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 | 张军: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8日浏览次数:

课程回顾

2021年9月14日晚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专业学位“名家讲坛”新学期第一讲暨系列讲座第27期正式举行。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来到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带来了主题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朱宏飞副教授主持,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张军,经济学家。现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理论经济学联席召集人、教育部全国高校经济学教指委副主任、复旦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暨社科与管理学部主任。张军老师在2015年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2015年7月受邀出席李克强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座谈会。2015年10月与林毅夫、樊纲一起荣获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8年获美国比较经济学会(CES)的最佳论文奖Bergson Prize。

讲座正式开始前,朱宏飞老师特别介绍了张军教授上世纪90年代对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理论与经验所做出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过渡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家以中国经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理论之一,几乎囊括了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所有重大问题,重点研究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不同方式或路径对改革成本和绩效的影响、如何选择低成本的改革方式或路径、改革引发的利益矛盾和收益分配等问题。以林毅夫研究组、张军、樊纲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完善、促进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市场经济平稳过渡、减少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成本、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老师以三十年前出版的著作为切入点,肯定了中国经济通过改革开放获得结构转型和快速发展的成就。在讲座伊始,张老师把中国经济最近几十年的超常发展放在更宽广的历史维度里加以分析,结合上千年人地关系的所谓“高水平均衡陷阱”、“韦伯之问”、“李约瑟之谜”和“大分流”的研究文献,讨论了中国在过去200年被西方赶超的重要原因,回顾了战前的经济状况,分析了学习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的赶超战略及其局限。

在分析中国经济过去40年的崛起之道时,张老师介绍了Arthur Lewis 和Ranis-Fei的经济发展理论,指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开启资本积累,能将储蓄率和投资率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从而可以产生储蓄-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要实现这个储蓄率的转变,必须寻找到生产率更高的现代部门,引领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部门转变。张老师特别提到,邓小平先生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就试图为实现这个转变寻找机会和途径,那就是希望利用华侨资本和香港的特殊地位,鼓励东南沿海地区先行先试,设立特区特区,兴办面向出口的加工企业,以点带面,从广东福建到上海和长三角地区,通过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吸引外商投资,逐步积累资本、技术,技能和与国际市场打交道的能力,最后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这个过程扩大了现代部门吸引传统部门劳动力的能力,也推动了技术进步,实现了经济结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张老师最后总结说,作为工业化的后来者,中国经济成功之处在于:通过改变之前的发展战略,把握向先进经济体学习的机会,并能够利用这些机会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快速推动本土工业化和经济转型,恰当地融入全球经济,不仅自身成功地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发展,也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在互动环节,张老师与在场师生交流讨论,整个讲座达到了高潮。本次讲座,张老师从历史必然性、解放思想、干中学等角度为同学们厘清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干货满满、深入浅出,又不失幽默风趣。短短2个小时的讲座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意犹未尽。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真诚期待今后“名家讲坛”系列讲座继续邀请名家大咖,给大家带来更多宝贵、精彩的分享,并预祝“名家讲坛”系列讲座越办越好!


撰稿 | 郑雅文

文章来源 |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