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第661期】李冰晶:Bottom-up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

  •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9日浏览次数:

2024年11月28日下午,第661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香港大学的李冰晶老师,报告的题目为“Bottom-up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China”。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奚锡灿老师主持,陈钊老师和部分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李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很多文献试图对此进行解释。已有的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TFP的增长。然而TFP是一个黑箱。李老师的研究团队认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革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指在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或支持之前,先在地方推行,然后成功推广到全国,获得中央政府认准的改革。。例如,在样本期间内,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最早发生在四川还安徽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改革。这些最初起源于地方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外生性。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例,最先推行这一改革的四川和安徽地区,是之前饥荒最严重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灾害如干旱的外生冲击。研究也考察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典型的例子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为此,李老师的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量化分析自下而上的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框架。同时,为了进行实证检验,李老师的研究团队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文本数据库,涵盖了1976年至2005年间中国各县级政府的所有活动,并利用机器学习模型识别和衡量可用于校准量化模型的地方政策创新。初步模型模拟显示,制度变革从底层开始逐渐在各个地区蔓延,与实际数据一致,并预测出与中国在该时期的增长经验基本一致的区域增长模式。实证检验发现,自下而上的改革在扩散过程中存在学习效应,在控制了地区间的相似度后,发现越是邻近地方改革的先驱,就越有可能推行改革。此外,离北京越远表示地方改革的政治风险越低,而政治风险较低的地区,更有可能推行自下而上的改革。

在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