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下午,第731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姚遥老师,报告题目为“Automatic ai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unintended wate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钊老师主持,刘志阔老师、冯净冰老师、黄伟老师、陈登科老师、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姚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在环境领域的自然科学研究中,有一个理论是环境监管不会使污染物凭空消失,而是会从一种污染物转化为另一种污染物。姚老师的研究团队利用在中国实施的一项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计划,检验了这一理论。该计划会实时向公众公开空气污染信息,虽然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但却降低了全国的水体质量。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的实证研究显示,在该计划实施后,城市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一种主要水污染物)的浓度平均上升了0.767毫克/升,占全国平均浓度的17%。粗略估算显示,该计划每年可能导致COD排放量增加约209万吨。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空气质量和水体质量之间的替代效应在以下几类城市中更为明显:由年轻干部领导的城市、环保财政预算有限的城市、以及在计划实施前存在空气数据造假的城市。而出现这一现象的潜在机制包括:地方官员有动力优先治理空气污染;公众对空气污染认知增强;工业企业倾向于将废气处理转为废水排放,从而借此规避终端治理设备以减少监管成本。
在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