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晚,第40期RICE-CCES沙龙活动顺利举行,与会师生学习讨论两会精神,展望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老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教授,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寇宗来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兰小欢教授、刘志阔教授,王之副教授,奚锡灿助理教授、章逸然助理教授出席了会议。智库还特别邀请到三位特聘兼职研究员——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先生、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刘亮研究员、复旦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石烁博士参会。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晏副教授主持。
寇宗来: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需要政府贯彻二十大精神
寇宗来教授首先发言,他认为政府应更加积极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新一届政府强调要发挥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规划的蓝图。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实际已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为具体年度指标,实现今年的目标风险与机遇共存。有利的因素是新冠疫情对经济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影响已经将至低点,中国经济会在2023年享受基数效应的红利。不过,当前经济运行主要的矛盾是总需求不足,短期主要任务应是扩张需求,当前的财政、货币政策应需要更注重释放总需求的潜力。
刘志阔:财税政策将以更大力度促民生、争科创
刘志阔教授从税收和支出两个角度分析了财税体制转型。从税收看,减税政策的红利已被市场充分消化,减税空间已经到底,下一步应重点推进财政支出端改革。同时步,财政支出会聚焦民生和科创,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对市场进行舆论引导,增强自身沟通协调能力,从而稳定市场政策预期。
奚锡灿:扩大消费是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抓手
奚锡灿助理教授指出, 当前,促消费、扩内需是今年两会的热词。从中短期来看,我国出口增长压力大、投资边际回报低,因此消费对GDP的贡献更为关键。从长期来看,我们从人类科技创新史得到的一大启示是,活跃的消费是新技术和新发明涌现的重要推动力。然而,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消费占GDP比重仍然很低,这与我国收入分配偏向资本有关。为了扩大地方GDP,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给予企业很多优惠条件,但针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补贴则很少。因此,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支撑高质量消费的持续增长,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兰小欢: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将沉淀数据资源转化为生产力
兰小欢教授指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可以将沉淀在地方政府手中的数据盘活,还可以改善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因为产生了价值的数据就可以成为地方政府的资产。另外,中国在数据主权的保护上起步早,本土数据资源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再者,数据商业化需要构建数据交易体系,从而实现对数据的估值,促进数据要素流通。此外,还需要建设算力交易机制,激活掌握在政府和事业单位手中的冗余算力,充分利用好宝贵的算力资源。
章逸然:科技自主中提高新型体制的效力
章逸然助理教授强调在科创自主性提升中新型体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首先,健全新型体制需要平衡技术和项目的关系,技术的范畴广、不同技术的网络外溢性强,故而,开发国之重器的项目需要能有效盯住各类“卡脖子”的技术。其次,健全新型体制既要坚持自主创新,又要坚持引进吸收。不过,中国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卡脖子”风险也不同。这就需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的平衡兼顾。最后,高质量的原创成果不仅是以前没有的,而且会产生专业性和跨领域的巨大影响力。中国目前需要坚持科创成果具有原创性,更需要重视成果的引用、转化、迭代,从而充分发挥新型体制的关键作用。
章俊:应更积极地提振受预期落差影响的市场信心
章俊先生结合全球和国内基本面、政策面、市场面的情况,分析了预期落差对市场信心产生的重大影响。他指出,市场预期中国经济增速将维持在5%,但实现这个较低的预期水平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包括恢复消费增长、促进房地产投资反弹、稳定净出口、完成1200万新增就业等重大任务。另外,外部压力不容忽视,特别是美联储大概率会继续加息,持续加息必然导致美国经济预期转弱,所以外部需求收缩的风险在增大。对此,中国应更积极地提振市场预期,这需要在国内尽快推进消费、投资、净出口重新进入平衡增长轨道,对外特别要注意应对美联储加息带来的资本流动、外贸恶化和汇率风险。
罗长远:增强贸易国际竞争力需要新思路
罗长远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仍然巨大,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普遍减弱,这会导致外需收紧,特别是美欧市场自华进口可能会减少。另外,美国正在推动全球供应链重组,推动发达国家与中国脱钩断链。对此,中国增强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需要新思路,实现促稳提质。一方面应做强内循环,做大全国统一市场,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腹地。另一方面需要敏锐把握机会,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欧综合投资协定、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这样的框架中寻求新突破。
刘亮: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攻坚克难
刘亮研究员分析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面临的三个现实问题。第一,政策不确定性仍然突出,民营企业担心政策会出现重大变化,导致投资不足。另外,政策不确定性在中西部地区更为严重,导致投资吸引力不足。第二,政企沟通不畅,虽然国家一再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并颁布了大量文件,但是各级政府对政策的理解存在不小的差异,与企业的沟通可能也不够充分。第三,跨地区、跨部门的合作不足,中国地域差异巨大,导致政策统筹面临现实障碍。另外,不同部门的考核机制也存在异质性,导致行政执行效率低。为解决这些矛盾问题,国家需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制度,特别是继续减少行业进入壁垒,积极利用诸如数据资源这样的潜在资源,同时强调底线意识、风险意识。
石烁:产业政策要从关注数量转为关注质量
石烁博士分析了中国产业政策转型的过程,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政策更加关注质量。质量导向型产业政策要解决政策缺位的问题。例如,中国应当启动能源强国战略的设计论证工作,特别要强调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减少诸如核聚变产业中的进入壁垒。另外,质量导向型产业政策还需要兼顾生产激励和销售激励。例如,中国应在新能源汽车产能积分政策的基础上,补充销售激励积分制度,鼓励车企完成合适的销售目标,不断提高行业的市场化水平。
王之:生育政策需要考虑社会规范和思想观念
王之副教授回顾了中国人口增长态势,并结合最新研究分析了生育决策的影响机制。她指出生育抉择存在“跟风”现象,其他人的生育行为会通过从众心理或社会认同来影响个人的生育决策。社会规范对个人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相关政策要重点聚焦“榜样阶层”。决策层应当充分理解和尊重社会规范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让相关政策事半功倍。
陈钊:稳定民营企业的信心需要成熟的制度
陈钊教授指出,民营企业是中国应对产业链“卡脖子”的重要力量,但巩固民企信心仍面临重大挑战。目前,预期仍然难以稳定,在政策、外贸、消费方面尚未形成有利的市场信号。增强民营企业的信心需要稳定的经济预期,这需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特别要鼓励民营企业尝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本质上讲,形成稳定预期还是需要成熟的制度,特别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只有内部形成稳定的法治制度框架,才能够从容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才可以与国际社会更多有识之士形成共识。
张军:中国经济发展应保持战略定力
张军教授做总结发言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不应陷入战略焦虑,而应保持战略定力。为此,促进科创、稳定预期、深化改革都必不可少,但前提是理性认识中美竞争的性质。实际上,中美竞争将继续在更广更深的领域展开,中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应注意到,巨大的经济体量始终是中国应对“卡脖子”的禀赋优势。激发经济体量的战略优势需要稳定民营企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为此,应切实重视预期管理,强化政府与市场的沟通互动,这需要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建立科学的经济预测系统,与市场保持沟通,达成共识。最重要的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保持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变。发达国家用了几百年时间达到目前的水平,中国也需要很长时间的能力积累才能赶上,在一些关键领域依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持续的发展。
尾 声
本次沙龙在热烈的氛围中迎来尾声。在活动结束前,张晏老师还代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感谢了倪德明学术发展基金对RICE-CCES沙龙的大力支持。
撰稿人 | 石烁、耿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