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第736期】王睿新:Good Jobs as a Buffer: How Employment Contract and Production Evolves in Firms

  •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浏览次数:

2025年9月23日下午,第736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王睿新副教授,报告题目为“Good Jobs as a Buffer: How Employment Contract and Production Evolves in Firms”。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左雪静老师主持,经济学院许志伟、刘志阔等多位老师、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王老师的团队注意到劳动力市场中零工经济已经成为趋势,这种趋势不但出现在服务业就业中,也体现在传统认为更注重在职人力资本积累的制造业中。劳动力需求侧的视角能够解释零工经济兴起的一部分原因,但劳动力供给端的影响更值得深入挖掘。王老师的团队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以刻画零工经济兴起使得劳动者本身更偏好短期合同的内在逻辑。模型指出,随着零工经济兴起带来更多的潜在优质工作作为外部选择,劳动者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提高,进而更加偏好短期合同。企业也随之增加短期合同的比重,更多地使用灵活用工。在此基础上,王老师的团队使用中国劳动力雇主-雇员调查数据(CEES),实证探究零工经济的兴起对于制造业灵活用工的影响。具体地,王老师的团队利用外卖平台在地级市层面的进入作为外生的事件冲击,构建交叠双重差分(staggered DID)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外卖平台的进入降低了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概率,并缩短了平均合同期限;(2)这种影响在一线工人或非技术型工人中更强,但在有房贷等经济约束的工人中较弱;(3)这种影响对于代工生产厂商更强烈,但在高科技企业中较弱;(4)外卖平台进入使得长期合同的薪酬增加,而短期合同的薪酬降低;(5)外卖平台进入使得企业显著减少了在职培训,而更多地在生产中使用机器人。在以上实证结果的基础上,王老师指出零工经济虽然兴起于服务业部门,但由于其对劳动供给格局的重塑,也将为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市场注入更多灵活性——传统的管理和生产模式也面临挑战。

在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尚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