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期】王之:The micro-foundations of China’s industrial land market post-2007

  •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7日浏览次数:

2020年9月15日下午,第591期现代经济学系列讨论在经济学院710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复旦大学的王之老师,报告的题目为“The micro-foundations of China’s industrial land market post-2007”。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陈钊教授主持,奚锡灿老师、吴建峰老师及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王老师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在过去四十年中,中国经历了高速的产业发展,并且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部门。而土地配置在中国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工业用地相对于其他用地占据主导地位。地方政府是城市土地的唯一供给者,并且具有晋升激励。在2007年之前,地方政府普遍用非常低的工业用地价格来招商引资。由于在工业用地的配置中,缺乏市场的力量,因而导致生产的低效率、土地销售收入的损失,以及其他的社会问题如腐败和侵占农地等等。在2007年,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政府开发工业用地的控制,出台了2项改革政策。其一是,所有的城市工业用地必须以公开拍卖的形式销售。其二是,对第一块出售的工业用地,设置最低土地价格;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能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以低于最低价格出售。

由此,王老师提出了研究问题。中国在2007年的改革,是否促进了工业用地市场的发育?工业用地配置的效率是否改善?地方政府的产业发散政策在工业用地市场中如何发挥作用?中央政府的最低价格限制对土地市场的约束如何?随后,王老师构建了一个垄断的土地供应模型,来刻画包含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的工业用地市场特征。模型的均衡结果由供给方政府和需求方企业共同决定。利用各种微观数据库,实证研究发现在2007年后,工业用地的出售价格反应了市场需求的因素,包括产业集聚和地方发展等;并吸引更多的相关行业的企业进入。此外,地方政府在出售土地时,会考虑外部性,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而中央政府相比于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土地供给的社会成本。

在讲座过程中及讲座之后,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文/张卓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