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会议:中国经济真的过热吗?

  • 发布时间:2003年11月24日浏览次数: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会议记录(11月21日)
会议主题:中国经济真的过热吗?
会议时间:2003.11.21
与会人员:陆德明、张军、俞忠英、陈志龙、周伟林、孙立坚、朱永、陈钊、寇宗来
地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第二会议室
记录人:张莉
 
会议简报:

 
发言人:俞忠英
发言内容:
目前社会上对中国经济现状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1.    经济已经过热。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数是学者。
2.    经济只是局部过热。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数是国家实务部门,如国务院发展中心。
3.    经济并没有过热。持这种观点的大多数是国家政府决策部门。
经验上,认定经济过热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过高的投资率,另一个是供过于求。
虽然各方所持观点不尽相同,但是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钢铁、水泥、纺织行业的确存在过度投资。
在我国,投资率大于40%在经验上可以称作“过热”。但是“过热”的衡量并无一定标准,因此这种提法不太科学。
在投资率方面,我国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几次“过热”,分别发生在1959、60年,66年,78年,88、89年,94、95年。这些年份的投资率均大于40%。自从经济软着陆后,近几年我国的投资率几乎都在35%以上。除了我国和新加坡以外,其他国家均未出现过投资率长期处于40%以上的情况。而新加坡之所以长期存在高投资率,是因为它是个城市国家,经济主要由房地产业带动,与我国情况有很大差异。2002年,我国的投资率为39.8%,而2003年第一到第三季度,我国的投资率高达45%。
但是,目前我国的情况不能只用投资率这单个标准简单判断。因为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看,除了投资率大于45%这一指标显示经济有可能过热之外,很多其他经济指标,如较高的失业率,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等,却显示出经济有萧条迹象:我国今年1~7月消费品零售价格下降了0.7个百分点;全年的消费率只有50%;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我国的城镇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尤其是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绝对数不断下降。
 
发言人:陆德明
发言内容:
对于我国经济是否过热这个话题,我想提出两个问题:
1.我国的房地产业是否已经过热?
1996年以来,我国的物价一直相对稳定。近期的房地产业以及与房地产业相关的钢铁、水泥等产业价格大幅上涨也没能拉高整体价格指数。而价格的上涨通常是判断过热的主要依据。
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依然低迷。法人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和外资企业投资,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拉动力。由于房地产投资和法人投资属于私人投资,投资量弹性极大,一直是经济过热的两大诱因。我国93、94年的经济过热就是由房地产过热拉动的。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的价格指数的大幅攀升,令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些特定产业是否有过热的危险。
虽然不能排除房地产等部分产业有过热的可能,但仍有许多指标显示出整体经济有萧条的迹象。如整体物价水平的稳定及资本市场的低迷等。这些迹象使我们仍然无法判断整体经济到底是过热还是过冷。
2. 投资问题
由于我国并未开放资本市场,因此外资在短期内外逃并不容易。
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外资的投资方向。如果外资主要投向股市、房地产等易于外逃的方面,我们就必须采取措施控制外资。但是如果外资投向技术进步、技术改造方面,则仍应该鼓励外资的进入。
目前我国的外资投资以产业资本为主,对经济是有益的,而且不易外逃,所以我国政府应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控制外资的进入。
3.SARS是否会是今年下半年外商投资激增的影响因素之一?
我国上半年外商投资剧减。这是因为SARS的冲击,很多外商投资项目被临时性暂停或推迟。SARS受到控制之后,这些投资项目在下半年陆续进行。这样,我国今年下半年的投资额比上半年大幅上升。
由于近25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是第一拉动力。而在投资中,外资对经济的拉动力又远远大于内资的作用。
考虑到以上因素,我国下半年的投资激增是否单纯因为经济过热,还有待商榷。
 
发言人:张军
发言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的大幅波动通常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我国商品供不应求,经济过热使需求曲线移动,导致物价上涨,从而产生通货膨胀。
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有了显著的变化。
1.    物价较稳定
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先进后出,两头在外。这样,进口与出口均由外资拉动。从2003年1~10月的数据来看,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这表示我国GDP中有60%来自国外的需求。这个时期国内市场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状态。经济的波动只能使供给曲线移动,物价上涨的空间较小,因此物价较稳定。
2.生产能力的形成快于最终消费的增长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近年来每年新增的存货与GDP的增量大致相等。这说明每年新增的投资几乎完全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从需求方面看:总需求主要由最终消费和投资组成。我国的最终消费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投资的增长率较高,短期属于流量,计如GDP。在中长期却会转化成存量,变成供给能力,并不断积累起来。
虽然今年我国大宗投资品价格上涨,粮食又由于连续6年减产而价格上升,但是由于我国的供给能力大约4~5年翻一番,但消费能力却几乎没有多大增长,这就导致在总体上供大于求的局面并未改变。另外,粮食价格的上涨受消费者预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粮价的上涨并不足以证明我国经济真的过热。
根据以上分析,我更关心的是我国经济整体上存在的通货紧缩压力。我们一直以来只关心GDP的增长,注意力只放在单纯追求投资流量的增加上,却不关心生产能力存量的累积问题。这将使我国长期无法摆脱通缩压力的困扰。
 
 
发言人:周伟林
发言内容: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从80、90年代的家电发展到现在的汽车、房地产及其相关产品。
首先,我国居民对住房的需求有越大越好的偏好。在大城市里,居民偏好将住房不断调大;在小城市里,如苏州等新兴城市,新增人口导致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县城里,居民偏好将原有的低素质住房换成外观、服务较好的小区住房。
其次,我国住房的结构性调整过程中,曾有大量写字楼空置。这些空置房现在已经基本消化完毕。
再次,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每年增加约一个百分点。房地产、交通、服务等配套设施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从总量上分析,虽然房地产市场的结构问题一直存在,但其发展与我国城市化进程进本相适应。
2.    市场结构也相应有了很大变化。
从前,我国的市场范围很小,基本集中在国内。而现在,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我国的市场范围已经扩大到全球,外商投资也不断增加。
由于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这些外商投资将不断增长,这是超出我们控制能力的。同时,由于我国没有适当的监管体制,也无法杜绝过度投资和重复投资现象。
3.    国内很多企业受到知识产权问题困扰。
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只是一个生产车间。由于没有专利权,我国企业的产品虽然产量大,却不可能有很高的附加值。
在我国现有市场结构和体制条件下,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市场调节随时解决,而会不断积累下来。一旦爆发,将对我国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
就目前而言,由于我们无法控制外资的投入,投资的不断增加会令我国的通货紧缩压力增大。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应急措施,对粮价、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做出反应,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发言人:陈志龙
发言内容:
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加。以汽车产业为例,韩国对华的投资及产量均大幅上升。虽然这类外国投资者的直接投资是个体决策,不过所有这些个体决策汇总的总量及其可观。现在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即FDI)累计已达5000亿美元,仅次于美、英、德三国,居世界第四位。再加上各个层面的地方政府都争相提供优惠,外商直接投资多多益善。这就更大地挑战了国务院的宏观调控能力。
这实际上是开放阀门大小的控制问题。政府是否应该收紧对FDI的控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国际资本如此大量地进入,一旦我国宏观经济失控,将产生严重后果:
1.资本涌入:我国市场的供需两端都依赖国外市场。大量外资的涌入在使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同时,也使我国投入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大大提高。
2.资本撤退:根据国际经验,如果我国经济出现一些特殊困难而发生资本撤退,将严重干扰和破坏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后果会十分严重。
 
发言人:孙立坚
发言内容:
1.    宏观上,我国实体经济上供大于求的情况并未改变。
    微观上,房地产的收益率高达130%,风险却比较低。这是房地产业产生过热的主要原因。
因此,这次部分产业的价格上涨并不是实体经济的原因而是金融方面的原因。
实体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调整比较缓慢,而金融体系一旦失衡,反弹速度却很快。金融的脆弱性会拖累实体经济,并造成实体经济出问题的表象。
2.    亚洲开放银行最近发行了一笔债券,以人民币起债,以人民币运作,所得用于国内建设。
亚行这一举措可使我国的资金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从而抑制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现象。
这次发债虽然金额不大,但亚行是一个对外的窗口,此举对私人投资者可以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3.    预期对房价升高的作用不可低估。
消费者在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倾向于购买超过自己实际收入水平的房产。比如在经济运行情况良好时,消费者预期这种景气可以长期持续下去,并以此决定当前房产的购买水平。这个时候,市场上没有空置房,表面似乎没有泡沫。同时,由于消费者预期房屋价格看涨,进一步抬高了房地产的市场价格。高额的利润使房地产开发商也有同样的预期,更加速了这个产业的升温。
但日本和东南亚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经济步入萧条,空房率会突然上升。其原因在于人们纷纷抛出手头的高档房产,住入自己现有能力范围内所能负担的较低档房屋。因此,以空房率判断房地产业是否存在泡沫的方法还是值得商榷的。
总之,我认为我国经济在部分微观层面,如房地产业上有过热问题存在,而整体上并无过热之忧。
 
发言人:陈钊
发言内容:
    近来,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比较多,不过,我们很难对"过热"下一个明确的定义。通常我们会以投资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经济的冷或热。但是,如果投资的高速扩张由真实需求所拉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便是过热,但如果高速的投资增长是由过于乐观的预期所引发,那么我们就应该怀疑经济是否"过热"了。
    然而,"过热"的标准还是难以界定,相比而言,我们更容易判断经济是否在"变冷"或"变热"。例如,对于当前颇受关注的房地产行业,我们还难以断言是否整体过热,但"变热"却是事实,因为租金房价比在降低。我赞成当前我国经济局部行业较热(甚至过热),但总体而言生产能力过剩的局面依然存在的观点。简言之,就是局部的热与冷并存的局面。
    我更想指出的是,当前的这种局部热与冷并存的局面有其内在的原因,它反映了我国金融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例如,当前的股市难以使投资者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企业债的规模也还相当之小,而股市的问题又与国有企业投资的低效率联系在一起,反映出投资领域的体制性问题。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资金流向房地产这样的行业,增加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或投机需求,在使股市"变冷"的同时使房市"变热",同时又伴随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而带动钢铁等行业的升温。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前经济的这种冷热不均有体制方面的深层次原因,诸如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的"过热"问题也需要在房地产领域之外寻找解决的办法。
 
发言人:寇宗来
发言内容:
1.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资的进入。
    我国地方上招商引资,大多数是与自己周边的地区竞争。例如,外高桥的土地租金是昆山五六倍,因此很多外资企业从外高桥退出,将厂房转移到昆山。
2.    有人认为中国政府是有意利用通货膨胀缓解汇率上的压力,因为汇率与通货膨胀是相关的。
    因为,真实汇率为E P*/P 。其中P*为国外价格,P为国内价格。
3.    中国已经成为外包(Out Sourcing)基地。
外国企业由于拥有专利,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垄断地位,其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可以赚取高额利润。而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只处于低附加值的初级生产阶段,而且国内也竞争激烈。众所周知,完全竞争市场是无法取得超额利润的。考虑到对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耗费,我国的出口对自己国家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作用值得怀疑。
目前我国的专利研究集中在中科院和全国的高校系统。国家每年对R&D的投资不到GDP的1%,其中超过70%用于购置设备,对研发者个人的激励投入很低。而西方对R&D的投资中,70%以上用于对个人的投资。
由此可见,如何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的确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的创新体制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因此政府应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在R&D上的投资。更重要的是提高我国将理论研究转化生产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及其重要。 Intenet就是从美国的军用技术中溢出并发展而来。
 
发言人:朱永
发言内容:
从消费者层面看,1978年以后,我国经历了两次过热,都是由消费带动的。这是由于当时的消费属于“排浪消费”。排浪式消费是指:在居民平均收入较低的情况下,生产决定消费,因此消费是排浪式的,大量居民同时达到同一消费热点,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都经历过这各阶段。
而近年来,随着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拉开,我国居民的消费已从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比如,对住房的需求明显分化,高、中、低档房屋均有需求,而且需求层次更日趋细化。
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的进一步细分,使经济局部的变热与整体的平稳共存。
 
总结:
    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这个问题,各人均有自己的观点,很难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在此我们只是提出一些个人的分析和观点,希望能与关心这个问题的各界人士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