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华人著名经济学家、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及冯氏讲席教授(经济学)、前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金报告厅做演讲,主题为“为什么金融在历史上发展艰难?——从早期文明谈起”。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绿庭新兴金融业态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联合举办,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绿庭新兴金融业态研究中心主任王永钦担任主持。众多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以及其他单位的师生和社会各届人士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陈教授首先提出,要分析“为什么金融在历史上发展艰难”这样的一个宏大的问题,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诸如“重农抑商”政策的浅显层面上,因为政策的本身也是由社会内生决定的。研究者应该去追溯这些问题的本源。在究其根源之前,陈教授先以一个故事为起点,以此引出之后的详细分析。近年来南欧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保障不足,金融市场欠发达,但相比于英美,失业冲击时对家庭食物消费的影响却十分有限,这与传统理论的预期相悖。要解释以上的现象,陈教授介绍了应对收入风险的主要方法,分别是金融市场化,基于家族的非正式保险,基于宗教的非正式保险和政府保险。这四种方法之间存在着互相替代的关系。南欧国家虽然金融市场化、政府保险不足,但是宗教势力强大,家族关系紧密,这些非正式的保险占据了主导地位。
基于以上的这个故事,陈教授展开分析为什么金融在历史发展艰难。从现在回头看,古巴比伦时期的借贷陶片,中国的《九章算术》,斐波那契的《珠算原理》,种种迹象都表明在古时的金融活动十分繁盛。而接下来之所以经历了艰难的发展阶段,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同的社会,在之前提到的四种规避未来风险的愿景上,倾向于不同的选择。中国选择的是“家族”这条路径,通过血缘关系维持的庞大宗族可以为族人分担风险,从而把金融市场,包括国家、政府以及非血缘的社团组织提供的帮助从社会中挤出。意大利在16世纪之前选择的是宗教加金融市场的组合,但是新教改革中意大利选择坚定追随罗马教皇,而宗教教义对于金融的强烈排斥,如《申命记》中基督教的诠释是把全部的有息借贷行为视同罪恶,导致了意大利转向了宗教加家族的保险组合,金融市场从而走向衰弱。同样是《申命记》,犹太版本的解读则为,犹太人对犹太人的有息借贷是罪恶的,但是对非犹太人这是被允许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犹太人能够垄断欧洲的金融行业。
陈教授简单介绍了一些实证研究,为以上的四种保险方法之间的竞争关系提供了实证证据。实证研究发现,经常参与宗教活动的教徒收入波动对其消费的影响要更低,而是否选择相信宗教本身也是一个内生选择的结果,从宗教保险中获益更多的人,如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的人群,更倾向于依靠宗教保险。Scheveand Stasavage (2006a) 的跨国研究的结果表明,宗教信仰越虔诚的国家,其政府的福利开支往往越低。在北欧等福利国家,政府提供了完善的福利保障,因而削弱了人们对于宗教保险的需求,失去信众的教会日渐式微。美国的宗教领袖则吸取了欧洲的教训。在美国,反对大政府最激烈的往往是教会,而非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看到了政府福利对于教会地位的威胁。社会上的低收入群体缺少剩余收入,无法享受金融市场带来的保险,只能依赖于政府或者是教会的帮助,因此政府福利和教会之间的竞争关系非常激烈。针对美国的研究(Scheve and Stasavage, 2006b)发现确实在宗教信仰人口占比较多的州,政府的福利项目推行的时间越晚,Chen, etc al. (2013)也发现在中国信教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灾害的频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结来说,实证研究对于以上四种保险方法之间的竞争关系提供了证据支持。
最后,陈教授总结到,国家的制度、当今的社会状况,究其根源,与以上四种保险的选择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家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人民的生活方式、道德风险的程度,其根源在于每一个国家在四种避险的安排中做出了怎样的组合安排。
演讲结束后,王永钦教授做出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人类生活中的很多社会问题,其本质还是金融问题,金融的思维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源上理解现实。
互动环节,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问题1:海洋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扩张的方式是靠政府或者宗教的支持,而如荷兰和英国,是否更多的是金融方式的扩张呢?
陈教授详细阐述了海洋国家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扩张不同的是,英国海外扩张依靠的不是国王的支持,而是大众筹资,因而促使英国民众发展起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后来的航海和殖民扩张之路。
问题2:关于为什么在如美国等最发达的国家宗教信众的占比反而更高?
陈教授做出的回应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结果,是数千年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直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会有偏颇,应当沿着漫长历史过程去追溯事件的本源,我们才有可能得知真相。
陈志武教授为我们展开了数千年的历史画卷,从金融的角度来解释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宗教文化差异,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李蔚 朱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