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上午,第739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香港大学的朱晓冬老师,报告题目为“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Global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y Competition: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奚锡灿老师主持,许志伟老师、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朱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新的贸易和产业政策,以维护本国竞争优势。关税壁垒、补贴政策与产业回流计划不断强化,使全球经济合作面临新的挑战。各国之间的“非合作性政策竞争”日益加剧,导致全球资源配置扭曲和公共品供给不足。传统的一般均衡模型虽能刻画政策博弈的基本逻辑,但在处理高维度、多国多部门的政策互动时计算复杂度极高,限制了实证研究的可行性。进一步,朱老师围绕如何在量化模型中刻画全球贸易与产业政策竞争的动态均衡及其福利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提出了三个方面创新。第一,理论模型方面,构建了包含多国与多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将各国政策定义为进口关税、出口关税和产业补贴三类工具,并考虑了规模经济、全球流动创业者以及公共品供给约束的影响。该模型能够同时刻画“贸易战”与“补贴战”两种政策竞争情形。第二,方法方面,在求解多国纳什均衡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求解框架。该方法结合自动隐式微分(Automatic Implicit Differentiation, AID)和最优反应动态(Best Response Dynamics, BRD)算法,大幅提高了高维政策空间下的计算效率,速度较传统非线性求解器(如Knitro)快约十倍。第三,实证分析方面,利用OECD-ICIO、WITS及德勤税率数据库的多国数据进行校准和量化模拟。研究发现,在全球竞争下,各国的最优进口关税平均为58%,出口关税接近零,而产业补贴平均高达97%。进一步模拟显示,当所有国家陷入“全球贸易战”时,进口关税上升至124%,全球均出现福利下降,且制造业产能出现从中国向美国的再配置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与补贴竞争相互抵消效应显著。虽然产业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贸易扭曲,但“补贴竞争”导致的财政负担和公共品支出下降,会抵消其生产率收益。非合作性政策博弈带来全球福利损失。贸易战使全球所有经济体福利下降,而“补贴战”虽可带来局部产业扩张,却以牺牲公共财政可持续性为代价。这些发现具有明确的政策含义:国际社会应通过多边协调机制约束非合作性产业政策竞争,加强公共品投入,避免陷入逐底竞争的循环。本次讲座展示了将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为理解和量化全球政策竞争的新格局提供了创新性分析框架与重要启示。

在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