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严冀在经济学院3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开放、市场化与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的学术报告。报告吸引了大量老师和同学的参与。下面是报告摘要:
为了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落后地区能够比发达地区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然而,通过对统计数据的研究,我们发现尽管从90年代开始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逐步接近,但是从1998年开始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又开始显著超过中西部。由此,我们怀疑原有的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发展战略是建立在一个对区域经济长期发展因素缺乏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效率比较低下。不仅如此,我们进一步认为造成这种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往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新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对制度变量和政策因素的分析很不全面。然而,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的转型过程,而且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来自传统经济学的政策即“华盛顿共识”(Gerard Roland,2002),这样就使得制度和比较的观点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方面显得非常重要了。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个重要的制度变迁过程即对外开放、市场化和财政体系的改革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为此,我们构造了一个相应的指标体系,利用27个省(直辖市)的panel数据来验证这些因素在全国范围及不同经济地带内的影响。
本文用实证的方式验证了开放度、市场化和财政改革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
(1)快速的对外开放是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的经济增长重要原因;但是,开放度的增长对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是很显著。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该地区吸收的外资数量少,另一个方面可能是它们对外资的使用效率不高。
(2)用分地区的次级样本,我们观察到:加快市场化进程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市场机制的培育将会引导大量有活力的非国有部门的企业迅速成长;这些企业往往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禀赋优势较好地适应市场竞争(林毅夫、刘培林,2003),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地方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依赖于地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这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市场体系已经比较成熟,而劳动力市场因为其在企业转制中的突出作用所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
(3)财政体制改革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幅度。无论是利用全国范围的样本还是分地区的样本,计量结果都表明这种状况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提示我们,我国地方财政的投融资体制的效率依然比较低下,而且在过去的十几年内这种负面效应比它们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强烈。
此外,我们的研究表明,尽管近几年中央下决心降低地方预算外支出的做法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在与地方开展谈判时应该注意控制改革的速度,避免挫伤后者的积极性。最后,我们的研究为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实证结果表明,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加快当地的市场化进程。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应该注重引导地方政府对当地公共品的投资,硬化地区的预算外支出;而地方政府有必要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的非国有企业快速发展,避免把资金继续投向低效率的国有企业。