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0-11日,第八届“转型与经济发展”(TED)双年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届双年会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CCES)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知名高校的多名优秀学者在会议上报告了自己的论文,会议分为四个议题,分别是“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和“宏观发展与贸易”。
议题一:发展经济学
6月10日上午,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钊教授为会议致欢迎辞并担任主持,议题为“发展经济学”。
行为与不平等研究所的Joshua Dean博士指出以往的研究忽略了认知能力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而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通过在肯尼亚进行随机试验的方法,将参与者随机分为暴露在有噪音环境和无噪音环境的两组,结果发现噪音每增加10分贝会降低0.07个标准差的认知能力指数,进而损害约5%的劳动生产率。
杜克大学的Daniel Yi Xu教授研究了中国的增值税改革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简约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企业对增值税改革作出增加设备投资的反应。而结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增值税改革降低了投资的不可逆性,使得在外延边际上企业的投资反应更强。结构估计发现:增值税改革相比于降低企业收入所得税促进投资的作用更强,并且促使资本配置到效率更高的企业。
西北大学的Nancy Qian教授研究了非政府组织的援助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影响。利用乌干达农村2010年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发现:非政府组织的援助对政府提供的基本健康服务具有挤出效应,并提高了死亡率。虽然在有政府组织提供基本健康服务的地区引入非政府组织的援助会提高总的提供健康服务的人数,但会将工作人员从政府引向非政府组织;因为在非政府组织可以将时间用于盈利性工作,从而提供健康服务的时间较低。
来自加州伯克利大学的Anne Karing博士认为虽然人们会通过发送信号来改变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但关于如何利用信号以及其动态效果还缺乏证据。利用在塞拉利昂给予接种疫苗儿童标识的方法,研究发现父母会为了提升自我形象让孩子接种疫苗,这个效果大约相当于付出7-10英里的路程成本。
议题二:中国经济
6月10日下午的议题为“中国经济”,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兰小欢副教授主持。
成绩好的学生是否更容易创立企业,又是哪些学校的学生更容易成为企业家,而由不同成绩和学校的学生成立的企业发展状况又是如何?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贾瑞雪副教授利用高考研究了教育在企业创立和成功中扮演的角色。通过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企业数据,研究表明给定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创立企业的可能性更低,但企业成功率更高;而录取分数线高的学校学生更容易成为企业家。贾教授指出可能的解释是好学生有更好的外部选择。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兰小欢副教授研究了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一个制度的进步,没有像已有文献所提出的带来技术上的进步,而只是会通过使农业生产者采用更合适的生产技术,带来经济效率上的改善。亦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使农业生产中的技术从大型拖拉机转向牛耕,而在而在耕地面积较大的北方地区,则呈现出使用小型拖拉机的耕地面积上升的趋势。
关于企业家的代际传递研究已久,来自耶鲁大学的Gerard Padro i Miquel 教授独辟蹊径,聚焦在转型经济和政府集权背景下,政治关联与企业家代际传递的关系。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区分受访者父母是否为公职人员或企业家,并利用各省企业相关财政支出状况来定义政治介入强度。初步结果证实了企业家的代际传递现象确实存在,同时政府公职人员的子女成为企业所有者的概率也高于成为个体经营者。Gerard教授进一步通过DID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关联越强,政府官员的后代越有可能成为企业家,从而挤出企业家子女的代际传递。
世界银行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徐立新教授研究了中国太平天国起义(TPR,1851-1864)对被占领地区的长期发展带来的影响。徐教授指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关键转折点。通过对1776年到2000年间266个县级行政区域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TPR的深远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被占领地区人口水平的显著下降,另一方面通过促进土地产权及财政分权,TPR对被占领地区的长远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议题三: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6月11日上午的议题为“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王之助理教授主持。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符育明副教授研究了国内交通和贸易开放对地区间制造业的非均衡增长的影响和福利效应。研究通过内生城市化和新经济地理模型发现:中国制造业就业、产出和出口在近年来从东部沿海核心地区向中部边缘地区转移,其背后的趋动因素是国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降低了协调成本;但是这种从非均衡的地区间制造业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会造成福利损失,其原因在于距离因素在贸易中仍然非常重要。
香港科技大学的林娅棠助理教授研究了中国高铁开通对投资流向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后,原先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投资流向铁路沿线的内陆地区;这种通过降低交通成本改变投资流向的机制可能在于促进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使在东部的母公司可以更加容易地监管在铁路沿线内陆的子公司、降低私人投资的信息壁垒,利于发现新的投资机会。
来自美国克拉克大学的张俊富教授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出口对于GDP和就业的城市层面乘数效应。通过将弹性劳动供给引入经典Eaton Kortum模型,从理论角度揭示了出口的局部乘数效应的内在机制。同时利用1998-2007年的工企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每1000元出口总额(出口增加值)可以为当地带来919元(721元)GDP增加值。
议题四:宏观发展与贸易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的奚锡灿助理教授研究了移民障碍与中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的服务业水平相对其他类似收入水平的国家较低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取消户籍政策可以使中国的服务业占比提高5%,相当于将城市土地供应提高1倍的结果。
多伦多大学的Gueorgui Kambourov教授发现很少有文献关注到连续创业的情况,但是连续创业占据的经济体量不容忽视。中国数据表明连续创业企业涵盖25%的总企业数和近一半的注册资本,其规模相较其他企业也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连续创业者的第二个企业虽然拥有更大的资本存量,生产率却不如第一个企业,这是因为既有资金降低了第二个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
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王子助理教授认为虽然以往文献注意到贸易自由化拉大了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之间的差距,但知识溢出的存在会使得非出口企业通过学习提高生产效率。利用专利引用数据和结构方程刻画反事实的方法,研究发现非出口企业更容易向出口企业学习,知识溢出也缩小了两者的生产率差距,进而提高了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改进。
来自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徐建欢助理教授发现虽然传统观念认为贸易剩余不会造成福利损失,但由于贸易剩余降低了一国进口沉重货物的成本,而在这些货物中,垃圾又占据很大比重,因而污染的存在会降低一国的贸易福利。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剩余每上升10%,进口重货物提高1.2%,工业废物的进口也会提高2.9%。
在两天的会议中,参会师生积极提问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获益良多。
撰稿:张卓韧 申洋 初运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