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0日下午,第680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4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Hyejin Ku老师,报告的题目为“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左雪静老师主持,王之、王贞、李怀露老师和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Hyejin Ku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 科学与技术是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关键驱动因素。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开始关注知识的生产。中国作为一个新的科学超级大国在 1996-2016 年间迅速崛起。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的发表个数从1990年代的低起点,快速上升到近年的接近美国、超过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便是考虑到发表的质量,用前10%的引用来度量,这一趋势仍然存在。这与中国在人力资本与科研基础设施方面的巨大投入有关。例如,高校扩招、一流大学和985及211大学的建设,以及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中国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快速扩张会对全球知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有的文献尚未充分研究。这是一个实证问题,因为在理论上会有不同的可能结果。具体而言,既存在竞争/挤出效应,又存在互补/溢出效应,而净效应及其机制是不确定的。但实证上面临两个主要的挑战。第一,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科学家都受到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中国冲击”,因此处理组是不明确的。第二,尽管中国在科学与技术领域快速扩张,但增长是平滑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转折点。因此,处理的事前与事后时间点也是不明确的。Ku老师的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研究设计,首次将偏离-份额分析法应用于知识生产领域。根据各个领域内不同大学最初发表论文的主题构成以及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在特定主题的科研产出的增长情况,构造其他国家的大学暴露于中国的科研冲击的程度变量。研究发现,来自中国的净溢出效应在不同的领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在化学领域显著为正,而在数学领域则为负,且在统计上不显著。为了解释这种异质性的净溢出效应,Ku老师的研究团队探讨了竞争、合作和互补等可能的渠道,并评估了它们在不同科学领域的相对重要性。
在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