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上午,第十二届市场经济研究年度论坛(The 12th Annual Conference on Working on Market Economy)在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成功举行。论坛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主办,韩国全南大学区域发展中心协办。本届论坛涉及主题包括产业政策、公司金融、人口转型、产业组织学以及中韩贸易。
Jumong
Na 教授
Iltae
Kim 教授
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中韩共有五位学者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上半场由全南大学Jumong Na教授主持。全南大学Iltae Kim教授探讨了寡头垄断企业在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模型。Kim教授建立了标准的古诺寡头垄断模型,其中,企业1并不明确知道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而企业2则知道企业1的成本信息。模型进一步讨论了不对称信息下,两种企业的风险偏好与企业最优产出策略的关系。
Hyunho
Kim 教授
第二位报告人为全南大学Hyunho Kim教授,他重点关注的是人口转型的问题。此前的研究多使用某些地区的长期数据进行研究,他的文章则创新性地使用了世界人口变迁的数据进行估计。随着一国发展,其人口转型具有固定趋势,即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转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最终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阶段,而他认为人口这几个阶段的转型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而后发展国家可以借鉴先转型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在推动人口转型上具有后发优势。通过对不同国家的人口转型数据进行比较,Kim教授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口转型的后发优势确实存在,发展中、低发展国家人口转型的两个关键时点,相比起发达国家,发生在更低的收入水平;同时在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上,有着更陡峭的下降趋势。最后,他给出了世界众多国家人口转型的分类模式,并指出中国和韩国的人口转型模式相似,两国都曾经实施过人口控制政策,并且之后进行了政策放宽。Kim教授认为,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人口将成为国家收入增长的创造性源泉。
Hyun Chae
Park 教授
第三位报告人为全南大学HyunChae Park教授,他关注的是大量进入韩国的中国产品。随着中韩贸易的发展和中国制造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以更低的价格进入了韩国市场,而对中韩产品的购买存在不同的趋向。Park教授研究了什么样的个人特征会影响年轻人,尤其是千禧一代对高中国参与度的商品的购买。他的研究主要基于大五人格理论,对个人特征、社会风险、消费者满意度及商品中中韩参与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一系列的假说,并通过问卷对韩国的年轻人进行了调查。他发现,中国商品的销售主要针对于具有开放态度和外向型的年轻人,并且在对外向型年轻人的销售中,消费高中国参与度的商品的满意程度,能够通过减少社会风险的活动得到提高。而且,有效降低社会风险的活动能够增加品牌价值。
陈钊 教授
王永钦 教授
论坛的下半场由CCES陈钊教授主持进行。第四位报告人为CCES王永钦教授,他重点关注了中国产业政策的影响。针对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中国学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论。王永钦教授认为,对此需要进一步探讨具体的政策、政策的影响方式并进行实证研究。利用“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冲击,他运用了事件研究及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制造2025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四种可能的影响途径进行了检验:研发型产业、垄断性产业、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产业,以及更容易遭遇“套牢问题”的产业从“中国制造2025”政策中的获益程度不同。在展示实证结果后,王永钦教授展望了接下来的深入研究方向,包括合约和生产网络等。
张晏 副教授
第五位报告人为CCES的张晏副教授,她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债务积压问题。作为一种财务工具,企业债务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多好处,但过量的重度债务会使得企业无力进行投资和发展。针对这一点,张晏副教授对中国各省份中僵尸企业的债务情况和政府财政政策进行了研究,并指出背后可能存在的机制有:过度举债的企业抑制投资且对行业具有负外部性,生产链中存在生产网络效应,增加的债务偿还会使得企业去杠杆等等。
市场经济研究年度论坛是复旦大学-全南大学中韩经济学者交流研究成果的合作平台,每年由一方轮流主办。本次论坛发言人关注的问题各具特色,从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别与全球视野等角度为双方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愿复旦大学CCES与全南大学区域发展中心今后的合作能够取得更大的学术影响,产生更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撰稿人:张赢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