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第641期】谷一桢:Fare Structure and the Demand for Public Transit.

  •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24日浏览次数:

2023年5月23日下午,第641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谷一桢老师,报告的题目为“Fare Structure and the Demand for Public Transit”。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王之老师主持,吴建峰老师、陈钊老师和部分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谷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已有的文献大多关注开通一条交通线路比如地铁或高铁的作用。而谷老师的研究团队则强调已有的交通线路的定价结构的变化的影响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具体而言,公共交通的费用设计通常需要平衡各种效率和分配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交通的使用者如何对复杂的定价结构做出反应。谷老师的研究团队利用北京地铁在2014年定价结构的转变作为准自然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在2014年12月28日前,北京地铁的定价是单一票价制,也就是无论里程长短,统一都是2元。自2014年12月28日起,北京的地铁定价结构进入计程、计时的时代。调整具体为6公里及以内3元;6-12公里(含)4元;12-22公里(含)5元;22-32公里(含)6元;32公里以上每加1元可乘20公里。并且,使用市政交通一卡通,每张卡支出累计满100元后,超出部分打8折;满150元后,超出部分打5折;支出累计达400元后,不再打折。谷老师的研究团队利用独特的北京交通卡出行的数据,利用断点来估计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弹性。结果发现,北京公共交通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刚性,人们的行程也不具有灵活性,而且消费者对高频使用优惠也并不敏感。规律通勤者是所有类型的消费者中对价格最为敏感的。尽管北京地铁的定价结构转变确实提高了地铁运营的收入,但这是以极大的效率损失为代价的。并且基于使用量的折扣也对高频使用轨道交通的乘客无效。反事实研究表明,给定这种消费者无法对非线性的定价规则作出理性反应的情况,还是简单的单一票价更为有效。这就为公共交通的合理定价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讲座过程中,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