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宪春:中国的统计数据可信吗? ——若干重要宏观经济统计指标解读

  •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5日浏览次数:

 中国的统计数据可信吗?——若干重要宏观经济统计指标解读

2013年6月1日晚,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CCES中国经济调查”公开系列讲座第六期邀请到了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教授,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为经济学院的师生做了讲座。讲座的主题是“中国的统计数据可信吗?——若干重要宏观经济统计指标解读”。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做了主持。
 
 
许宪春教授的讲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应社会和学界对于政府统计的三个质疑,第二部分是回答现场观众的提问。
对于政府统计的第一个质疑是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和支出法GDP中的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之间、存货和存货增加之间存在什么差别?许宪春教授回应道,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与支出法GDP中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存货与存货增加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数据表现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在贸易差额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货物、服务净出口是有可能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形成向下拉动的。在存货增长的情况下,流量下降,从而对GDP形成向下拉动。第二个质疑是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上升的情况下,消费贡献率有可能明显下降,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许宪春教授以质疑者提到的2012年上半年的数据加以说明,2012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4.4%,实际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18%,比第一季度回落了。所以去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量必然大于零售额的实际增量,相应的资本形成总额也大于最终消费支出的总量,从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上升的,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下降的。第三个质疑是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是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而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是否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许宪春教授回应道,这两者在主要用途、口径范围、资料来源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反映居民消费需求和固定资本投资需求的合理指标是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和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接着,许宪春教授回答了现场听众的提问。有听众问道有关于中国劳动报酬是否存在低估的情况。许宪春教授认为确实有些企业数据存在对于劳动报酬的低估,还有一些额外的福利没有被统计进劳动报酬。还有听众对CPI数据从95年到12年只涨了不到50%提出了质疑。许宪春教授坦诚自己也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但有一点值得注意,CPI数据没有剔除产品效能、质量的变化。《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问及有关地方GDP加总大幅超过全国GDP的问题。许宪春教授回应道,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跨区域经营,而这两个地方都不愿放弃这部分GDP;另一方面,各个地方的统计制度不完善、资料来源不完全统一,也会造成这种情况。有听众问道环境污染和治理是否会带来GDP双重计算以及绿色GDP的问题。许宪春教授坦诚自己也正在思考剔除这部分重复计算的GDP的方法;至于绿色GDP,许宪春教授认为缺乏客观标准和依据,编制难度大。张军教授问到了支出法和生产法、收入法的差距,以及中国基尼系数的问题。许宪春教授回答道,根据他自己的研究,我国两者的差距绝对量比美国大,但是相对量并不比美国大多少。而许宪春教授认为西南财大公布的0.61的基尼系数在样本抽样上可能存在问题。

 

最后,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了许宪春教授所带来的精彩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