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下午,第718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经济学院的章逸然老师,报告题目为“The Impact of the Trade War: Divergence in Chinese and U.S. Innovations in the Post-Conflict Era”。讲座由经济学院王永钦老师主持,罗长远、吴建峰、王之、奚锡灿、陈登科等老师、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章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中美贸易战始于2018年初,当时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随后美方逐步升级贸易措施,包括对中国商品加征多轮关税,并对特定的中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与工业领域的企业——实施出口管制。美方宣称这场贸易冲突的主要目标是纠正其认为中方存在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包括知识产权侵犯、强制技术转让及贸易失衡等问题。从更深层次看,美方的战略意图与国家安全关切密切相关,尤其针对中国技术崛起及其对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形成的挑战。作为反制,中国对美实施对等报复性关税,重点针对农产品等出口商品。鉴于技术领域是本次贸易争端的核心战场,而创新又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引擎,这项研究重点探究以下两个问题:其一,贸易战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创新强度与技术发展路径。其二,贸易战如何通过创新渠道重塑中国企业的经营绩效。通过采用文本分析法,这项研究衡量了中美两国专利文本相似度,以评估中国企业创新方向与美国企业创新方向的趋同程度。研究发现,美国出口关税冲击显著降低了中国创新与美国创新(尤其是近期美国专利)的相似性。不仅如此,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如欧盟的创新相似性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出口关税还导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的减少。为了解释这些效应,章老师的研究团队进一步将文本分析算法嵌入定量经济模型。该模型中企业会内生性地选择各产品领域内不同方向的创新投入。量化分析表明,在关税冲击导致的中美创新相似性的下降中,需求侧的贡献率高达48%。与此同时,创新强度与方向选择的共同作用使中国企业出口销售额下降6%,其中单纯创新方向变化的贡献占比约1%。

在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