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峰会:中国经济改革25年

  • 发布时间:2003年03月14日浏览次数:

A. 两“巨人”牵手赛跑
 
http://www.jfdaily.com 2004-3-13 11:20:21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3月10日北京时间下午1点,印度时间当天上午10点30分。一场引人关注的经济峰会在印度德里正式开幕。引人关注,是因为与会的经济专家来自全球各国,其中上海复旦大学一次就派出了“七员大将”;是因为这一在异国他乡召开的会议,主题竟然是———中国经济改革25年。   找遍记忆中的印度,脑海里全是电影里标志性的泰姬陵,风情万种的纱巾、裙子,还有少女少妇脸上那颇有特色的漂亮鼻环。而现在,我们要搜索的是印度经济,印度关注的是中国经济。至于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专家,可能更关心中国经济与印度经济,谁能发展得更快更好,因为这是两个发展中的“巨人”。   我们很难说,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数一数二的发展中大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乎对方的每一次社会进步和经济改革的,但我们能够感觉到,这两个“巨人”经济赛跑的激烈程度正与日俱增。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年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9%左右的高速状态;印度同样走在快速增长的车道,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6%,名列世界前茅。不容小觑的是,撇开汇率因素,而按国际上比较认同的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位列新兴经济体第二位;在其10.3亿的总人口中,中产阶级已有3亿人左右,成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国内不少经济专家告诉记者,印度经济欲赶超中国的雄心很大。据说美国高盛公司曾作出预测,印度将在2040年成为继美国、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国,而印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潘特在今年1月称,印度将提前20年,即在2020年达到这一目标。透过豪言壮语的背后,我们或许就不难理解,印度召开经济峰会,议题却直击中国经济的原因了,因为只有了解,才更有把握取胜。   但我们或许不能忽视竞争中的另一面———合作。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这是当今全球经济的“时尚态”。在去年电脑病毒“肆意狂欢”的时候,微软就向自己的竞争对手Lin鄄ux伸出了求援之手———由使用Linux系统的Akamai公司来处理对微软网站的访问。微软此举恰是竞合的最好体现。按照竞合思维,那种将企业外在力量只看成是竞争性,或者只视为合作性,都有点太过静止片面;竞争往往始于当前利益的争夺,而合作常常着眼于更长远的利益,所以只有竞与合的结合,才能创造利益最大化。换言之,中国经济要获取利益最大化,可能需要“牵手赛跑”———听起来不可思议,实际操作却相当实用。   我们已经看到了令人欣喜的竞合趋势:在印度软件业大举来华开设代表处的同时,印度国内一些知名的IT培训机构开始与中国高校合办信息技术培训项目;在中国企业纷纷走向海外的同时,山东电建去年与印度第六大企业集团斯特里特公司,在印度最大的商业城市孟买合作承建了标价为2.3亿美元的电站项目,据称这是目前中国公司在印度签署的合同金额最高的电站项目。业内人士相信,印度经济峰会之后,中国经济与印度经济的竞合举措会越来越多。
  作者:本报记者 郑红 马海邻 本报实习生 姚斯忱

B. 本报中印独家连线
http://www.jfdaily.com 2004-3-13 11:20:40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为印度“中国经济改革25年”论坛的主办方之一,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次派出了精兵强将,与会的七位教授张军、陆德明、张晖明、石磊、殷醒民、尹翔硕、周伟林,都是沪上经济界比较有名的中青年专家。在会议开幕之前,记者便与中心主任张军商定,每天热线联络,通过“MSN”即时对话系统,进行现场采访。
  但后来却出现了一些小故障。记者实际上只与专家们连线了一次,就在3月10日会议开幕的当天上午。张军在印度给记者发来的一封邮件中提到,在德里会场周围,找不到上网的地方。小小的故障,却让记者内心稍感“松弛”,号称信息技术发达的印度,居然上网还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对于“印度将超越中国”之类的话,既要高度重视,务实发展,也不必妄自菲薄,背上包袱。
  不过,记者还是从10日对张军教授的唯一一次跨国连线采访中,了解到了印度关注中国经济的哪些方面。
  
    印度关注中国经济改革25年
  张军教授发来一份德里中国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ArvinderSingh博士的发言,可以看作印度召开此次峰会的动因。
  ArvinderSingh博士说:“2003年12月,中国历经25年的经济改革告一段落。相对于其他一些转型经济来说,中国的改革可谓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现在正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让我们回过头来全面地看待中国这一段经历,不仅仅要评估或者说评价这些改革的成果或是存在的问题,重要的是要用一种比较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曾经提出或者应该提出而没有提出的政策或者是理论上的重要的课题。”
  对外直接投资(FDI)在中国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中国崛起成为世界贸易的领头羊以及最近中国加入WTO所进行的调整都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印度还想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国内经济是如何在起作用的。ArvinderSingh博士说:“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全面地理解中国改革,将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对于改进传统的发展理论有极大的帮助。”
  他说,25年的改革是相当漫长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改革也是循序渐进的。25年里中国发生的变化太多太多,唯独不变进行着的是中国的改革进程。改革使得她在国际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尽管中国现在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地区间的不平衡,农民收入提高缓慢,城市失业率上升,金融市场不够健全等等,但是中国经济改革毕竟是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新一届领导人也承诺在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
  研究世界经济就一定要研究中国经济,印度对中国经济改革25年的关注点,是各个方面的,举凡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特别是金融领域、对外部门(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中国入世、基础设施、财政货币政策、国内需求、国企改革、城市化等等,以及西部开发,都在此次峰会的研讨范围内。
  
关注中国的投资效率
 张军在会上发言说,中国改革开放20余年来,经济增长率一直很高,在全世界转型经济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并且打破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间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所创造的亚洲奇迹。
  尽管国之大小不同,但是无论在经济增长模式上还是投资增长理论的解释能力来讲,中国和那些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都非常相似。虽然中国仍然有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但是除了1980年代早期,中国经济增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部门的扩张而绝非农业。工业部门所增加的价值占中国GDP的45%,而农业仅仅占10%,并且比例仍在下降。因此,正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支撑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国也同样致力于促进出口和扩张贸易。中国出口的80%是由制造业出口组成,其中超过半数都是由外国投资企业所创造。因此,FDI的流入对于1990年代以及之后的中国出口增长非常重要。
  在过去的20年中,有大量有关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方面的书籍出版,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东亚奇迹的本质和发展模式。大家普遍认为东亚模型是一种以高投资GDP比,高资本产出率等为特点的固定模式。但我们必须看到一个事实,中国的投资效率并不很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大多数阶段,投资并没有比产出增加得更快,而且直到现在投资GDP比也没有出现很快的增长。
  
关注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殷醒民在会上发言说,中国开放政策允许引进资金流动、技术以及管理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两个策略:一是融入世界经济;二是在尖端科技为后盾基础之上搞工业化。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当然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经过了20多年飞速发展,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商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1980年的0.95%发展到2002年的4.12%。中国的现代化,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城市的现代化,尤为显著。新工业的发展,商业环境的改善以及在全球经济的参与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
  周伟林在会上发言说,中国现今的城市化程度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其发展进程之迅猛毫无疑问将影响国际社会。中国城市化是在国内的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驱使之下进行的。
  中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资源稀缺。因此,中国的城市化有自己的特色。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进程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特征:一是中国城市化是由伴随着信息化的新型的工业化驱动的;二是富裕的农民和过剩劳动力涌入城市。所以,中国要对农民、农村和农业“三农”所造成的问题给予足够重视。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地区间出现不平衡。自1978年到2002年间,东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始终比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程度高。其原因是全球化,使得东部地区以其优势地理位置获得更多的FDI,FDI越多,城市化越快。
  周伟林认为,中国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城市没有办法吸收全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放缓。据估计,21世纪前20年中每年城市化增长率为1%是合适的。按照这样的速度,2020年中国城市化程度将为54.5%,在东部有望达到60.3%,相当于1990年代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中部地区达到53%,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区可达到48.5%,略高于2010年沿海地区的平均水平。
  关注中国贸易发展
  尹翔硕在会上发言说,中国外贸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1987年以前的试验阶段,由计划向市场机制过渡;1988-1991年;1992-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
  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制造业出口份额在总出口额中比例上升,从1980年的50%以下增加到了2002年的90%以上。制造业出口主要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资本密集型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数量也在逐渐上升。2002年电子机械类产品已经达到出口额的48%。而最近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也从1991年的4%上升到了2002年的20.9%。
  1987年以前,外资企业出口往往被忽略。1987年外资企业出口额12.1亿美元,占全国出口额的3.06%。到2002年,外资企业占中国总出口额的52.2%以及总进口额的54.3%。
  关注中国工业的劳动力成本
  张车伟(音)在会上发言说,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被认为是可以带来世界范围的资源有效配置以及各国比较优势的有效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巨大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市场。
  中国制造的廉价优质商品被认为是中国的优势所在。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可以做到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则不行呢?许多人说这是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低廉的生产成本。但这种说法不够完整。另一部分的答案来源于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决定了竞争力。最近的研究表明,低工资率和高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以工资率为基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劳动力成本在1991年到2000年期间增加了两倍多。那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否会削弱中国的比较优势呢?我们还要看劳动生产率。1991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工人的40倍。2000年,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工人的10倍。那么也就是说在10年里中国劳动生产率增加了4倍。

C. “世界办公室”的经济家当
——印度经济发展关键词

 

http://www.jfdaily.com 2004-3-13 11:21:43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这两天,你可能注意到了日本削减对华援助这一事实。3月10日,日本政府最终决定,2003年度对华日元贷款(2004年度后开始执行)比上年度减少20%,约为970亿日元,从1999年度开始连续4年都是日本最大贷款对象国的中国,这次降到了第三位。
  与此对应,日本对印度的贷款则提高到1200亿日元,印度首次成为接受日元贷款最多的国家。
  印度这个“世界办公室”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表现越来越抢眼。听听来自印度的声音吧———
  “一个光芒闪耀的印度正在迈向世界舞台。”———印度总理瓦杰帕伊
  “如果说20世纪属于西方,那么21世纪将属于印度,我们的短期目标是成为像新加坡那样的发达国家,我们的长期目标是要与美国平起平坐。”———印度副总理阿德瓦尼美
  国高盛公司预测印度将在2040年成为继美国、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印度将提前20年,即在2020年达到这一目标。”———印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潘特对这些自信的话语你可以姑妄听之,但对印度的飞速崛起却不能视而不见。
  有学者认为,印度在过去10年的转变可与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相媲美,而后者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印度中央统计组织2月9日在一份报告中预测,将于3月31日结束的2003财政年度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8.1%。
  去年底,印度经济就接连传出好消息:先是外汇储备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成为世界上第六个外汇储备超千亿美元的经济体;随后是“经济晴雨表”———孟买证交所综合股指突破6000点大关,创3年来最好成绩……难怪印度财政部长辛格抑制不住欣喜之情:“印度经济正处在56年来最佳时期。”
  乐观的看法是,作为全球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印度经历了连续7年的稳步增长,现在已开始“高速驶出车站”,有望成为引领亚洲经济前进的新引擎。
  然而,悲观者的论断也不是没有道理。他们觉得,印度要成为发达国家,还要至少150年,因为印度的10亿人口当中,仍有28.6%的人过着每天少于1美元的贫困生活;宣称要成为世界级城市的新德里,地铁一期工程要到2005年才完工……
  不必急着评判谁的说法更合理。让我们来搜索一下印度经济的关键词,解读印度经济衰荣的奥秘。
  
■经济大国
  印度一直梦想着成为一个大国。1998年的核试验,曾让这个南亚大国震惊世界,但周边经济体先后崛起,让印度领导人认识到,仅有核弹远远不够,一个大国还必须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印度领导人近几年总是在各种场合表示,印度的根本国策是追求人民的高质量生活。
  无疑,在现阶段,印度更希望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印度也明白,要做到这点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
  于是我们看到,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主动提出与中国会谈,以结束两国在有争议的喜马拉雅边界地区持续了40年的冷战;在经历了与巴基斯坦险些爆发战争的2002年,瓦杰帕伊伸出了“友谊之手”,预计双方将于近期举行和谈;印度正逐渐改善同美国、伊朗、以色列和俄罗斯等国的关系,美国总统布什承诺,要在太空、核能和高科技领域与印度开展合作,这些领域对于印度实现技术强国之梦至关重要。
  
■教育
  印度的教育向来是印度人引以为豪的,英语能力更是印度人的骄傲。说起印度英语,第一感觉很可能是印度人蹩脚的发音,但这并不影响他们自如地运用英语。印度好一点的学校都是用英语教学的,英国统治200多年留下的这一“遗产”,不仅关乎交流、沟通,更是印度与西方社会间的桥梁,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乃至文化习俗等,都因为英语而和这个东方国家那么“接近”。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上的优势是印度得以迅速在软件等产业上突飞猛进的杀手锏之一。
  除了英语背景外,为印度教育“加分”的还有:印度学生独立思考、研究的能力以及批判精神;教育机构较少受到官僚部门的制约,没有强制的一刀切式管理方式,相对独立自主和多元……
  
■软件业
  在软件业,印度的地位已绝非“领先”两字可以概括。印度是世界五大计算机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印度的班加罗尔因为聚集了无数的信息产业公司和大量外商投资而有了个响亮的名字———新硅谷。
  软件业之所以在印度欣欣向荣,与印度极具吸引力的低廉工资分不开。在印度,每月花7000至5.5万印度卢比(相当于150至1200美元)就可以聘到一位程序编制员,而在美国,这上面的开销是9倍乃至20倍。
  难怪软件企业纷至沓来。美国电子数据系统公司计划在2005年前,将在印度的600人软件开发中心扩充至5000人。思科不仅在印度设有开发中心,还外包研究项目给当地软件公司,目前思科已有近50个研究专利在印度开发出来,这或许又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人们垂青印度的理由。
  然而,光鲜的表面掩不住内在的“黯淡”。已有专家指出,印度软件业虽然加速度向前,却存在致命弱点———始终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缺少创新能力。这样为发达国家“打工”,从别人碗里分一杯羹,显然不能取得长足进步。况且,对于外包,因为职位流失,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和欧洲人已经开始说“不”。
 

 ■汽车业
  有人把汽车业比作印度经济除了软件业外的另一条腿。1993年,印度政府再次调整产业政策,有条件地向国际汽车工业巨头打开国门。一时间,汽车巨头们蜂拥而至。印度的“民族汽车”没有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借外来的雄厚资金和先进管理、技术等,印度轿车工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拉出了一根“大阳线”,形成了年产120万辆的生产能力。
  同时,印度的汽车零配件制造业由于起步较早,发展也特别快,规模不断扩张的直接益处就是成本降低,低廉的价格自然引得不少大汽车制造商下定单。预计到2005年,包括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德尔福以及通用、丰田等在内的汽车界“大鳄”,将从印度购买价值15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到2010年,印度汽车零部件出口额还将达到60亿美元。
  还不能不提一个名字———印迪卡,它是第一辆基本上由印度公司自己设计生产的轿车,1998年上市时的售价约合人民币5万余元,它的上市直接导致了印度耐用消费品领域的第一场价格战。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款轿车的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商塔塔汽车公司步入了世界10大商用车制造商的行列。
  虽然,有3亿中产阶级为目标消费群,但汽车生产商显然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目前,印度自产汽车正以每年数以万计的规模出口发达国家。最近,塔塔汽车公司不但向英国大量出口印迪卡轿车,还成功揽得了英国陆虎公司4年10万辆“城市陆虎”轿车的订单,这意味着,位于印度西部城市浦那的塔塔汽车生产线上生产的这种掀背式轿车中,1/6将出口英国。

 

  ■农业
一般的说法是,印度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外包产业,但是印度财政部长贾斯万特·辛格却不这么看———“未来印度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农业。”
  2002年印度遭受14年未遇的严重旱灾,粮食产量锐减3000万吨,农业负增长5.2%减缓了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导致全年经济增长率只有4.4%。而2003财年,农业产值预计将增长9.1%,农业的风调雨顺帮助GDP增长率高涨至8%以上。再看一组数字:印度约70%就是约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占印度GDP的25%,而软件和商业流程外包仅占2%,从业人员只有100万人左右。可见,农业在印度经济中的举足轻重地位。
  辛格认为,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可耕地面积,这是巨大的财富源泉。“我们需要进行第二次绿色革命(印度第一次绿色革命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其中3个重点领域是: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提升食品加工业及将农村荒地改造为良田。”
  

■制造业
  有人断言,印度有可能成为第一个以高科技、而不是以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实现增长的发展中国家。
  而另外一些经济学家看法则不同:对未来印度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它的制造业能否有较大的发展。其论据是: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高科技,那么,它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几亿人的就业和穷人的脱贫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发展中国家必须高科技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印度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致力于制造业的发展壮大。
  印度最大的商业银行ICICI董事长最近说,过去3年,印制造业增速超过6%。印度信贷评定与投资服务公司总裁也说:“在每一个行业,印度排名前两三位的公司都具备了国际竞争力”。这些茁壮成长中的制造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还迈开了海外并购的步伐。下面就列出其中佼佼者。
  塔塔集团是印度首屈一指的大型企业集团,下设80家分公司。塔塔汽车公司2003年底以1.2亿美元收购韩国大宇公司旗下的卡车子公司。塔塔钢铁公司是全球生产成本最低的铬金属生产商。塔塔茶叶公司曾并购全球第二大茶商Tetley公司。塔塔集团上年度的营业额高达5423亿印度卢比(约合112亿美元),占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约2.4%。
  印度最大的制药公司Ranbaxy,去年452亿卢比(约合9.3亿美元)的营业额位列全球第9大非处方药制造商,2003年12月宣布收购法国AventisSA公司主营非处方药的子公司。
  HeroHonda这家印日合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摩托车生产商,占印度市场份额的46%,现已准备以印度为生产基地进军全球汽车市场。
  EsselPropack公司2000年收购当时全球第四大层压管生产商Propack公司而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商。
  MoserBaer公司为全球第三大光学媒体制造商,全球成本最低的可录光盘制造商,报价能影响全球光盘市场价格。
  BharatForge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去年总产值增至5500万美元,为沃尔沃、奔驰等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去年11月宣布收购一家德国汽车零件制造商。
  
■金融业
  印度金融市场的效率可圈可点。有人曾经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印度投入24美元可以挣到6美元。他们的依据是过去约10年里,印度的储蓄率是24%,外资较少,而经济增长率为6%。
  印度银行体制较健全,大部分是民营银行,坏账率很低。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到2001年,印度银行资产中仅有约10%属不良贷款。印度的资本市场大概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印度最早有23个证券交易市场,经过多年运转,所有交易市场已联网,现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虽说监管制度很严格,但在印度,私营企业想融资,还是相对方便的。投资者也视印度的金融市场为一片乐土。2003年印度股票市场的表现与它的经济增长交相辉映,国内外投资者自然不愿错过良机,据统计,外国机构投资者2003财年共向印度金融市场注入60亿美元,这一数额前所未有。在香港市场,可以投资印度的基金虽然只有7只,属高风险基金,但其中五只在2003年的回报率均超过100%(全部7只在70%-130%之间)。
  
■赤字
  1月12日,印度国家经济研究局及哈佛经济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指出,持续的巨额财政赤字是印度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之一。“如果不存在这一情况,印度的资本形成率将由GDP的24%上升至30%。后者有利于年度GDP增加近1个百分点,使印度十年后GDP增长可能达到约10%。”简而言之,赤字可能拖慢经济增长。目前,印度中央及各邦政府的财赤总计550亿美元,已超过GDP的10%,比去年的5.6%大幅提高。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大量增加基建,便形成今日的庞大赤字,成为印度经济发展及投资者投资印度的重大隐忧之一。
  
■经济特区
  2000年,印度前商工部长马朗宣布,将以中国经济特区为模式建设印度式经济特区。那时起,有关经济特区的讨论就没停过。今年1月8日,印度内阁批准由中央为经济特区立法,并原则同意设立23个经济特区。且不论未来经济特区法案是否会按时出台,但有两点是肯定的:第一,印度将加快建设经济特区步伐,预计经济特区的增长率将高达23%。第二,印度将不会再像当初那样盲目模仿中国,新经济特区肯定是在仿效中国经济特区模式基础上的创新。
  作者:本报记者 陆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