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下午,第714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国俊老师,报告题目为“Blockchain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王永钦老师主持,孙立坚老师、王之老师、陈钊老师、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王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环境监测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因其为环境保护提供必需的基础数据。精准的监测数据对于确保有效的环境治理不可或缺。但在实践中,数据质量仍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例如,数据篡改行为普遍存在。此外,由于环境监测设施与数据报送主体分属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数据无法共享,形成数据孤岛,且缺乏交叉验证,无法在整体层面实现数据的价值。而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分布式账本技术作为一种创新解决方案,能够以低成本构建无需传统信任中介的算法信任机制,为实现规范财务信息披露提供了更高效的路径。王老师的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关于企业内生性污染、环境监测与非加密区块链应用的理论框架,阐释区块链技术如何影响环境监测效率、污染动态与经济绩效。该模型表明,区块链应用成本较低或污染违规的社会损失较高的城市具有更强的技术采用动机。区块链监测使本地工业污染显著下降,但会触发企业迁移,从而在应用区块链进行环境监管的地区形成减排成效与产业收缩的权衡。并且,当污染引致的社会损失在区域间呈现分散分布时,区块链技术的局部应用反而可能导致总体污染水平的上升。这一反直觉的结果是因为污染企业从受到区块链监管的辖区转移其他地区。进一步,王老师的研究团队首次提供了应用区块链进行环境监测对污染和实体经济的影响的实证证据。利用中国地级市层面的数据,以及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采用区块链技术城市的工业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的浓度相较于对照组分别下降16.6%、7.9%和4.6%,但GDP的季度增长率降低1.8%-2.6%,主要是由工业增加值的下降导致的。上述微观证据表明,受到监管的企业通过在没有采用区块链的城市新建工厂转移生产,以规避监管压力。

在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