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第705期】曹林谊:Soft Budget Constraints, Reform and Growth through the Lens of a Schumpeterian Model

  •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1日浏览次数:

2024年12月10日下午,第705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曹林谊老师,报告的题目为“Soft Budget Constraints, Reform and Growth through the Lens of a Schumpeterian Model”。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章逸然老师主持,许志伟老师、奚锡灿老师和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曹老师首先介绍了关于国有企业和预算软约束的若干特征事实。首先,在国企改革之前,国企的退出率非常低,而且普遍巨额亏损。在1991-1995年间,国企的退出率只有不到1%而非国企的退出率则超过13%。在1996年,制造业国企中,亏损企业的个数占比高达38%。其次,在国企改革之前,国企的规模平均而言更大、投资更多。而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解决预算软约束问题。这一改革使得很多国企退出市场,另一些则被私有化。国企改革之后,国企的退出率显著上升,达到与非国企相近的水平。同时,国企改革之后,设备的相对价格稳步下降。这反映出预算软约束与国企的“投资饥渴”之间的潜在关联。基于上述特征事实,曹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预算软约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怎样的,包括短期内的产品生产决策和长期内的企业扩张决策,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了研究预算软约束以及国企改革对企业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李老师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改革进程,构建了一个熊彼特式增长模型。该模型涵盖两个部门(消费与投资)和两类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并考虑了企业的内生扩张与退出决策。模型假设企业运营和扩张需要固定的投资品投入。预算软约束阻止了亏损业务线的退出,提高了受补贴企业的特许经营价值,从而导致国有企业在生产和扩张活动中产生“投资饥渴”。进一步,将模型校准至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中国企业数据,李老师定量评估了企业改革(即软预算约束的逐步消除)对总体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对某个行业的改革效果优于统一消除预算软约束。

undefined

在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