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下午,第733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刘志阔老师,报告题目为“中国宏观税负的演进逻辑与税制改革框架”。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钊老师主持,李辉文老师、奚锡灿老师、罗长远老师、范剑勇老师、王之老师、王贞老师、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刘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当前中国财税领域的核心问题是税收收入的可持续性。刘老师首先系统刻画了中国宏观税负自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的事实特征。进一步,刘老师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规律性成因。大规模减税政策是推动宏观税负下降的主导力量,其中流转税贡献超过70%、企业所得税贡献近20%,二者合计解释了近九成降幅。然而,近年来,随着税收优惠政策和新增减税规模趋于稳定,宏观税负的延续性回落已难以完全归因于优惠政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价格水平走低,这成为短期内的重要驱动。此外,从长期看,新业态兴起、服务业比重上升与出口扩张正在重塑税源格局,在现行税制下对宏观税负形成持续下行压力。因为中国的税制脱胎于工业体系,而近来来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高利润的超级企业如互联网行业的企业等。因此,服务业的税收收入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此基础之上,刘老师提出了未来税制改革的方向,也就是以再分配为导向的税制改革。这不仅是拓展收入来源的可行路径,更是弥补现行税制在收入分配调节上职能不足的重要举措。整体而言,宏观税负的下降并非阶段性现象,而是由减税政策、价格下行、结构转型与税制适应性不足共同作用形成的趋势性规律。未来改革的重点应在于推进税制结构优化:一是规范和调整税收优惠,减少制度性扭曲与税源流失;二是健全与新业态发展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在支持创新的同时增强其税收转化能力;三是完善直接税体系并强化再分配功能,使财政制度在可持续性与公平性之间实现新的均衡。

在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