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上午,由张军教授带头的上海2050课题《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态势、周期和动力机制及对上海的影响研究》开题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805会议室举行。该课题为上海市政府《面向未来三十年上海发展战略研究》系列课题之一。
本次会议主要由张军教授和钱颖教授课题组进行课题汇报,会议邀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教授以及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副主任贾建国博士作为专家组成员进行点评。
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主持,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基本情况及前期准备工作。接下来张军教授课题组刘芳、郑宇驰、石烁分别就2020-2050年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上海贸易、投资与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建设全球新兴城市进行了课题汇报。
刘芳以经济增长率的“收敛”为逻辑起点,以东亚经济体为参照,对GDPGrowth_t和〖Ratio of GDP Per Capita of US〗_(t-1)进行回归,预测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用类似的方法预测潜在的TFP增长率,采用Pekins and Raswki(2008)的方法预测人力资本增长率,最后依据前三个预测数据得到了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并揭示了未来保持如何的投资率才有可能能实现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在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上,随着人均实际GDP的增加,无论是从附加值还是就业人口的指标来看,第三产业占比都在增加,第一产业占比则不断下降,但第二产业的变动呈现缓慢的倒U型,这为预测中国未来可能的经济结构提供了一个较为初步的猜想。
郑宇驰采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总量进行了预测,并从中国的出口技术水平、R&D水平、具体行业、服务贸易等方面对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预测。按照中国FDI和OFDI流量的增速约等于中国GDP的增速的方法对中国投资总量进行了预测。最后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优势和挑战,认为到2050年,人民币将和美元、欧元一起成为国际货币。
石烁首先提出全球新兴城市将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观点,并提出猜想:上海在2040年-2050年能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进而成为新兴全球城市。采用国际比较,分析了中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及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上海在中国科研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最后就上海的人力资源结构、上海科技创新的优劣势、先进科技与创新成果产业化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展望。
接下来上海大学钱颖教授课题组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态势、周期、动力机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研究进行了课题汇报。钱教授分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模块进行分析,其中社会模块包括人口、健康、劳动、医疗教育等子单元,经济模块包括资本、劳动力、技术、TFP等子单元,环境模块包括能源、污染等子单元。她着重对人口单元进行了分析预测,认为中国人口在2030年左右将达到峰值14.12亿,从人口结构看,2010年人口结构为纺锤型,最优。2050年变为倒三角形,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经济模块来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服务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同时,针对退休年龄推迟、寿命延长等因素进行了情景模拟,预测这些重大因素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接下来三位专家依次进行了点评,三位专家都充分肯定了课题组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及目前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陈宪教授认为,在分析经济增长时可通过动力源泉、动力的动力即改革、动力的空间三部分展开,重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智慧产业的研究。权衡教授认为,课题研究中可以增加对赶超型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进一步深入了解赶超型经济体自身的规律、周期性特征;增加对潜在经济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缺口的解释;同时可以针对人口等重大变量进行针对性的情景分析;增加上海与北京、深圳之间的比较及国际比较。贾建华博士认为,在资本分配中,应该重视知识资本的分配;在钱教授的情景分析中可以把经济周期、经济机制、拐点等考虑进去。
最后张军教授、钱颖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进行了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