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创新资源配置视角的分析”。该研究构建了虚拟集聚测量体系,并利用2013年至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虚拟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虚拟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金铭博士评论时指出,本文论证了虚拟聚集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学术边际贡献。同时,本文应在模型与假设设置、参考文献含义阐释、指标设定与分类、控制变量的文献依据、实证估计值的含义、工具变量选取与应用、稳健性检验的遗漏变量处理等方面需要全面加强。

4 陈良源:双重异质性下的政策沟通策略研究

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科研博士后陈良源博士报告了论文“双重异质性下的政策沟通策略研究”。该研究基于凯恩斯选美竞赛模型框架,分析了中央银行使用多个异质性公共信息进行差异化沟通的策略。研究发现,释放公共信息并非越精确越好,需要兼顾异质性主体解读公共信息的成本差异。其次,差异化沟通策略可以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最后,中央银行应根据公众对信息的理解能力、专家的比例以及公众与专家的差异,扩大两个公共信号之间的差异。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曹思力博士评论时指出,本文为中央银行在多个异质性公共信息进行差异化沟通的策略提供了理论阐释。同时,本文应加强目标函数设定、个体决策信息集、研究贡献定位、实证证据支撑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四、专著发布:《高级宏观经济学》系列专著进展报告

专著发布环节由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晓军教授主持,他高度评价了张军教授领衔、邓燕飞博士主创的《高级宏观经济学》系列专著对中国宏观经济学及预期理论的学术贡献,并期待专著早日付梓,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力。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校党委宣传部专聘副职(学术副部长)邓燕飞博士汇报了系列专著第1部《高级宏观经济学:数理基础与解析初步》。他指出,本书在分析范式上遵循古典模型和凯恩斯模型的理论渊源,在建模思路上强调由外生到内生或由单个内生到多个内生、由线性到非线性、由低阶到高阶、由离散到连续、由单一到混合、由无条件随机到条件随机、由完全信息随机到不完全信息随机。因而主体框架和结构脉络分为确定和随机两类理论模型,每类都是静态和动态两种,其中动态又有离散时间和连续时间之分,此为结构上的三个2,简称32。内容上又皆是三大主题:最优问题、均衡求解和比较分析,简称3。故内容结构上谓之323式。本书蕴含解释宏观典型特征事实的角度解析预期的发展演变(从非理性预期到理性预期再到有限理性预期),主要特色和创新之处在于将数学工具与经济学经典前沿理论相结合,建立知识分类、抓住关键差异、力求以旧带新,从而实现内容安排创新、内容区分创新、内容深化创新。他表示,本书的校稿工作已进入收官阶段,欢迎国内外宏观经济学领域的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中国宏观经济学的预期理论建设。

五、闭幕式

研讨会在思想碰撞和探索争鸣的热烈氛围中进入尾声。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罗俊教授做闭幕致辞时由衷感谢张军教授为推动预期与中国宏观经济学术研讨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他表示,本次会议凝聚了中国宏观学术界的顶级思想和前沿研究,为预期理论的深入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期待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继续以预期与中国宏观经济学术研讨会为品牌学术活动,为预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复旦平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石烁博士代表研讨会工作组感谢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鼎力合作,感谢《学术月刊》的倾力支持。他表示,在张军教授的推动下,预期与中国宏观经济学术研讨会为资深学者、青年专家和在校生提供了深入交流预期理论的高水平舞台,期待兄弟单位和经济学界继续关注和支持研讨会今后的发展,推动预期理论不断深入。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高度评价本次研讨会取得的学术贡献。他认为资深学者和青年专家同台交流前沿研究,为预期理论共同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在校学生的精彩报告进一步丰富了预期理论的研究内涵。他深情回顾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学术传承与优良传统,期待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也能够奋发有为,不断提升预期与中国宏观经济学术研讨会的品牌价值和学术影响力,为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做出更大贡献。

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王鑫鑫教授、李郑涛副教授、朱西湖副教授、纪云东博士、汪晓辉博士、冯阔博士、匡韩斌博士、董雪博士、郑万军博士、王泽荣博士等参与了研讨。大会还吸引了在杭多所兄弟院校的师生参会。

第二届预期与中国宏观经济学术研讨会最后在参会嘉宾大合影中圆满落幕!

文章来源: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